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大唐秦公子 > 第382章 财帛动人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贞观六年,二月二十日,巳时,秦府

今天秦府又来了一波重量级客人,相比于之前拜访的官员,前厅里现在坐着的这几位出身就好很多了,全都是山东士族门阀。

秦明端坐在主位上,一边喝着茶,一边打量着屋内的众人。

他的左手边,坐着的是之前和他曾经有过小摩擦的侍中王珪,来自太原王氏。

王珪下手还坐着两人,他们皆出自清河崔氏,只是出乎秦明意料的是,清河崔氏来的两人中有一个他认识。

正是之前在百花阁打赌认识的崔信崔三郎,而崔信旁边坐着的中年人,则是崔氏在长安城的话事人,崔诚。

坐在秦明右手边的两人,来自荥阳郑氏。一位是荥阳郑氏在长安的主事人郑文,另一位则是和秦明有过一面之缘的,工部左侍郎郑和。

秦明将茶盏轻轻放到桌上,在前厅环顾一圈,最终落到侍中王珪身上。

“不知几位今天到访,所为何事?”

王珪看着主位上笑容满面的秦明,恍惚了一下。

这才过去多久,眼前这个毛头小子,就从一介平民百姓,成为了如今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

他这段时间,可没少调查秦明和他府上的各种产业。

这一查,可是将王珪吓了好大的一跳。

他怎么也没想到,东市如今生意最是火爆的曦梦楼、华夏蔬菜铺、二锅头酒铺,还有前些天刚刚开的煤炭铺子,居然都是眼前这个少年郎的产业。

而且这些产业都是和朝中的勋贵合伙一起开的,那背景一个个硬的不行,不是国公,就是郡王,他甚至怀疑陛下也有利益上的牵扯。

王珪更是在听自己的至交好友房玄龄,讲述了他和秦明一起做买卖的经过后。

肠子都快悔青了,早知道秦明是一个如此大方、实在、敞亮的人。

去年第一次见秦明的时候,好言好语的跟他谈谈买卖多好。

就算是买卖不成,只要维持好关系,这会儿说不定,他也能分一杯羹呢!

何至于陷入这种朋友不是朋友,仇人不是仇人的地步!

清河崔氏的崔诚见王珪走神,不由皱眉,攥起拳头放在嘴边,咳嗽了一声。

王珪听到咳嗽声,立马回过神来。他放下茶盏,朝秦明笑着说道:

“秦县男,咱们也算是不打不相识,老夫和几位老友这次一起过来拜访,主要是想跟秦县男你做一桩买卖。”

秦明端起茶盏,抿了一口。

对于王珪的到访,他一点也不意外,毕竟现在长安城里到处都在传水泥路和四轮运输车的事。

只是对于王珪这个曾经同样联合其他官员,想要送自己上战场的人,秦明实在是有些喜欢不起来。

于是秦明嘴角一扯,调侃道:

“难道王侍中这次来,还是想买大棚的种植技术?”

王珪闻言摇了摇头,起身朝秦明拱了拱手说道:

“大棚的事是老夫之前做得不对,还请秦小友见谅。”

秦明见状眉头微皱,来不及多想,他赶紧起身,将王珪扶了起来。

“王侍中,这是作甚,下官只是和您开个玩笑而已,您又何必当真呢?”

王珪起身,叹了口气,一脸追悔莫及的样子。

“哎,不瞒秦小友,老夫这些时日经常回忆起第一次和小友在曦梦楼见面的场景。”

“细细想来,大棚一事,秦小友做的并没有错,以这段时间华夏蔬菜铺的生意来看,秦小友当初给的价格很是公道了。”

“当时是老夫欠考虑了。所以这才来府上,老夫是一定要当面将此事与小友说清楚。”

秦明见王珪此时的表情真诚,不似作伪,于是之前的那点芥蒂便散去了大半。

王珪继续说道:

“大棚的事,咱们以后再谈。老夫这次来是想问问秦小友,你那水泥的制作法子卖不卖?”

秦明指了指座位,示意王珪先坐下。

“王侍中,先请坐。水泥这事事关重大,下官得好好考虑一下。”

王珪点头,坐回了原位。

秦明坐回主位后,沉思了一会儿问道:

“王侍中,崔管事,郑管事,是你们三家准备买水泥的制作方法?还是说你们三家只是代表山东士族来买的?”

王珪、崔诚、郑文三个对视了一眼,相识一笑。

他们都是明白人,秦明没有一口拒绝,那就说明水泥配方一事,可以商量。

随后清河崔氏话事人,崔诚开口道:

“这桩买卖与其他人无关,就只是我们三家向秦县男购买水泥的制作方法。而且如果秦县男愿意售卖水泥配方的话,我们还希望秦县男答应我们一个条件。”

秦明一挑眉头,问道:

“什么条件,说来听听。”

崔诚笑呵呵的说道:

“我们希望水泥的配方,卖给我们几家后,你不能再把配方卖给别的家族,而且一旦有其他人仿制水泥,秦家要我们几家一起抵制其他家的仿制水泥。”

“当然我们将来也不会将配方轻易卖给别人,就算是卖也必须获得我们几家的一致同意才行,而且配方所得,我们几家要均分。”

秦明闻言愣了一下,这样的条件,可以说非常合理。

随着水泥路的修建,水泥作坊肯定是要开到大唐各地的。

这样一来水泥配方泄露是早晚的事,毕竟这里面涉及的利益太大,如果只是自家庄子上生产水泥还好。

毕竟庄子上的工人,都算是秦明这个县男的食邑,算是自己人。

可一旦水泥作坊开到大唐各地,那可就不保准了。

毕竟财帛动人心!

再者,太原王氏、清河崔氏、 荥阳郑氏,这三家在唐朝底蕴深厚,有他们在水泥配方就算是要泄露,也会延缓一些时日。

更何况他还能拿一笔丰厚的专利费!

何乐而不为呢!

既然有了决定,那剩下的就是抬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