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楶内心触动很大,当年旧党当朝,他屡胜屡遭贬谪,又如何会不懂,奈何?!
章楶说道:“这话你跟我说可以,跟中枢是不能如此应答的。”这个时候杨兴武要是这么说话,中枢没有人撑他,就能把这话说成怨对,有功不赏呗。
杨兴武这个时候也冷静下来不少,平夏城守军不是杨家军,也不能是杨家军。杨家禁军在杨元奇手里,在定边。
杨兴武说道:“章帅,这次战事我伤重难愈,能否请调回去修养?至于平夏城守军,还请章帅照顾一二。我并未要挟什么,我也不隐瞒,平夏城守军的确多出自原杨家军,经历这场战事血脉更是交织。就我个人封赏,朝廷也并未不公,我就是心疼这支军队。”
这次轮到章楶愣神,杨兴武的意思是卸甲回调,很多事自然就解开。朝廷可以重赏这支军队,当然这也意味着这支军队可以拆散的。章楶又极度不希望这事得结局如此,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平时显现不出什么,真到关键时候呢?!而且杨兴武说的非常直白。
章楶想起他初到环庆路认识那个小子,在泾原路平夏城一战看着那个小子成长,在今天这一次更是见识这个做父亲,这实在是难得的将门。往事历历在目,现在的他是唯一愿意也能够帮到这个将门的人。
章楶一叹:“你好好养着,我来上这个折子吧,关于封赏我是可以提意见的,至于如何我好好想想。”
章楶说这话不仅因为他是泾原路经略司,平夏城大捷在朝堂看来他几乎是首功,得授枢密院直学士,这已是枢密院的高层。
杨兴武谢过章楶,朝廷有人好做官,这个道理他懂,到今天他才有深刻的体会,杨家在中枢现在没有人。
……
杨兴武和杨元奇还在各自折腾的时候,庆州传来让所有人错愕的消息,孟元寿终正寝。孟元是在庆州兵马回程大赏,在一场酒后第二天没再醒来。孟家这两年风雨飘摇,孟元的离世对孟杨两家是场打击,这意味着大西北同气连枝的两家缺了一个角,现在的孟家根本无力支撑。
孟元的死倒是扫平了章楶调整平夏守军的阻力,在中枢眼中,这两家过于紧密,现在孟元去了,对于杨家的调整变得容易很多。
章楶回枢密院任职,最后把平夏城守军整理成为禁军一军厢军一军。禁军编制依旧三千,以索超为指挥使(散阶提了两级),刘唐为副指挥使。厢军编制四千,以燕小乙为指挥使,朱应和朱武为副指挥使。燕小乙上奏言厢军多为清风寨所出,此战损失惨重,需回老家长期修整。枢密院同意调该军回清风寨。索超部则驻扎渭州就地修整。
朝廷也准了章楶建议杨兴武回去养伤的帖子,只是朝廷希望是开封,杨兴武屡次上书请回太原,朝廷准奏。原平夏城录事参军吴用请卸甲,泾原路经略司准,为表示吴用在平夏城战事中的表现,保留吴用的散阶官职。
这是让人概叹的结局,对于杨家来说,最大的利好是厢军回调清风寨,在中枢眼中,这不过是一支大杂烩的后勤军,在杨家眼中,这支部队不可或缺。
或许中枢最后不愿事情做得难看,枢密院还同意清风寨番军扩编千人,这个请奏战前杨元奇就已发出,只是一直留置,这也算是变现给予杨家一些补偿。
……
开封。
孟婵哭红了眼,孟励已经北上,他得去接祖父的灵柩回来。
李清照、张小娘守在祈福观,不知道如何相劝,唯有静静地守着,孟家这几年真的运道不好。
孟婵问:“是不是我就该好好的做皇后。”关于这个孟婵不会不会多思,她看来,如果她是皇后,她爷爷不用这么大年纪守在西北,甚至她身边的杨家结局也会更好。
张小娘赶紧接口:“孟妹妹,你就不适合深宫,如何做好?孟爷爷年纪已大,无病无痛而去,真的无需挂怀太多。”
孟婵语气哽咽:“那样大家会容易很多。”
李清照嗤的说:“无论孟家还是杨家,不需要你来支撑。其他人我不清楚,就元奇哥哥那个性子,你觉得他会需要这种所谓的容易。他看似和气,那骨子里的骄傲,谁个还不清楚?!”
张小娘也说:“你心情和身子好不容易如此有起色,你要太过伤心,孟爷泉下才真不安生。”
孟婵默默点头,她还有女儿,她还有他……们……
……
黄鹂进来悄声说:“陈奶奶说今儿她想来祈福观吃点斋,顺便看看孟真人。”
孟婵谢过道:“不用杨夫人走这一趟,吃斋哪里不行!至于看我?一会我们过去就好。”
黄鹂道:“奶奶应该已经出发了。”
张小娘说:“孟妹妹不用客气,太太多走动走动更好,吩咐人准备了就是。一会你倒是可以喝点酒暖暖身子通通血脉。”
还未等孟婵接话,李清照喜上眉梢:“那我也要暖身子通血脉。”
黄鹂捂嘴说:“那可得太太准才行。”现在陈氏看李清照实在就是看儿媳妇,管得又宽且严。
李清照转头对张小娘说:“小娘姐姐,这事你可得帮我。”
张小娘支支吾吾:“一杯可以,多可就坏事的。”
李清照点头的像小鸡逐米,有得喝再来说其他,对付陈氏她有办法,先喝上点点,到时候再想办法哄哄,也没说杯子多大啊。
黄鹂说:“老爷要回太原,听朝廷有人说说伤得很重。”
几个人异口同声的“啊!”
张小娘道:“不该啊!要是伤很重早该有消息过来?”
李清照眼珠子一转,杨家消息畅通,传言估计有误,这种事谁敢耽搁。
李清照道:“这倒是不用太担心,让他们把情况传来就是好,不要太太忧心。”
黄鹂点头:“我现在去问问船队管事的,一会太太过来,你们不着急着说这事。”
几个人点头。
这就是杨家,留在开封的杨家还是如此,相互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