他不在家的这几天,两个毛孩子一直守着子衡,很是尽职。
他把肉块递给两个毛孩子,摸摸头道:“等傻牛吃了饭回去你们再出来!”
两个毛孩子赶紧蹭蹭他的掌心,浑身都舒坦了。
别看它们貌似什么都没做,可实际上,它们无时无刻的盯着子衡看。
不好盯的地方,就抓了大灵猫来,让大灵猫进村去跟着。
反正大灵猫如今在村里人人认识,猫猫知晓。
它如今在村里是颇有名气又很招人厌烦的存在。
三个毛孩子合力,倒也没让子衡出什么意外。
反倒是傻牛这个傻大个被疏忽了,这几天就没怎么舒心过。
不是被弄丢山里,就是被木刺扎手指头。
奶爸出门前也没交代说要连同傻牛一起照顾啊。
两个毛孩子原本有些惶恐,这会儿见奶爸不生气,还一回来就先来看它们,很是高兴。
李青峰回去做了丰盛的晚饭。
子衡跟傻牛都饿疯了似得猛吃不停。
子瑜也不谦让,见两个哥哥埋头猛吃,以为他们在比赛,就跟着一起往嘴巴里猛塞食物。
最后嘴巴鼓鼓的,吞,吞不下去,吐,吐不出来。
米饭跟菜搅拌成团,直接卡在了嘴巴里。
子瑜张嘴想哭,却发现自己嘴巴本身就是张着的。
想嚎,又发不出声音。
只能哼哼唧唧。
李青峰一脸忍俊不禁的看着她,想多看一会儿笑话,但见小家伙鼓着仓鼠一样的嘴巴眼泪汪汪的模样着实可怜,便赶紧帮她把食物团团给掏了出来。
子瑜嘴巴一松,咧嘴又笑了。
又啥事没有似得,继续往嘴巴里塞肉肉。
晚上傻牛回去后,猴子跟云豹才出来。
两个毛孩子吃了奶爸特意留下的晚饭,很是心满意足的打着饱嗝。
奶爸不在的日子,它们也觉得日子不轻松呢。
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
比如云豹,往时每天都要从穿山洞进入深山捕猎的,这几天因为子衡在村里,奶爸不在,他都不敢去深山捕猎了。
只能在村子附近抓点小东西吃。
现在奶爸回来了,跟子瑜亲热一会儿后,云豹就赶紧撒欢跑向深山。
次日一早,李青峰又开始带着子瑜在村里溜达。
先是去看了油炸糍作坊。
作坊里众人有条不紊的忙活着。
见李青峰来,众人都乐呵呵的跟他打招呼。
有妇人笑道:“青峰,几天没见你了,是不是去约会了?”
李青峰笑道:“没有的事。”
说着,他查看了一下作坊里的各道工序。
见大家已经将工作做得十分熟稔,很是欣慰:
“看这样子,现在咱们作坊一天的销售额挺高的呢。”
“那是自然。”李青江道,“现在比原先的时候翻了一倍呢。”
李青峰点头,脸上虽然挂着温和的笑容,可眼中却难掩忧思。
李青江敏锐的察觉到了什么,低声问道:
“青峰,是不是有什么事情?”
李青峰沉吟片刻,说道:“从今天开始,大家再辛苦一些,争取十天内把剩下的订单全部做完吧。”
“然后,就先不接订单了。”
“啊?”李青江不解,“十天内把剩余的订单做完?”
“而且还不接其他订单了?”
“为什么?”
李青峰摇摇头:“这个不好说,总之,你就听我的吧。”
李青江为难了:“可问题是,咱们人手不够啊。”
“机器这边倒是没有问题,但做糍粑的人手肯定是不够的。”
李青峰目光看向正在做糍粑的妇人们,只见她们一个个速度飞快的将一个小剂子变成一个糍粑。
其实这项工作本身也是可以用机器替代的,但李青峰没用,就是想给村里多创造一些就业岗位。
机器固然可以为作坊带来更多便利,但也定然会让工人的利益受到挤压。
就像和面一样,一台机器挤掉的,极有可能是三四个人的工作。
三四个人背后,就是三四个家庭。
三四个家庭,便是好几个甚至十来个留守儿童的童年。
李青峰眼下虽然动了要购买机器的念头,但还是强行压住了。
他道:“没关系,人手不够,就从村里多找几个人来。”
“现在不少人从外地打工回来了,可以让他们来打短工。”
短工的工钱跟长期老手的工钱虽然不一样,但也是一项不错的收益。
有些人去城里打工,一个月累死累活五六千已然不错。
但在作坊这里,靠近家中,早晚都能回家,又能赚点钱过年,大家自然乐意。
李青江不明白青峰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但还是应允道:
“好,那我等下就找人来。然后跟青河说先不接单子了。”
李青峰点头:“那你们先忙着,我去看看金花婶子。”
李青江问道:“后面扩张的作坊已经弄出来了,是不是准备让金花婶子她们来这边一起做事了?”
现在的作坊后边又扩宽了不少。
和面的机器在中间,重新开了个门。
一个门通向前方的油炸糍作坊,一个门通向后面红薯饼作坊。
李青峰摇头道:“计划有变,他们还在原地,等年后再考虑搬迁的事情。”
说完后,李青峰就带着子瑜去了汪金花家里。
汪金花家的房子就她自己一个人住,院子也宽敞。
自从要做红薯饼后,家里的鸡鸭就全部拿去两个儿子家养了。
现在院子里被收拾得干干净净,房子里面也几乎是一尘不染。
新鲜的红薯在院子的廊道下清洗。
洗干净后,污水倒入院子的排水沟里,直达外头。
厨房里烧了两个大铁锅,一个负责蒸煮红薯。
一个油锅负责炸做好的红薯饼。
而制作红薯饼的人则是在厨房隔壁的柴房进行。
因为汪金花家有两个儿子,所以当初建房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两个儿子要分家的事情。
为此,盖房子时就直接盖了两个连在一起的厨房。
想着将来两个儿子成家分家之后,也能各有一个厨房来着。
结果谁知道,千禧年后全国经济高速发展,村里几乎人人都盖得起房了。
年轻人去外头打工一年,更是能挣半层房子回来,根本就看不上老一辈人盖起来的古板老房子。
所以,两个儿子成家前就分别盖了房子出去。
结婚后,就直接搬去了新房子里。
如此一来,这多出来的另一个厨房就只能用来放木柴了。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
现在汪金花一家将柴房清空,收拾一番后,就变成了制作红薯饼的场地。
红薯在厨房蒸煮好,搬来柴房也近。
就只有一墙之隔,且这堵墙的中间还预留了一个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