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贺宣把自己的碗筷放到水盆里,拿着一个水桶去井边打水。

自己的力气大了许多,能拎得起一桶水,水井边上还要排会儿队,等了两个人才到贺宣,把井边的桶扔下去,晃荡下绳子,确定桶里有水,用力拉上来。

才倒了半桶水,再重复一次,贺宣双手拎着一桶水,走的小心翼翼,离铺子也就二十几步路,还洒出来一点。

把桶里的水倒一半在灶台上,剩下的备用。

余叔已经开始洗碗了,准备的碗筷并不是很多,也就三十双左右,这时候,用了十几个碗了,看来生意还可以。

贺宣在桌子边站好,负责收钱兼盯梢,客人吃完后钱接过来放在木匣子里,这匣子上面有个空槽,放铜板进去可以,拿出来就不行,晚上回去之后,贺宣再把匣子打开,对账。

因为人不少,小竹有些记不清是哪位客人点的汤粉,贺宣看着碗里有茱萸油,有肉沫,指了指小屋子中间的客人。

辰正,林掌柜也来光顾,先恭喜贺宣,“贺小郎,生意兴隆啊。”

贺宣招呼道,“林掌柜,吃什么粉,今日有蒜粒,您要不要加些?”

“好好,来碗汤粉,全都加,蒜多些。”林掌柜还是比较富裕的,一点都不亏嘴。

贺宣大约数了下,一直到巳初,客人渐渐稀少起来,这一上午,估计有个三十几位客人,米粉上的快,吃的也快,所以翻桌率还可以,不过也有些客人进来,看到只有粉,不想尝试,就离开了。

等过几日,客人吃惯了米粉,生意应该还会好些的,贺宣不信,前世火遍大街小巷的米粉铺子,在齐国会默默无闻。

大骨汤,还剩一半左右,肉沫已经用的差不多了,鸡子因为要现煎,好些客人都没看到,贺宣让余婶先煎两个放在桌上。

不加钱的菜放在一边,加钱的菜放另一边,这样介绍的时候好说一些。

看得出来荷花巷的人流量还可以,连接这东南两条主街,外出吃早食的人不少,贺宣在这条街的两边,看到有豆腐铺子和另一家提供粥包子的脚店。

脚店中午吃的炒粉,自己也吃了好些时间的粉了,还没吃腻味,说明配料多,真的可以治愈喜新厌旧这种毛病。

米粉铺子不做晚食生意,因为贺宣这些人要赶着回村,所以下午没什么客人的时候就关门了,把大骨汤这些重新收拾好,酸菜,酱醋都放到箱子里,免得有小动物霍霍。

等贺宣从城东的成衣铺子拿回直裰,就可以回去了。

这一日的工作不算很累,但是大家刚开始,还有些不适应,小竹差点把钱算错了,余叔洗碗摔了一个,于五郎也不是很记得住哪个客人点的汤粉加没加茱萸油,余婶炒粉炒的手都有些抽抽。

不过在路上,大家还是很开心,今日的收获很不错,贺宣觉得最起码卖出去五六十碗,很多客人都是加了配菜的,挣回本钱没问题。

五人回到家,余有粮和于大嫂子等的都望眼欲穿了,家里把明日需要的米粉都准备好了,配料和小菜切的切,炖的炖,大骨头汤也煮上了。

把带回来的厨具洗洗干净,明日还要接着用。

小竹去给毛驴喂水,喂草,今日毛驴一直在外面,铺子后面靠着里间的一个角落处拴着,小竹时不时过去看看。

贺宣有些累了,把今日的一些事项告诉大家,让大家干活的时候注意些,明日,贺宣就不去了,剩下的时间要用在看书上,余叔也不去了,再过些日子,天气就要暖和了,家里春耕这些都要开始安排。

各回各家,贺宣和小竹洗洗准备睡觉。

贺宣觉得家里还缺一口水井,等自己交完束修,剩下多少银钱,看看够不够打一口水井出来。

打一口水井比建一间房子还要贵些,具体要看井深,要是很快能出水,就能省些人工钱,如果家里没什么好位置,就得挖深水井,那花的钱都可以盖好几间屋子了。

所以村里的水井才这么稀缺。

贺宣在家读书的第二日,贺信又上门了,贺宣邀请他进来坐坐。

两人在正堂里坐好,贺信说,“二妹要嫁人了,日期订的是三月份,我想着跟你说一声。”

老宅还有个二姊,今年也要出嫁了,她的嫁妆分家那时候都分好了,贺信就是通知贺宣一声。

贺宣询问准备哪些贺礼合适?

