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都市言情 > 城一代的奋斗史 > 第二百九十八章 副科梦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所里发布通知,薄薄的一张纸就决定了李勃本次的命运,副科以上的任免名单里并没有他的名字。

牛长山科长的那个玩笑似乎开得太大了。

10多天前,在紫荆山宾馆的全省劳教生产财务工作会议上,来自全省17个劳教所的生产科长和统计员一起讨论局领导的讲话。轮到牛科长发表意见时,他说:“我这两天感冒,嗓子发炎,声音嘶哑,没法讲太多东西。下面请我们的副科长李勃同志代我发言。”

李勃大吃一惊,心中暗暗叫苦,我啥时候成副科长了?不会是刚报到上班时,别人乱喊吕海伟为‘副科长’的噱头又出现在自己身上了吧!

但这是一次正式的年度工作会议,不是可以随便乱说的。三十多双眼睛一起聚焦到李勃身上,让他一时有些紧张心慌。

李勃心一横,怕什么,牛科长的发言稿还是我写的呢,说就说呗。

李勃对所里的生产经营情况已经相当熟悉。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实战历练,每次下达生产计划,汇总统计,数字早就刻在脑子里。所以他的发言有生动的事例,也有详实的数字。啪啪地一讲,听者无不叹服,连在座的主管副局长也啧啧称赞。

李勃刚讲完,主管副局长就带头鼓起掌来,接着整个会议室就是掌声雷动,有人甚至喊起好来。

豫北一个市劳教所的生产科长老张,就坐在李勃身旁,一边鼓掌,一边小声说:“李副科长,你真了不起,这么年轻,这么有才,前途无量啊!”

李勃脸一红:“只是有此一说,我还没见到红头文件,也没有正式宣布呢!”

老张嘿嘿一笑说:“你们科长都说了,那还不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现在不是鼓励干部年轻化嘛,你们是局直属单位,用人制度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可以理解。”

李勃会后想问问牛科长是咋回事,但没敢开口。他知道,人事问题是属于敏感问题,不该问的绝对不问,问了反而不好。

所里在打破身份界限改革试点期间,大胆使用干部还被作为典型经验在工作会议上交流过的。既然工人身份都可以破格提拔为副科级干部,自己正式干部身份为什么不能提拔为副科长?

吕海伟曾经告诉李勃,按照规定,像我们这种中专毕业生,参加工作第一年为见习期,第二年可定为办事员,两年后可以晋升为科员,再工作三年才有资格提拔为副科级,这是基本条件,一般不会突破。

李勃在所里进行改革试点时,曾经是王学仁主任为首的四人改革小组成员之一,参与了所里改革方案的起草,对有些内容记忆犹新。

那时,李勃就是冷士仪所长亲点的爱将。冷所长敢把这么重要的事项让他参与,表明冷所长对他十分信任。

如果冷所长提议突击提拔李勃担任生产科副科长,估计也没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当时,负责人事工作的王学仁主任对李勃也非常客气,估计他也是看到了李勃背后撑腰的那个人不是常人。

冷所长在所内部的大会小会上,也没少表扬李勃,说他年轻有为,有想法,有干劲,能干事,能成事。还说,对这样的年轻人,就应该压担子,多历练,必要时也可以打破条条框框,破格提拔。

李勃所在的生产基建科原来有两个副科长,后来张军杰调到了供销科,王贵仁调到了富华公司。牛科长觉得没有副手,工作压力大,多次向冷所长提议配一个副科长,但一直没有回应。牛科长一有事,就让李勃替他去开会、处理生产基建方面的事务。可是,没有实际权力,也不给工资挂钩,只有多干活、多担责的事。

上次会议之后,局里管统计的主管小张催报表,电话打到所里,就直接说,找生产科李副科长。

所里对人事风向向来敏感,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就会满城风雨。这样让李勃很是被动,也十分尴尬,可也没法解释,根本就解释不清。

这回文件下来了,根本没有李勃啥事。谜底揭开,自然有欢喜,也有失落,期望与现实总是存在偏差,不会像卯榫那样严丝合缝。

李勃还是能坦然面对的。作为一个农民的子弟,才走出农村几天,才在城里吃几顿干饭,癞蛤蟆就想吃天鹅肉啦?你哪里来的底气,哪里有什么资本,哪里有什么背景?

在一所这片土地上,想突出冒尖,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个机遇。李勃不敢想,也不愿想,觉得按部就班,正常晋升也许就不错了。

但他也想,如果他真的被突击提拔,一身傲气的尹雨潇是不是就愿意接受他,跟她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过年是不是就可以领回家,让爹娘看一看呢?

不去管它了,即便不被破格提拔,李勃认为,自己依然会像以往一样,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应该具有的职业素养。

李勃心情放松下来,随便拿起一张当天的报纸,在文萃版看到一篇文章,标题为《从和尚吃水说起》。

文章说,古老的国度,有一个古老的寓言: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倘若先修建庙,再配备和尚,是正理,倒也好安排。而如今确实颠倒着的,先有和尚再修庙,有人提前占去位置,后来者只能另外建新庙安置了。

文章还用例证法,讲某个不足百人的小工厂,中层以上干部总数竟然占总人数的30%以上,真正在车间干活的工人就没有几个。一个头当即可办,两个头就得商量以后才能办,三个以上就得等人都到齐,“慎重研究”之后才能再办。工厂运行不下去,只有关门倒闭。

李勃还没法评判这篇文章的是是非非,但他想,既然是正式的报纸能刊登出来,经过了“三审三校”,应该是没有大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