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毕竟周夫子和顾川泽都说,贺宣考上童生,欠缺的是积累,遇上合适的考官就能过。

乡试能中的机会不大,除非真的走运,考官十分喜欢贺宣的文章,这种概率就跟中大奖差不多。

家里的这些人也十分上心,自从贺宣报名了县试,一旦看到贺宣拿起书本,家里不能发出动静,干活也要远离书房,不能打扰到公子,甚至红烧油炸被氛围感染都小心翼翼的不敢叫。

吃食方面更是注意,鸡鸭鱼肉轮换着来,小竹都想每日中午给公子送饭,免得学馆的饭菜不合胃口,饿着公子。

这就是高考家长们的心情吧,贺宣说了两次,让大家放宽心。

可是家里人都知道科考的重要性,虽然不会说什么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类诗句。

却也知道,公子要是考上了,身份地位不一样,大家走出去乡亲们都要夸两句,就像哪个曲子里唱的一样,鸡犬升天。

这一年来,家中又盖了后罩房,其中两间分给小竹,他娶了余小兰,整日都乐呵呵的。

余小兰嫁过来后也在贺宣家干活,不过目前家中活计不多,只是开始学厨艺,帮着洗洗衣裳,做做针线,小竹的衣裳以前是余婶帮着做的,定亲后都是余小兰做的,终于体会到了有人知冷知热的感觉。

于五郎成亲了,有粮哥的婚事定的晚,要等女方到年纪才能成亲,被两人取笑了好几回,说归说,还是给余有粮出主意,给姑娘送什么礼物,怎么跟人家交谈?

家里的母鸡养了不少,贺宣担心鸡瘟,不敢扩大规模,羊群没有这个担忧,已经有十来只羊了。

羊奶多的贺宣根本喝不完,除了送些给长辈,大多都制成奶干,天冷的时候,寄到京城去,谢端的长姐喜欢吃这个。

县试的日期在三月初五,隔天一场,共考五场,科考题目类型是帖经、墨义、策问、经义、杂文、诗赋。

帖经类似于填空题,你出上一句,我答下一句。

墨义就是翻译。

策问,大部分涉及到朝廷的政治,经济,吏治等方面的问题。

经义就是考八股文章了。

杂文是当官要用的各种体裁,主要是篇、表、论、赞等等。

诗赋不用解释了吧,在科考中占比不大,有时甚至不会考,不过会作诗的好处在于能交到有才华的朋友,以诗会友,一听就很厉害。

而且文人很多爱作诗,要是考官或者上司正好喜欢诗赋,就能有效的体现个人价值,相当于手底下有个能拿的出手的年轻人,让上官对你印象深刻,这个的重要程度体现在后面的人际交往中。

贺宣的弱点在诗赋,这方面才华值不高,只能靠东拼西凑,但是杂文和策问这块比较擅长,杂文就是固定的套路模板,只要套好了,说不定科考的时候直接能用上。

策问能得到周夫子的赞扬很大一部分是谢端的功劳,每月寄来的信里面有不少时文,看多了,就算模仿着写也能说出几点。

为什么普通人家难以培养读书人,钱财是一方面,没有这些资料,光读四书五经,能考上科举才怪了。

时间一晃而过,贺宣提前半个月就在县城的客栈定了两间房,为了三月五日能早早到考场,因为这天寅时就开始点名入场,所有参加的考生都要早早在考场外面等候,读到名字,就接受检查。

如果在家里住,会很晚才能进入考场,因为城门也是寅时开,在走到考场,这中间花费的时间,精力,还不如早早在客栈休息好,用饱满的精神迎接考试。

周夫子介绍了另外一家学馆的两个少年跟三人互结,五人不算熟悉,分到同一位禀生具结,每人出了二两银子,是给禀生的辛苦费。

贺宣准备了考篮,里面放了文房四宝和食物,笔墨纸砚都是有规格要求的,砚台只能用巴掌大的砚台,不能太厚,磨墨的时候要很小心,不然会把墨汁磨出去,污染了卷面,这次考试基本就没希望了。