“大多能用上的家里都置办了,你送些布料之类的就成。”贺信是听别人说的,反正多备些布料总是好的。

两人说了一会儿铜钱碳作坊的事情,贺信就离开了。

贺信觉得,自从分家后,四弟就好像不一样了,这几年来,连连发财,族里都跟着沾光,今年还去了城里的学馆,贺信也想去,可是当年贺父觉得贺信资质一般,家里只有大兄去过。

贺信感叹之际,贺宣已经在房间里继续背书了,这世上哪有什么是轻易的来的,哪怕贺宣带着上一世的记忆,这辈子也要辛苦念书付出汗水,才能有收获。

二十四日,贺宣再次检查明日拜师要用的东西,银钱也准备好了,要一起给周先生,等贺宣拜了师,才能改口叫夫子。

二十五日,一早,鸡刚叫一遍,小竹就起来,去溪边摘芹菜了,这几日天暖,水芹菜长高了一些,挑着大颗的摘好,小竹带着一身雾气回家。

贺宣已经起来了,换好了新做的直裰,腰间系有丝绦,小竹觉得公子就应该这身打扮,看上去就像是城里人。

两人随意吃了些早饭,把东西放进背篓里,于五郎和余婶他们也过来了,一起把家里的东西放车上。

驴车向三里村的方向走去,贺宣先去找族长,两人在门口见面,为了不耽误事情,族长也是早早起来了。

然后去唐里甲家里,时间还早,唐里甲和唐承嗣还在装车,在屋外等了一会儿,再次出发。

平时这个时辰,余婶他们已经快到城门了,不过公子读书要紧。

到了县城,小竹把背篓背好,贺宣就叫于五郎他们先去铺子,反正这个时辰,牛车也走不快,自己在唐里甲他们后面跟着就可以了。

还是上次的五人,到了兰桂巷,今日大门是敞开着的,可以看到里面已经有车子了。

进了院子,门房引导几人到正院的屋子,周先生跟另一位男子在讲话,里面还有一位年纪小些的小郎,看到唐里正,三人都寒暄一会儿。

贺宣几人在门口等了一盏茶的时间,又来了一个小郎,看起来才八九岁,人总算到齐了。

周先生让人去准备拜师礼。

贺宣四人把准备好的拜师礼放在托盘上,都是一样的东西,区别就是多些少些,束修用布盖住。

周先生站在孔夫子画像下面,旁边四位长者观礼,有人唱词,“吉时已到,拜师礼即刻开始。”

四人排成一列,整理好自己的衣裳,手上端着拜师礼,从左到右一个个来。

唐承嗣上前,下跪,给周先生奉上束修,“小子向先生求教受业,自今日起,尊敬师长,虚心求学,团结同窗,恪守门规。”

周夫子回礼,扶起唐承嗣,收下束修和六礼,让他到一旁洗手,净手后,礼成。

贺宣三人再次重复,等四人都拜完孔夫子,就都是周夫子门下的学生了。

周夫子让四人明日辰初到学馆,每日申初下学,带上自己的笔墨纸砚。

完成之后,就带着四人去外舍找下自己的座位。

贺宣和唐承嗣是内舍的学生,不过因为两人之前没有学过学馆的规矩,在外舍上学一月,学习规矩,夫子首肯后,升入内舍。

刚认识的四人互通了姓名,最早到的是周言曦,最后到的叫程盛,两人都是城东这边的学生,刚从蒙学结业。

四人在门口分开,贺宣请族长去自己铺子看看,唐里甲还有事,带着孙儿回去了。

族长跟着贺宣回到城南,看到城南的铺子非常热闹,这几日每天小竹他们带回来的钱匣子都重了不少,贺宣大概也知道米粉铺子在城南还算受欢迎,没想到外边有人没等到座,直接带着碗过来打包。

