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玄幻魔法 > 量子血灵珠传奇 > 第230章 天人合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宋晨煦何许人也?天枢城无垠软件集团的创业人,他曾经是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启蒙者。他作为天枢城第一代创业者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第一批“知本家”的代表。他创立的无垠软件集团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从区区800元人民币创业起家,成为中国最大的教育软件企业,是中国有影响和有实力的It企业。

难怪张其金听林紫妍说王筠柔把他的情况向宋晨煦汇报了,他才会感到如此吃惊。

“是的。”林紫妍说,“我都亲口对你说了,难道你会认为我是骗你的。”

“我只是感到意外,没想到你表姐办事效率这么高。”

“哪是当然,否则她年纪如此年轻怎么就会成为宋晨煦的助理,还兼任着无垠软件集团泛娱乐事业部的总经理呢!”

“她是宋晨煦的助理昨天我知道了,但我还真不知道她还是无垠软件集团泛娱乐事业部的总经理。”张其金讲到这里,问道:“她想见我谈些什么。”

“宋晨煦指示她,让她进一步和你接触,看你能不能把《量子机器人争霸》这篇文章写成网络小说,让无垠软件集团泛娱乐事业部能够进行影视、游戏和动漫等全版权产业的开发业务。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宋晨煦等人也会来昭通与你洽谈。”

“原来这样!”张其金说,“我的时间你也知道,就听你安排了。”

“好!哪我回去跟我表姐说,具体的时间和见面情况由她来决定。”林紫妍说道。

林紫妍说完之后,停了一会儿又问张其金,“我有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你为何变得这么厉害了!”

“我是以前不表现,具体的以后你会知道的。如果你在知道了一件关乎我的人生命运的事后,你就不会为我现在的表现感到惊讶了。”张其金说道。

“你还有什么关乎人生命运的事没有告诉我?”林紫妍好奇地看着张其金问道。

“这个问题还是以后在对你说。”张其金说完这句话后,看着林雪研问道:“我也想问你,你作为个女孩子,为什么喜欢研究《易经》?”

“对于我为什么喜欢研究《易经》这个问题,我记得我还在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我在一个书摊上看到了一本《图解易经》的书,我就随手翻看了一下,结果就看到了《易经》的宇宙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我觉得好奇,就看了起来,结果书里写到:说到《易经》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是它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后来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看到这里,我想了解这个境界是什么,就把书买回去了,结果回去一看,就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易经》。除此之外,我喜欢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觉得《易经》不仅是一本预测的书,还是一本比较经典的哲学着作,尤其是《易经》对天道的解释,更让我了解到了宇宙真理是什么。”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时,往往会提到一个概念:“天人合一”。这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思想,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那么到底什么是天人合一呢?“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分析为两个部分:人副天数与天人相感。

人类的生命现象是井然有序的,大自然的物质运动也是和谐守恒的,人只有在与生态系统和宇宙环境极度和谐的状态下,才能使意识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人类在宇宙范围内是本体全息的合一状态,“天人相应”原本就是人体具有的自然属性。

《老子章句》曰:“天道与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气相贯。”道家的哲学思想不仅指出了宇宙万物相互依存、彼此制约发展的必然规律,而且更重要的告诉了我们人与自然是同一母根。

同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生存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这一理念与西方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截然不同。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认为人是主体,人以外的生命和自然界均为客体,是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受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影响,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建立在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之上,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倡导人们对自然万物持有仁爱之心,将天地万物视作同自己紧密相连的存在,从而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

人类是宇宙的精灵,他缩影着宇宙,代表着宇宙,并感觉着宇宙。《西升经》云:“天地与人物,本皆道之源。”人与宇宙无限交融。

太极图是道家最重要的崇拜图腾,也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理论图示。太极图既表示了太阳和月亮运动的阴阳消长关系,同时也包含有宇宙的起源和时间及空间的无限。

太极既是至大宏观世界的缩影,也是至小微观世界的全息。南宋的朱熹曰:“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天体是个大太极,人体是个小天体,而在人体各部位的组织中同样存在无数个小太极。《太极道诀》云:“物物各具一太极。”太极是宇宙的法则,也是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

天人合一者有三,一曰物天合一,与生俱来,至死方休。二曰己天合一,得人道,明明德,知知善,性归真,知己欲,知己需,知己能,知己命,立而行之,人己合一也。三曰圣天合一,得天道,天地人和,合融一体。通万物之道,取万物之用,和谐相衡,福泽天下。随心所驭,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无为而无以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天下立德,为天下立功,为天下立言,天人合一也。

天人合一,也可以说得很简单。最后,插入一位粉丝的评价,做为总结:天人合一,即活到老学到老,乐山乐水,与所有人为善,回归自然,一切从简……

“天人合一”的真正意思是告诉我们,“天”本来就与“人”是合一的,因为“人人心中本就有一个圣人”,所以才有“心即道”,在心上求道,这是向内求,才能求到万事万物的理。

而我们很多时候之所以感觉没有天人合一,感觉它是它,我是我,是因为被自己的私欲隔断了心,自然就见不到理。所以才要克除私欲,做到无我。

人如果无法开悟,无法明心见性,看不到性,就是看不到真心,自然无法见到天地间的理,所以无法与天地同。而只有圣人、佛陀这些开悟之人,才能真正做到天人合一。

但人人心中本就有一个圣人,人人心中皆有佛性,所以我们普通人做事,偶尔也有没有私欲的时候,就能符合圣人之道,所以偶尔也能做到天人合一。

但无法时刻做到,总感觉自己与万物有你我的分别,因为有一个我执的私欲存在,而圣人则是无私无我的,所以圣人是万物一体。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身上有成功的基因。就是因为这类人天生根器就比较好,他们心中的私欲很少,所以他们经常做到“天人合一”,所做之事皆符合道。

