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乃是孔子的亲口所说。
这个名词的背后还有一个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贡原本是卫国的商人,姓端木名赐。
子贡因为有钱,平日里经常穿一些华丽昂贵的服饰。
但孔子看不惯他的作风,于是说他为“君子不器”。
子贡听后沾沾自喜,他问孔子自己是什么器,孔子随意说是“瑚琏之器”。
于是子贡更加飘飘然了,却不知孔子在说他内心空虚。
“君子不器”在后世因为一些网络小说的原因,知名度颇高。
但在天星大陆,或许是因为牵扯到“亚圣”子贡的原因,读书人也不敢多加置喙,所以即便有人看到了,也只是稍加理解便就此作罢。
毕竟此句与“学而时习之”、“逝者如斯夫”相比,着实是有些微不足道。
但偏偏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题目,却登上了今年州试“经义”的题目当中。
爆冷了呀……姜陵因为睡大觉,所以错过了考场里那一阵阵此起彼伏的倒吸冷气声。
不过哪怕光是想,也能猜出当时看到这题目时,其他考生脸上的表情是何等之精彩。
姜陵将手中的笔搁置到一旁,拿起墨锭,习惯性的一边思考,一边研墨。
因为给半圣经典注释最低也需要“虚圣”的境界,否则一旦歪曲了文意,很容易遭到反噬。
而《论语》又是凝练了“圣师”孔子智慧的结晶,所以注释者就更少了,天星大陆暂时还没有出现能够获得世人普遍认可的《论语》注释。
正因如此,所以即便是同一句话,不同老师,根据认可的不同的教材,有时候甚至也会给出大相径庭,风马牛不相及的解释。
对于“君子不器”,王维根据学宫教材教导的意思是:君子不像器物一样,作用仅仅只是在某一方面。
但姜陵知道这只是这个知识点非常浅显的一个方面。
所以,姜陵在课堂上便向耿自诚等人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与同窗,老师一同交流探讨,最终获得了一致认可。
“君子不器”真正的解释,需要结合多个知识点一起理解。
首先,要知道“君子”是什么。
“君子”起先仅仅指代“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君子”地位的崇高。
但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君子”慢慢地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成为了文人儒生自勉的“行为规范标准”。
《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的提出过“君子”这个概念,在他的心目中,“君子”乃是一种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并非凡夫俗子能够比拟。
对内,“君子”要能够担任起治国安邦的重任。
对外,“君子”要能够应对四方变化,不负君命。
这都或直接或间接的说明了“君子”得是一个全才之人。
其次,便是剩下的“不器”二字。
器,何谓“器”?
《易·系辞》中有写:“形乃谓之器。”,“器”就是“形”。
然何谓“形”?“形”就是“相”。
那何谓“君子不器”?实际上就是“君子不相”。
意思就是君子不能被事物固定的“形态”所桎梏从而一成不变,应当突破思维,再往深处延伸发散的话。
那就是真正的“君子不器”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应当适时适地,适人适事,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的采取相应的措施。
姜陵思考了许久,并没有因为时间的紧迫而表现出丝毫的紧张。
等到姜陵认为,脑海中关于“君子不器”的知识已经调阅的差不多了的时候,方才提笔沾墨,在卷面上写下:
“器量有限,然君子心无穷大也。”
此句开篇点题,不仅从表意上揭示了“器”与“君子”之间的不同,而且还通过后半句,直接确定了全文的观点。
众所周知妖蛮炼体修炼到了极致的时候,五感会非常灵敏。
姜陵虽然并没有达到那种境界,但当他写下这一句话的时候,却是感觉冥冥之中仿佛有百鸟齐鸣,百花齐放,心神大定,周身的状态一下攀升到了极致。
趁此机会,姜陵不敢停顿,继续落笔:
“君子心怀天下,不拘于心,不拘于形。然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君子乃是全才,理当胸怀宽广,海纳百川,所作所为不能被顾虑所约束,不能被思想所禁锢。
但只要是器物,必定有它的形态。
而有了形态,便意味着它必定有有限的“气量”。
有限的“气量”终有一日会被填满溢出。
所以君子的思想不能像器物一样有所桎梏,行为不能像器物一样有所限制,气量不能像器物一样有所终点。
“经义”不能是一个人的自说自话,否则等待着姜陵的只会是铁血无情的一个“丁等”。
所以,姜陵在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还不忘引用了老子的“朴散则为器”和庄子的“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来加强自己文章的可信度。
文章大概六七百字的样子,整个过程姜陵大概用了一个时辰的功夫完成。
其中,动笔前的思考占据了超过半数的时间。
写完“经义”,姜陵恍然发现体内耗损严重,无论是才气还是文灵大日的力量,都几近枯竭。
“恐怕我这篇经义已经相当于在为《论语》注释了吧?”
姜陵擦了一下身上的汗水,心想:“虽说只有短短四个字,但费心费力程度却是前所未有的体验,不过文宫好像更加凝练稳固了,对未来大有好处……”
考场内锣鼓敲响,提醒考生仅剩一个半时辰的时间来完成考试。
听着四面八方响起的此起彼伏的翻卷声,想来大家的时间都很紧张,作写完“诗赋”和“经义”之后,姜陵终于勉强算是追上了。
不过代价是体内的力量也耗损严重就是。
姜陵动用星图,将部分气血之力转化为才气注入文宫。
在此过程中,姜陵并没有闲着,只是没有答题,而是拿起了地上早已凉透的米粥和烙饼大快朵颐了起来。
才气可以通过气血之力的转化进行补充。
但精神上的消耗却是不能,所以姜陵打算吃个东西休息一下,容后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