小竹赶紧去帮忙,贺宣要请族长吃粉,瞅准两位客人离开后,就让于五郎上了两碗粉。

族长看着铺子里人来人往,也很高兴,族里有人出息了,以后才能更好的回馈族里,更不要说贺宣给族里一门手艺,虽然现在有些挫折,不过族人还是宽裕不少。

族长交代了贺宣一些事情,比如要跟铺子周围的掌柜相处好些,这条街上的衙役也要打点一下,还有城里周家的乡老,族长也是和周生亮打过交道的,知道周家在城里有些地位。

贺宣老实听着,表示下午就去送份礼。

族长吃完,让贺宣忙着,自己回去就可以了,贺宣送了送族长。

确实需要准备些东西,不仅要给衙役还有周家,还要去买些布料,铺子里的制服最好能统一,不然于五郎的衣服袖口处还有两个补丁。

贺宣打算买些粗布,给店里员工一人做一件短褐。

颜色就买蓝色,男女都可以穿,里面穿着棉衣也不影响。

等上午人流量过去,贺宣带着于五郎出去买礼物了,两份点心和两葫芦酒,先去城南周生亮家里,感谢周爷爷那日帮忙做见证。

周爷爷问起贺宣的生意,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说完话后,周生亮带着贺宣和于五郎去城西的一户人家,告诉贺宣,这就是城南那边衙役的宅子,上去敲门,把东西留下,告知是荷花巷脚店,做米粉生意的就可以了。

贺宣带着于五郎敲门,出来的是一位妇人,自然的收下东西,表示知晓了,就让两人离开。

贺宣长见识了,原来安德县是这么“送礼”的,要不是周生亮指路,自己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呢!

“周兄,别的话就不多说了,以后要是有空,来铺子吃粉,我请客。”贺宣大气道。

周生亮也配合演出,“那就多谢贺弟了。”

两人哈哈笑,回到城南,也就分开了。

办好事情,贺宣去买了些粗布和棉布,放在铺子里,自己带小竹先回去了,驴车让于五郎赶回来。

于大嫂的手艺比起余婶还差些,不过她做的小菜确实比以前的更爽口,贺宣告知她明日开始,还有些针线活,家中这些人的短褐要余婶和她一起做。

余叔这边明日也要进城,去打听下城里打水井的流程和花销,要是家里有口井,活计又会轻松好些,余有粮这几日日日磨粉,每日手臂都有些抖,余叔帮忙也帮不了多少。

最好是家里再买个毛驴或者骡子,牛马贺宣的实力还不够。

家里的职务也都明确了,余叔负责田地之事,于五郎负责店铺入账,小竹负责家里和店铺的开支,贺宣只要每月花些时间核对即可。

第二日卯初,贺宣就被叫起,外边月亮还在西边,不肯落下。

小竹把油灯放到贺宣房间,去厨房烧水。

贺宣起床穿衣,听到院子里红烧油炸的动静,家里的鸡也开始打鸣。

洗漱完毕后,余叔余婶一家也到了,余婶在厨房给贺宣热饭,余叔他们开始装车。

贺宣抓紧时间吃些早点,剩下一个包子就带在囊箧里,这个囊箧是小竹和于大嫂一起做的,小竹用竹子编制外框,于大嫂这几日在家给囊箧糊上一层油纸,免得雨水淋湿。

囊箧隔开,下层放笔墨砚台,还要一葫芦水,上层放纸张书籍,今日贺宣还要带一副碗筷去学馆,午食就在学馆用饭。

外边人齐了,贺宣再次确认一遍自己没有漏带的的东西,拿起囊箧(nangqie)也出去了,驴车到县城要走半个时辰左右,从城南到城东又要一刻多钟。

贺宣卯初起床,收拾好自己,出发到三里村跟唐承嗣汇合,赶到县城已经开城门了。

贺宣和唐承嗣赶到学馆,走进院子,今日多了好些学子,三三两两的在院子里和屋子里说话。

有种以前初中开学的氛围,分享过年期间遇到好玩的事情,两人来到自己的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