我们东方哲学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到最后没有主体和客体,也就是《庄子·齐物论》里说的“万物为一”,没有彼和此。

庄子在《大宗师》里还说:“真人论,忘怀于物,随物应变,天人合一。”

庄子所说的真人天人合一,并非是我们所理解的像武侠剧中的天人合一那么神,而是让自己的心与天地相融,让自己的心顺应天地之道,自然胸襟广阔而不浮华,容颜和悦,接近于自然,乐于归依,气度宽广,没有限制,一切顺应万物。

我即一切,一切即我,不过这是开悟的状态,常人感受不到。所以,当我们有对立分别的主客之别时,就有了人我之别,就不可能做到“天人合一”了,而是二、三甚至更多。

所以佛家观心到最后是“能所双亡”才能开悟。“能”是主体的我,“所”是客体、是人。也就是消除这种对立分别的人我之别,然后才能与万物浑然一体。

“能”是我能观察,“所”是我所观察的对象,也就是“我执”和“我所执”,但都有一个执着心,当执着心消除,就是“能所双亡”,就是“无为”,亦是无我,就是真正的悟道了。

张其金点了点,说道:“那你能跟我说一下天与人的关系吗?”

中国本土的道教,是一个重道贵生的宗教。道教历来重视养生延寿、修道成仙,追求不拘于俗、长生不老,其修炼宗旨是“法天贵真,静观天道”,并将自己的身体与自然融为一体。

道家认为,人是宇宙自然之子,人的生命与宇宙自然为同一条母根,这一母根自始至终都在人体内保持着连带和遗传性,人与自然密不可分。

宇宙万物的发展和运动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无论是宏观和微观,都体现着周期性及自然回合。人是宇宙创造的,宇宙间所有的生命个体都是运动着的开放系统,都与大自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畅通。

在自然界中,每一个生命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沟通所有生命与非生命的无限整体,每一个生命都存在于一个与自然无限交感的同一体中。庄子在《南华经》中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们东方的先哲仿佛早在两千年前就洞悉了宇宙间所有的前因后果,主张“天人合一”。

他们不把自然界视为人类去战胜的对象,而是把人也看成是组成自然界的一小部分。

他们想,人类不光要征服自然,而更重要的是将自己融于自然,归于自然。《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刚才说了,《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而你刚才问的这个问题,还得从天人合一说起。”

林紫妍看了张其金一眼继续说道:“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所指的是与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合一的存在状态。它不是只从‘天’一方面来说的,也不是只从‘人’一方面来说的,而是从天、人两方面来说的,只有从人与自然两方面着眼,才可以将这二者的关系说清楚。”

关于人与宇宙的关系,中国古代不同思想家有不同主张。经过长期交流交锋,天人合一逐渐成为主流观点。这种观点强调人与宇宙的互动与和谐。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主张把对亲人的爱推及邻人、推及百姓,乃至推及万物万类。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以“与天地精神往来”。《周易》中的“道”,综合天道、地道、人道,其中“天地”是万物之母,一切皆由其“生生”而来,“生生”是“天地”内在的创生力量。天道、地道、人道既是一个不断创生的系统,也是一个各类物种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这就从自然规律的角度阐释了天人合一如何可能的问题。此后,宋代理学家张载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百姓是我的同胞,自然万物都是我们的兄弟,倡导要爱人类,也要爱自然万物。

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认为人的仁心仁性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要把爱给予他人和万物,使爱具有遍布于人与万物的普遍性。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一体之仁”说,把人所具有的仁爱之心由“爱人”扩展到“爱物”,从而把人与天地万物有机结合起来。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从万物相互联系出发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观点,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人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人与草木、鸟兽、山水、沙石同在。按照这样的宇宙观,人与天地万物属于同一个大的生命共同体,这样就把人类的生存与宇宙万物的生存联系起来。

当然,讲天人合一,并非把天与人直接等同起来。很多思想家认为天是天、人是人,天人合一是有区别的统一。例如,战国末期的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即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他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即认识到天与人的职守不同;强调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唐代刘禹锡认为:“天与人交相胜耳”。柳宗元则强调,天与人“其事各行不相预”,即天与人各有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彼此作用不可相互取代。可见,中国古人在讲天人合一时,也包含“天人相分”的意思,即有分有合、先分后合。

“你这样说,我就有点明白了,《周易》一开始不就是用干、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如果天、地相对而言,天泛指地面以上的整个天空,以及人所能观察到的宇宙空间,地球以上的大气层等,如日、月、星、辰,如风、雷、雨、露等等。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又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顺承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天地整个自然界。而地,则是指人类和一切生命生存于其上的大地,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没有任何一种生命是可以离开大地的,天空中的飞鸟也不例外。所以天就是生命之源,地则是一切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础。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我这样理解对吗?”张其金对林紫妍说。

“你这样理解没错,但是你要知道,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用《周易》的话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佐’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这样也就达成了人的生命目的。”

“也就是说,人与自然是互相感应的整体,可以这样理解吗?”张其金问道。

“《周易》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物等的完整的宇宙世界。他充分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的整体。因而也造就了后来的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用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来考虑问题。”林紫妍回答道。

“我明白了!”张其金接着他对林紫妍说,“我就问一下这个问题,我和你现在还在教学楼下,我就不多问了,要是被其他同学看到,他们又得把我们当茶余饭后交谈的笑话了。”

“你看,我也是紧张得不得了。哪我先走了。”林紫妍说完,挥了挥手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