笔不能镂空,穿的衣裳得是单衣,这是为了防止作弊,不过二三月份,早晚温度还很低,贺宣只能穿五件单衣防寒。

食物最好是干粮,烧饼馒头一类的,一来饱腹感强,二来减少去茅房的问题,考试的时候要是去了茅房,就会有人在你的卷子上盖个章,俗称屎戳子。

有了这个印记,你的文章写得再好,考官都不会给好评价。

三月四日,贺宣带着小竹住在客栈,贺宣是天一黑就早早睡了,默念文章把自己催眠了,小竹在隔壁的房间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叫贺宣起床。

县试这一天睡过头的考生也是有的,晚上太激动睡不着,直接导致起晚了,心里紧张,就算进了考场,发挥的也不会很好。

寅初,小竹就在门外敲门,叫贺宣起床,寅正点名,这中间有半个时辰,正好留给贺宣洗漱,出恭,吃早饭,然后走到考场。

贺宣穿好衣裳,小竹从楼下端来热水,这个客栈大多数人都是要科考的,才来客栈包了屋子,免得误了时辰。

洗漱好,特意上了个大号,贺宣在单衣外面披了件薄袄,半夜还是温度比较低的,等要进考场的时候在脱掉。

早饭也是扎实的烧饼,配上两个鸡子,贺宣吃的饱饱的,检查了考篮,确认无误,和小竹一起去考场。

这时候,街道上三三两两的考生拎着篮子走往一个方向。

贺宣趁着天色有些亮了,看到小竹的眼睛有些黑,问道,“小竹,你昨晚不是没睡吧?眼圈都黑了。”

小竹看着四周都是考生,比贺宣还紧张。

“公子,我昨晚担心的睡不着,打了个盹就梦到我忘记叫你,差点害你误,呸,大吉大利,公子一定能考上,各位菩萨保佑。”

小竹有些迷信,今天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好的不灵坏的灵,不小心说漏嘴,一定要呸掉,就不作数了。

两人到了考场门口,这边围满了人,整个县城大半的读书人都在这里了,不是来考试的,就是送考生的,或者是给考生做保的。

禀生有专门的通道,官兵确认过身份直接到门内等候,叫到考生名字的时候,需要禀生在里面确认,考生才能到门口排队,经过“搜子”搜身后进入考场。

寅正一到,考场大门打开,出来好些官兵,这些跟衙役可不一样,平日都在卫指挥使司操练,只有大事发生才会到县城,比如科考,或者是县城被占领之类的。

贺宣报名比较早,刚听到顾川泽的名字,自己也被叫到了,两人在不同的队列搜身。

这时候的搜身,那是真的要脱衣裳,一件件脱下来,确认没有夹带,才能穿上,头发也要散开检查,考篮里面的笔墨纸砚更不用说,烧饼都被掰成碎块。

贺宣被查完之后,在队伍里等待自己的考篮,穿上鞋子,整理衣裳,再把头发束起来,前面好几人头发梳的不是很整齐。

拿到考篮,贺宣跟着官兵找到自己的号房,真的像是一个厕所,前面没有门板,三面都是墙,里面放着两块木板,正好嵌入墙上的凸起,墙上有三道凸起,一高,两矮,据说号房都是这种设计。

贺宣把考篮放好,检查了下号房,号房是砖房,不过头顶还是能看到一些光线,不知道会不会漏雨,墙上有一个灯架,估计是阴天的时候放蜡烛的。

两块木板不算很干净,用手一抹,有些灰尘,考前应该是有人打扫过,没有很用心,进考场不能带帕子,贺宣把身上的衣裳翻了下,选了里面的一件,这件比较旧,应该会好撕一些。

倒不是贺宣爱干净啥的,五天功夫,怎么都能忍一忍,但要是木板把考卷弄脏了,考官可不会因为木板有灰尘给自己换一张,这些考卷都是有数的。

擦好木板,把东西都放好,贺宣趴在木板上,准备再睡一觉,这号房狭小,风都被挡住了,不冷,听着外面叫号,估计连一半都没到,真正开始考,还要好几个时辰,不如闭眼养足精神。

