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都市言情 > 脑变 > 第1059章 恒星如何定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以人类短暂的寿命观察星空,恒星在夜空的相对位置几乎是恒定不动。

这当然是一种假象,恒星与我们的距离都要以光年计算,即便有运动,由于相对位置改变较小,难以被察觉罢了。

倘若恒星距离较近,相对就容易看出它的改变,天文学家称此现象为恒星自行运动。

恒星的自行运动只反映了恒星在垂直于我们视线方向的横向速度,恒星在沿我们视线方向也在垂直运动,远离或者靠近我们,其速度称为视向速度,也叫径向速度。

为了便于观测标识宇宙星体的位置,天文学家将夜空观测的天球一圈分为三百六十度,每个角度分为六十角分,每个角分再分为六十角秒。

恒星自行运动的快慢通常以每年角秒来衡量,数值都很较小,大部分恒星自行运动小于每年零点一角秒,快的也不过一角秒两角秒。

巴纳德星是个例外,它自行超过每年十角秒,是已知自行速度最快的恒星,视向速度则是以每秒钟超过一百公里的速度接近地球。

据测算,大约再过一万年左右,巴纳德星与地球的距离将进入四光年以内,成为地球最近的恒星。

曾凡根据这些信息测算了巴纳德星的位置,进行了盲目传送,然后就到了一片完全陌生的星域。

不是一点点的误差,周围没有任何可以识别的恒星,在宇宙中确定一颗恒星的身份除了天球中的位置以外,就是恒星的光谱。

人类所有观测恒星的经验都是在地球上获得的,最远也不过是探测器在地球以外进行局部的、有限的观测,太阳系以外观测恒星的方法完全靠想象和计算。

由于坐标点的转换,一点点的误差,放大到以光年计数的宇宙尺度上,那就是几乎无穷大了,所以曾凡觉得还是根据恒星光谱进行识别更可靠一些。

恒星的光谱主要反映了其大气层的化学成分、温度、压力和磁场等属性,这些属性在恒星表面大部分区域可以认为是均匀分布的,以人类的时间尺度衡量,几乎很少会发生突变,因此,光谱对于恒星而言的就相当于人类的容貌和指纹,看似千篇一律,实际各不相同,每颗恒星都有着独有的特征。

随着恒星年龄的增加,它的光谱当然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大部分都是可以预测的,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突变。

当然,这些都是曾凡以前的认知,他之前尽管穿越过很多个时空位面,可是这种同一个时空内,超远距离的星际穿越还是第一次尝试。

这个第一次就颠覆了他过往的全部认知,甚至都不确定是不是真的穿越了六光年的空间距离,在一片虚空之中,四面八方都是各种不同方向过来的各种形式的粒子,各种射线,电磁波,包括可见光,非可见光等等。

他在火星和木卫三的时候尽管也能接收到同样的射线,那时候专注于其他的事情,对这些没有仔细分析过。

现在身处于虚空之中,他可以感应到的范围内,别说恒星、行星这些大家伙了,连小行星,陨石碎片,星际物质没有。

他的意念场可以感应到原子以下的情况,全身周边除了各方向的射线粒子外,连个完整的氢原子都感应不到,可见有多么空旷了。

在太阳系内的太空中,哪怕远离行星的地方,一样会有各种气体分子广泛的存在,只是格外的稀疏而已。

通过感应不同方向的射线、电磁波和各种粒子,凭借意念场超强运算能力,曾凡可以迅速计算出不同方向的星体大致情况,迅速构建出以他自身为坐标的天体位置图,然后与地球上的天体信息图进行比对,用来确认自身位置。

结果曾凡一下子更迷茫了,竟然一颗熟悉的恒星都找不到,他身边几光年的范围内一片空旷,最近的恒星也在七光年外,甚至连这个距离他自己也不太有信心。

这颗恒星特征与他设定的目标,那颗步入老年的巴纳德星也相差甚远,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肯定不是同一颗恒星。

