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都市言情 > 脑变 > 第640章 薛燕家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薛敬仁一九四三年出生,那时候他们家也算是颇有家资,祖上还出过举人进士,到了他父亲薛祖平这一辈,长大成人的只有兄弟三个。

大伯薛祖奎早年上过军校,后来在北洋政府当过中层官吏,北伐后,摇身一变,又成了国民政府的官员;二伯薛祖宁从小上的西式学堂,秘密加入了地下组织,抗日时期混入伪政府任职,有了兄弟两个存在,薛家在当地始终是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伯二伯两家因为立场问题闹得反目成仇,公开决裂。

三年解放战争过后,薛祖奎举家南迁香港,薛祖宁成为了烈士,连个后代都没有留下。

薛燕的爷爷恪守祖训,始终坚持耕读传家,不参军也不参与政治,企图做个乡绅自保,战乱年代那当然是一种妄想,几辈人积累的家业一点点被掏空。

没有两位兄长的庇护,薛祖平也不可能保持超然的地位坚持到解放,薛敬仁小时候过得是衣食无忧的大少爷生活,到了解放后就戛然而止了。

不但吃穿用度越来越朴素,生活水平直线下降,社会地位也一下子变得连佃农也不如了,从刚开始的低人一等,到后来的地主家狗崽子,住的地方也从宽敞的几进院子大宅被赶到狭小漏风的土坯房。

薛祖平的书没有白读,社会地位的巨大落差并没有打垮他,像某些人家那样举家自杀,而是坦然面对现实,带着全家一起下地劳动,认真学习改造,旧社会兵荒马乱,那么多佃户土里刨食都能活下来,没道理新社会太平年月还不给人活路。

贫穷富贵与好人坏人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与王李铺镇王家李家那几户地主相比,薛家算是读书人家,尽管几辈人都是当地大户,在地主中算是风评比较好的,薛祖平过往一直奉行与人为善的原则,乡亲中很多人不愿意为难他们家,也因此挺过了一次次的清算。

公社化以后,为了给弟弟妹妹们多挣点口粮,身为长子的薛敬仁从初中辍学,主动回家务农,每天积极的参加生产队劳动,那时候他刚满十五岁,薛燕的老姑才刚五岁。

他们一家人在薛祖平夫妻的带领下始终团结一心,熬过了随后一波又一波的运动,坚持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

土地开始包产到户,不再实行生产队集体劳动,计算工分年底分粮食成为历史,而是各家各户自己种地自己收,交完公粮都归自己,各种粮票也逐渐废除,人民公社名存实亡,政策上也开始宣传勤劳致富,鼓励先富带动后富,他们一家身上背负的无形枷锁突然之间消失不见了。

政策放开了,人们手里有了闲钱,开始纷纷翻建新房,结婚娶媳妇的家具也开始讲究起来,薛敬仁利用自学成才的木匠手艺开始了搞起了副业,他小时候见过的家具样式不少,现在打造出的家具美观实用,受到格外的欢迎。

名声一旦打响,十里八乡甚至更远地方的人都慕名找上门来,自己忙不过来就拉上父亲和两个弟弟,人再不够就雇周围的乡亲,物资紧缺的时代买家主动找上门来,家具根本不愁卖不出去,做出来多少就能卖出去多少。

十几里外的刘家铺,同一个时代的曾广海还在土里刨食的时候,薛敬仁已经开始发家致富了。

他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是利用积累的资金购买机器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从一个木工作坊变成一个家具工厂。

雇佣的乡亲从三五个变成三五十个,再到三五百个,家具工厂也从过去简单的几个产品的小作坊,变成多个产品系列,从农村乡镇卖进城里的大商场,雇佣的工人也从本镇的乡亲到越来越多更远处慕名前来的打工人。

每个月给别人发放的工资总数从一开始的几十元,几百元到几千块,几万块,几十万,薛敬仁少年时代从大户人家的少爷沦落成地主家的狗崽子,中年后,又变成现在名副其实的资本家。

他的一生也算得上是跌宕起伏了,人民公社时代每天一起劳动的那些乡亲们,大多数还在为地里的收成发愁的时候,他已经能同时给几百人发工资了,成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典型,甚至被省级媒体当作榜样宣传报道。

那些给他工作的乡亲,比只靠土里刨食的乡亲多了一笔固定收入,攒了钱早早的盖起新房子,生活水平比过去提升一大截。

至于薛敬仁自己,那挣得就更多了,哪怕将盈利的一半发给工人,剩下的钱一半用于购买机器扩充生产能力,他只拿四分之一,日积月累下来,仍然是一笔惊人的数目。

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为了金钱利益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的事情屡见不鲜,得益于薛老爷子几十年言传身教,薛家兄弟三个始终和睦相处,在当地传为佳话。

薛家兄弟从小一起长大,互相之间有足够信任,他们各自的子女渐渐长大,以后还会不会这样可就不好说了。

于是,九十年代初,古稀之年的薛祖平主持了一次分家。

薛敬仁是开创者,继续掌管现有的工厂生意,二弟薛敬义,三弟薛敬礼平分这些年积攒的大部分现金,去外面各自发展,以后亲兄弟明算账,可以互相帮忙,不准互相竞争。

老二薛敬义去了保城,十年间发展成了知名的地产开发商;老三薛敬礼去了鹏城打拼,后来开办了一家电子厂,给国外品牌做代工生产,每年收入也是相当可观。

薛燕的大哥薛先让大学毕业后去外企工作了两年学习经验,随后才回来跟薛敬仁熟悉家里的生意,他认为以后的家具生产将会供大于求,未来必然走向买方市场,主张在城市周边建设大型卖场,掌握了销售渠道才有未来,回来后常年奔波在外面,在选定的城市建设自有的家具卖场。

薛先让的媳妇是城里姑娘,不习惯农村的生活,除了过年的时候,薛燕自己都没见过几次大嫂,他们的孩子才刚刚几岁,见得次数更少了。

至于薛燕的二哥薛先进,小时候没少因为名字被嘲笑,后来自己改名薛永强,他比薛燕大六岁,到现在还没结婚,在沪城交大读历史学博士,兄妹两个也已经几年没见面了。

夫妻俩躺在床上,薛燕将自己家的历史给曾凡简单的念叨了一遍,看来她是对曾凡的提议认真了。

“你大爷爷一家去了香港,后来还有联系吗?”

“我大爷爷去香港没有几年就病死了,他的后辈也回来探过亲,两家知道有这么一门亲戚存在,往来不多了!”薛燕说道。

“你妈妈这边的亲戚呢?”

提到这个,薛燕忍不住笑出声:“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我妈也是地主家出身,可惜她没有小姐命,从小过得日子连贫农都不如,长大了没人愿意娶,二十五岁才嫁给我爸,我爸也是没人愿意嫁,俩人结婚时候我爸都三十了!”

“可能因为都有相同的经历,他们才能彼此更加珍惜,一般人像你爸那么有钱,哪个不出去花天酒地!”

“你是在夸你自己吗?”薛燕忍不住捅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