贺宣对面的考生看年纪已经三十好几了,在座位上默念四书五经,睁开眼睛一看,对面那个小子竟然直接在考场睡了。

在心里暗想,不知道哪家的有钱人家,送小郎进来感受感受,真要有些上进心,怎么会一点都不紧张,左右看看,在座的不是默念文章,就是紧张的握住双拳,还有考生要求如厕。

还没发考卷,考生去如厕只要跟官兵示意,就会有人带着去茅房。

贺宣是被锣声叫起的,睡得不是很熟,毕竟考场这么多人,总是有些声响的,听到锣声,就代表点名结束,要关考场大门了。

贺宣赶紧和官兵示意,自己要去如厕,这时候上一回茅厕,接下来三个时辰都不能去茅房,直到出了考场才能去。

茅房已经不少人去过了,这个味道真的是难以忍受,贺宣努力忽视边上湿漉漉的痕迹,解决完后,在外面水缸里舀水洗了手,跟着官兵回了号房。

贺宣的号房离门口比较近一些,茅房在这一排号房最里面那间,还好天气冷,要是暖和起来,茅房边上几间号房的考生,这些日子怕是不好受。

又等了好一会儿,才有官兵来说考场要求,不能作弊,每个考生只有一份考卷,中途不得发出声响.....

贺宣把笔墨纸砚一一摆放好,直到第二次敲锣,才有官兵过来发考卷,这时候还不能打开。

要等全部发完,第三次敲锣之后,才能打开考卷,

锣声响起,这时天已经完全亮了,贺宣看到对面考生都打开卷子,才把自己的也打开,第一场的卷子不算很难,有帖经,墨义题,策问是四书里面的题目,最后要求写五言六韵诗,林林总总看下来,都是认识的题型,不过考试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污染卷面。

贺宣先把答题纸收好,不能被弄脏了,除了答题纸,还有两张是空白的草稿纸,在木板上把墨些磨好,脑子里思考帖经墨义,这些都是滚瓜烂熟的。

这个时候也不能大意,一不小心写错一个字,那就是中与不中的区别。

贺宣练了四五年毛笔字,写的很是不错,在墙上写字水珠不会滴落,这就很考验吸墨水的浓厚,舔笔的程度,练好了,贺宣的毛笔字个个都是浓淡一致,卷面看上去就很舒服。

帖经,墨义大概花了半个时辰,这两个难度不大,题量不少,四书五经甚至孝经都考到了。

策问题留的时间最多,题目是《论语.卫灵公》里面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君子担忧死后自己的名字不被人称道,但结合孔子的思想就知道不能这么翻译,疾,担忧;没世,就是君子离世;不管是担心名不副实,还是不被称赞,这都不是君子所为。

此处的名不可依据字面,简单解读为名声,名气。

为什么孔夫子,强调死后担心?所以,此处的名,不是个人之名,而是礼乐之名,君子担心死后礼乐教化不被人遵从,没有人继续传道,担忧仁德不兴,这才是此句话的本意。

贺宣的破题就是呼应题目,后世之名,圣人之所忧也。 承题写道,夫一时之名,不必有也,后世之名,不可无也。故君子不求名,而又不得不疾乎此。

后面就是从一时之名还是千秋万世之名进行辩证,这篇文章花了贺宣个把时辰,但也算快的了,写完之后,还要进行修改。

正好砚台里面的墨汁用完了,一边磨墨,一边细细雕琢文章。

最后剩一道试帖诗,五言六韵这就规定了字数要求,唐诗一般有四韵,六韵,上下两句为一联,下联要求押韵,六韵就是十二句,每句五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