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大辽之从监国之路开始 > 第158章 赵元禧讲唐太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上回说到,赵元佐建议自己的父亲,用赵广美。可是这样的想法,赵光义怎么可能会同意,所以他用自己狠辣的眼神,目不转睛盯着对方,这样的感觉就跟要吃了他一样。此刻的赵元佐又不知道,自己哪里惹自己的父亲不愉快。

而看到这一幕,赵元禧心里也是在思考自己要不要借着这个机会,用自己父亲的手除掉面前这个人。赵广美,平时没事就是跟自己作对,这次他竟然敢这样明目张胆,看来自己必须要给对方点颜色看看。

“皇上。父皇,不可让皇叔掌权,虽然皇叔,是您的亲弟弟,可是从来皇权相争,兄弟是最不可能信得,对于您来讲,您的防着他们,要知道圣明如同太宗皇帝也会出错,父皇必须要引起重视,儿臣在这里给父皇讲个故事吧!”赵元禧也是开口说道。

赵光义也是笑了笑,然后开口说道:“故事的开头,你讲讲吧,朕听着呢?”

只见赵元禧也是缓缓到来,这开头就是公元643年,李世民的弟弟齐王李佑在齐州谋反被镇压,这一消息传到长安的时候,太子李承乾可能是不是脑子进水了,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这叔叔不行啊,这怎么能成事呢?我和皇宫只有一墙之隔,我要是谋反,那是什么效果。

听到这样的消息,下面所有侍从都吓傻了,太子这是什么毛病,怎么能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来呢。当下就有人把这句话汇报给了唐太宗。太宗皇帝一听勃然大怒,下令把李承乾关了起来。

说到这里,我们十分惊讶:李承乾这是什么情况?皇太子不好好干,居然说出这种荒唐话来。这是什么逻辑呢?其实,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李世民的儿子们,我们就能看出很多端倪了。

众所周知,唐太宗绝对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可以说是文韬武略,无一不通;治国安邦,大有体会;虚心纳谏,留下千古的好名声。但是,他的优秀基因却没有遗传给他的儿子们。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都不是非常出彩。好皇帝并不一定是好爸爸,历朝历代十分头疼的储君问题也深深难倒了我们英明的太宗皇帝。

李承乾出生不久就被立为太子,小时候也曾聪明伶俐,胸怀天下。但是,长大之后就变了。喝酒打猎,斗鸡走狗,还经常学突厥人“装死”,可以说是五毒俱全了。唐太宗慢慢对这个儿子失去了兴趣,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嫡次子李泰。

魏王李泰只比李承乾小一岁,而且也是胸怀大志,英气勃勃。而且喜好文学,而主修了一本《括地志》。这一点对于李世民这位文学皇帝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李世民爱的天平向李泰倾斜了。其实,李世民这种想法完全就是不合理的,父亲对儿子,本来就不该厚此薄彼,一碗水要端平,李承乾明明已经不招皇帝待见了,这时如果再把目光都集中到李泰的身上,肯定会发生政治动荡的。

果然,李承乾发动政变,意图杀掉李泰,因为准备不充分,结果被发现了,李世民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教育。而就在这时,齐王李佑的谋反案,李承乾又是语出惊人:我这叔叔不行啊,齐州那里山高路远,这谋反能成功吗?这有什么劲啊。你看看我,我和皇宫只有一墙之隔,我要是起兵,那肯定是马到成功啊。

就这一句话,把李世民气坏了:这养了个什么儿子啊。我当年就是政变起家,现在我儿子居然要造我的反。于是把李承乾下了大狱,开始倾尽全力,培养李泰。而李泰,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他虽然表面忠厚温情,但是实际心机阴沉,这一点从他和大哥的微妙关系就能看出。他是一个很有手段的人。

但是,人一旦得意了就很容易忘形。就在李承乾被关押,李泰成为太子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的时候,李泰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他找到了弟弟李治(嫡三子,后来的高宗),对着弟弟一顿恐吓:你小子注意啊。看到没,大哥已经倒台了,你要是不安生,这就是下场。我们今天看起来,这都是非常可笑愚蠢的行为。这除了能过嘴瘾,展现李泰的心狠,啥用没有。

不过李治胆小,还真就被唬住了。一连病了好几天,后来李世民亲自查明李治的病因,才知道是被二哥吓得。李世民这次陷入了深深的忧虑和自责之中:唉,我这儿子怎么都这么不成器啊。大儿子一心想夺权,二儿子是个心机婊。这该怎么办呢?

这时,大舅哥长孙无忌过来为李世民出主意来了:陛下,李治性格仁孝,一定可以让大唐万世繁华。李世民想了想,觉得有道理,同时他还进行了更加深刻地思考:李承乾肯定是废为庶人的。如果立李泰,那么以李泰的心机深沉,恐怕自己的两个儿子都不会长久,只有立仁孝的李泰,两个哥哥才能平安。此时的李世民完全没有了杀伐决断的胆气,完全就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结果,晋王李治完全没有参与储位之争,因为两个哥哥的互相争权,导致双双被废,他反倒成为了太子的唯一人选。后来荣登大宝,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

李世民的这场家庭之争其实还是非常悲剧的。作为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治国有方,治家无术,实在是让人不禁唏嘘。其实,究其根本,既是当年“玄武门之变”的后遗症,更是李世民强大的气场盖过了他的子孙,使他们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这可能就是人生“有得必有失”的最好印证了吧。

听到了这个故事,宋太宗才慢慢醒悟过来,看来自己防着亲弟弟是对的,自己儿子说的对,兵权不能够交到他们手里。他现在对于自己的儿子,也是充满怀疑。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多疑的人。这样的人物,要是一天不多疑,恐怕他自己都觉得有问题。

而他的本身,也是猜忌心即重的人,这样的人要是不多疑,多半也是怀疑出现错误。秉性多疑或许就是因为大宋得位不正。这样的王朝怪不得后面越来越弱,导致积贫积弱越发严重,影响到后世几百年历史。

“父皇圣明,儿臣要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叔叔还是在汴京待着父皇才比较放心,父皇您觉得这是不是这个道理呢?”赵元禧也是继续劝解道。

而赵光义不自觉也是觉得很有道理,不过他还是有所担心,他害怕史书评价,自己可是大宋的皇帝,得给大宋留下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