接着又对比了周边其他比较近的几颗恒星,没有一颗与来之前查询的恒星光谱对的上,可以确定他不是传送距离误差,而是传送定位的方法根本不对路,他都有点怀疑是不是不在同一个时空了。

不过这个猜测很快就被曾凡否定了,通过宇宙石锚点,他的意念场可以清晰感应到火星,木星的存在,还有地球上的冯倩以及她关联的许多人的信息,有多个锚点确认,如果不在同一个时空,意念场的感应会有很大差别。

第一次失误没有关系,有锚点定位,曾凡随时可以传回去,再来第二次传送,再次失败也没关系,他时间多得很。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一次次尝试传送,果然不出所料的又一次次失败,每次都是传送到陌生的星域,偏偏又总结不出有效的规律,几乎每次传送到的星域都不一样,甚至找不到相同的恒星。

如果只是传送距离偏差,还可以一点点修正,最终找到正确的方位,现在的结果表明,他就是在蒙头乱撞,不是他的方位观测计算方法不对,就是他的传送方法不对,或者两种方法都有问题,肯定是他认知有不足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

太阳系相对于整个银河系来说就是个偏僻的角落,能传送到火星,传送到木星,可是出了太阳系,他就是两眼一抹黑,认知与实际情况完全对不上。

这不是他自己的问题,而是整个地球人类对宇宙的认知都有偏差,肯定有重大的认识盲区,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曾凡想起孤云星的情况,他虽然看不上孤云星的机器人技术,可是他们能发射那么多星际飞船,应该对恒星的定位有自己独到的方法,或许可以拿过来参考一下。

经过对比后,曾凡无奈的放弃了,孤云星的恒星位置测量计算是比地球先进很多,这种先进更多是计算和观测信息的精准度方面,总体方法并没有根本的不同。

看来不是恒星位置观测的问题,而是他对这种远距离空间传送的认知不足,传送的方法不对路。

反思一下,传送到火星,传送到木卫三,都是过亿公里的距离,他以前也没去过,都是一次性成功,并没失误,为什么跨越星系就会失误呢?

甚至都不知道传送去了哪里,应该还是他的定位方法有问题,太阳系内距离比较近,信息了解的相对比较全面,可以计算的很精确。

跨越几光年的传送,中间的未知情况太多,测算是六光年以内,实际可能有误差?

都不是误差的问题,哪怕误差十光年,也不会传送到一片全然未知的星域,一颗星星都不认识,还是连续多次都到完全不同的星域。

归根结底还是定位方法出了问题,信息了解的太少,甚至都不知道缺乏什么信息,测算距离定位在太阳系内还可行,出了太阳系就完全没法用了。

他对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认知不足,有太多的未知情况,即便按照现有的理论,宇宙中的空间也不是完全均匀分布的,可能这才是导致定位失败的根本原因。

既然不能用测算位置的方法来定位,那换个方法呢,找到一个锚点定位试试!

我们能看到恒星,除了其内部聚变辐射出可见光波段的光子以外,还有大量肉眼看不到的电子,质子,中微子等粒子。

只是在恒星的正常情况下,除了光子以外,其他粒子能级都比较低,有质量的粒子无法到达光速,很难跨越遥远的距离到达地球。

能抵达地球的还有各种宇宙射线,包含高能质子,高能原子核,高能电子,高能光子因为蕴含巨大能量,都无限接近光速,这些高能粒子基本上都是来自超新星爆发、星系核、脉冲星风等特殊事件,不是曾凡现阶段探索的目标。

普通的光子和电子、中微子这些粒子的体积实在太小,甚至有没有体积都不确定,这些粒子都在曾凡的意念场感应之外,他也做不到直接用这些粒子进行溯源定位。

现在有宇宙石,可以放大意念场的感应能力,曾凡觉得可以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