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国色芬芳 > 卖花女十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玄之(326年--357年),字伯远,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的长子,东晋书法家,工草书和隶书。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王玄之曾参与父亲羲之主持的兰亭聚会,有帖传世。其在兰亭聚会所作诗一首:“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消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

王凝之(公元334年-公元399年),字叔平,书圣王羲之次子,中书令王献之的兄长,东晋末年官员、将领。他善草书、隶书。曾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女文学家谢道韫的丈夫,他深信五斗米道,孙恩攻打会稽时,不听手下进言,不设防备,祷告后相信已请得“鬼兵“助阵,因而与诸子一同遇害。

在黄长睿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献之)书具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据《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记载,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1;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2?“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3;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未4。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谢夫人是谢道韫。太傅是谢安。封、胡、遏、末,其中“遏“是淝水之战的统帅谢玄。逸少指得是王羲之。

晋朝两大宰相,王导、谢安,王羲之是王旷的儿子,王导的侄子,而王凝之是王羲之的次子。

隆安三年(399年)孙恩造反,兵临会稽城下,王凝之不出兵也不设备,白天在道室祷告。官署请求出兵,凝之说:我已经向大仙请示,借了数万鬼兵驻守各个要塞,不用担心反贼。十一月甲寅,孙恩陷会稽,被杀,其子女全部遇难。

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听说反贼已经杀到城下,镇定自若,命令婢女抬着自己的轿子,在家门外自己亲自用刀杀掉几个贼兵,后被俘。

“天壤之中,乃有王郎!“,意思为想不到天地之间,还有王凝之这样差劲的人,的确是“大薄凝之“,但细读这八个字,所蕴含的究竟是厌恶之情,还是小儿女那娇嗔之意味?谢道韫是恨不得杀了王凝之呢,还是仅仅只是若有憾焉?

王凝之跟谢道韫一生相守,死后谢道韫寡居终老。

王凝之与谢道韫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蕴之,平之,亨之,恩之;女儿成人后嫁给庾氏。

王凝之任会稽太守时,孙恩贼乱,王凝之不相信孙恩会谋反。等叛军逼近时,他才相信,却不组织军队抵御,而是踏星步斗,拜神起乩,说是请下鬼兵守住各路要津,贼兵不能犯。结果城被攻破,王凝之却仍然不相信同一教派的孙恩会杀他,并不逃走,结果被一刀枭首。

作为书圣王羲之的儿子,书法得到父亲指授,工草隶,颇有可观之处。

此帖笔法以清劲为主,少有丰腴之态。开篇时稳健时迟缓,中后篇用笔速度较快,笔画也变得活跃跳荡。

其结字大多斜向右上方取势,在字形上则表现为左低右高,比较明显的如:“廿九、女、思、说、安、冷、更、次“等,另一特点是谨严与潇散同在,前者如“远、书“,后者如“深、似“,前者形密,后者意密。

此帖书写节奏的变化形成很美的韵律。第一行以楷书为主,第二、三两行行书笔意渐增,第四行起加入草书,第六行已无作书的痕迹,笔意流动,似有神助,末行又回归到与第四行近似的状态,此帖章法近乎完美。

王肃之,字幼恭,王羲之第四子。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历任中书郎、骠骑咨议。

王徽之(338年-386年),字子猷,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名士、书法家,右军将军王羲之(书圣)第五子。

门荫入仕,历任徐州(桓冲)骑曹参军、大司马(桓温)参军、黄门侍郎。生性高傲,放诞不羁。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太元十一年,去世,时年四十九岁。书法有“徽之得其(王羲之)势“的评价。后世传帖《承嫂病不减帖》《新月帖》等。

王徽之,字子猷,是东晋时着名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才华出众,却生性落拓,崇尚当时所谓的名士习气,平时不修边幅。他在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时,经常蓬头散发,衣冠不整,对他自己应负责的事情也不闻不问。但桓温欣赏他的才华,对他十分宽容。

过了几年,他又到车骑将军桓冲手下担任骑曹参军,负责管理马匹。他不改旧习,还是整天一副落拓模样。桓冲故意问王徽之:“王参军,你在军中管理哪个部门?“王徽之想了想说:“不知是什么部门,时常见人把马牵进牵出,我想不是骑曹,就是马曹吧!“桓冲再问:“那你管理的马匹总数有多少?“王徽之毫不在乎地回答:“这要问我手下饲马的人。我从来不去过问,怎么能知道总数有多少呢?“桓冲又问:“听说最近马匹得病的很多,死掉的马有多少?“王徽之神色如常,说:“我连活马的数字也不知道,怎么会知道死马数呢?“桓冲听了,却也无可奈何,便不再问。

有一次,他骑马随桓冲出外巡视。不料,老天突然下起了暴雨,王徽之见桓冲坐着车,便下马钻入车中,说:“怎么能独自坐一辆车呢?我来陪陪你吧!“桓冲见是王徽之,知他不拘小节,又见外面雨下得很大,便让他同坐。过了一会,雨停了,王徽之说声“打扰“,便下了车,重新骑上马,跟着桓冲前行。

王徽之有一次到外地去,经过吴中,知道一个士大夫家有个很好的竹园。竹园主人已经知道王徽之会去,就洒扫布置一番,在正厅里坐着等他。王徽之却坐着轿子一直来到竹林里,讽诵长啸了很久,主人已经感到失望,还希望他返回时会派人来通报一下,可他竟然要一直出门去。主人特别忍受不了,就叫手下的人去关上大门,不让他出去。王徽之因此更加赏识主人,这才留步坐下,尽情欢乐了一番才走。

王徽之住在山阴县时。有一夜下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家人拿酒来喝。眺望四方,一片皎洁,于是起身徘徊,朗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住在剡县,他立即连夜坐小船到戴家去。船行了一夜才到,到了戴家门口,没有进去,就原路返回。别人问他什么原因,王徽之说:“我本是趁着一时兴致去的,兴致没有了就回来,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后为黄门侍郎,弃官东归。王徽之和王献之都病得很重,王献之先去世。一天,王徽之问侍候的人说:“为什么一点也没有听到子敬的音讯?这是已经去世了!“说话时一点也不悲伤。于是就要车去奔丧,一点也没有哭。王献之平时喜欢弹琴,王徽之便一直进去坐在灵座上,拿过王献之的琴来弹,琴弦怎么也调不好,就把琴扔到地上说:“子敬,子敬,人和琴都不在了!“说完就悲痛得昏了过去,很久才醒过来。因为王徽之早有背疾,也在这次崩裂,过了一个多月去世了。

王徽之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随即叫家人种竹子。有人问他:“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王徽之吹口哨并吟唱了好一会,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

王徽之坐船进京,还停泊在码头上,没有上岸。过去听说过桓子野擅长吹笛子,可是并不认识他。这时正碰上桓子野从岸上经过,王徽之在船中,听到有个认识桓子野的客人说,那是桓子野。王徽之便派人替自己传个话给桓子野(桓伊),说:“听说您擅长吹笛子,试为我奏一曲。“桓子野当时已经做了大官,一向听到过王徽之的名声,立刻就掉头下车,上船坐在马扎儿上,为王徽之吹了三支曲子。吹奏完毕,就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

王操之(约340-391年)字子重,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书法家王羲之第六子,母亲郗氏,擅长于草隶。353年参加那次着名的兰亭之会,历任秘书监、侍中、尚书、豫章太守等职。其妻贺氏,有王宣之、王慧之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