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始皇帝 > 第158章 郑国渠的利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9章 郑国渠的利弊(求订阅)

侍卫讲述着一些事情,郑国听着,稍后进入丞相府邸当中。

考核开始!

负责考核的,主要是三位门客。

考核有三个内容,一个是默写某篇文章,一个是说雅言,一个是才能展示。

默写某篇文章,是为了证明门客读书识字,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至少是一个士。

说雅言,是为交流需要,曾经的是贵族出生,或是没落的贵族。

天下有七国,可有不同的口语,如赵语、魏语、宋语、越语、齐语、秦语等等几十种语言。比如,楚国的一个封君遇到越人在歌唱,却是听不懂越人在唱什么,身边的翻译进行翻译,才能知道其中的意思。

雅言,是古代的贵族语言,是古代的普通话,是古代的世界语。

每个贵族,或是没落的贵族,必然会雅言。

苏秦行走到了赵国,游说赵王,说的不是赵语,而是雅言;到了燕国,游说燕王,说的也不是燕语,而是雅言;到了其他国家,依旧说着雅言。

荀子曾说:“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这里的君子,是贵族的意思。

便是说,在楚国底层的越人,说着越语;底层的楚人,说着楚语;底层的宋人,说着宋语;底层的鲁人,说着鲁语。在楚国不同的地域,说着不同的方言,可贵族皆是说着雅言。

想要辩别一个人,是不是贵族,就看他会不会雅言。

这是最为简单的方法。

接过竹简,郑国思索着,取过毛笔写了起来。

这一篇为《禹贡》。

这是尚书当中的一个篇章,仅仅是一千一百多字,却是记载了九州的划分,对每区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

这是一篇地理志,也是治国方略。

“不错!”

门客看着文章点头道。

其他两个门客,也是纷纷点头。

门客田章问道:“先生来自何方,欲要何方去,为何愿为主上门客,有何理想?”

第二项考核与第三项考核,可结合在一起。

郑国开口道:“我从韩国而来,到秦国而去,愿为文信君的犬马。昔日,舜帝命令大禹治理水患,大禹治理天黄河有功绩,更是凿开大山,引导黄河入海,分开渠道灌溉田地,耕地为之肥沃。”

“昔日的时刻,西门豹治理邺城,在这里修建邺渠,其功绩还在魏国传颂。”

“文信侯,为秦国的丞相,治国当深谋远虑。可我到了秦国后,却是发现秦国的土地肥沃,却是因为缺乏灌溉,导致耕地产量不足,此为国之大患。秦国当大修水利,以此为根基,粟米必然倍增,岂能不强大?”

滔滔不绝,开始讲述水利。

如何修建堤坝,如何开凿河道,如何挖掘道路,如何能节省人力,如何能较好的安排各项工程。

三个门客听着,感觉迷迷糊糊。

听不懂,听不懂,可就是感觉很有道理。

“我听不懂,不如请教君上!”

“对,请教君上!”

“还是君上做决定吧!”

“贵客捎等!”

三个门客商议着,直接让给予其中等门客待遇。

至于后续的考察,还是主上来做决定吧!

郑国离去,继续考核其他的门客。

郑国也是松了一口气,初步计划成功。

吕不韦有三百门客,这些门客又是分为四个等级,普通门客,只是有粟米可食,有肉食可食,每年赐予一千钱;中级门客,享受三鼎待遇,出门有马车,有美人侍奉,每年价值十金俸禄;

顶级门客,可经常见到吕不韦,可为其出谋划策,可享受大夫级待遇;

最顶级的门客,吕不韦不会留下,而是会推荐给秦王,成为秦吏。

或者说,这是顶级门客的最大理想。

顶级门客,从来不安于温饱,而是要为大王效力,更进一步。

商鞅、张仪、范雎、蔺相如等皆是门客出生,却是被举荐而上,成为国之重臣。

……

几天后,吕不韦见到郑国。

吕不韦问道:“先生,从韩国来为何事?”

郑国上前道:“秦国之富饶,关中之富庶,天下皆知。只是秦国做的不好,对水利设施建设不够。我到了秦国来,为修建水渠而来。”

吕不韦开始询问,询问一些水利方面的知识。

郑国开口解释道。

说道梳理修建,河流的引导,水渠的建设,土石的挖掘,治理泥沙淤泥,测量地面高低等等。

吕不韦听着,感觉有些迷糊,说道:“这些我也不知,还是拜见大王吧!”

说着,拉着郑国就走。

郑国略微惊慌,可还是带着喜悦,没有想到,这样快就能见到秦王了。

到了咸阳宫当中,在侍卫的检查后,郑国进入其中。

在偏殿当中,见到秦王政。

秦王政只是一个少年,却是显得威武不凡。

郑国开口道:“大王,根据祖先记载,在秦国的泾水,流经黄土之地,那里地形破碎,河水淤泥多。到了夏天的时刻,容易河水泛滥,造成洪涝灾害。若是在泾水与洛水当中修建一个水渠,可缓解洪涝灾害,并可见部分的泥沙引导而来,肥沃田地,可增加耕地的灌溉亩数,提升粮食产量!”

“这是臣为大王,献上的图纸!”

说着,取出一张白帛,在上面有着泾水,渭水,洛水,黄河等等。

这里的图画很是粗糙,地形上也不完美,只是大概的方位而已。

在这里面,有着一条弯弯曲曲的水渠。

郑国开始说着水利计划,说着具体的修建过程。

赵政听着,沉默不语。

按照河流的走势,关中的西北高而东南低,泾水而下,汇入渭水当中;渭水再次前进,进入黄河当中。

修建渠道,就是把弯曲的部分直接取直线,这样可加大的灌溉面积。

过去的时刻,关中上好的耕地,主要是在泾水,渭水的两岸,这里灌溉方便,粟米的亩产多。

修建渠道,就是人为的制造一条河道,增加灌溉范围。

赵政听着,说道:“寡人明白了。只是这里还有几个疑问,要先生解惑。挖掘这样的渠道,相当于人为的挖掘一条河道,需要多长时间,需要消耗多少人力?”

郑国开口道:“大约需要挖掘三百里,可能四百里,具体还要测量。大约需要动用五十万民夫,每年挖掘两个月,花费十年长的时间,也可能更长。毕竟臣未具体考量,只是大致的估算!”

挖掘水渠,不算什么新鲜的事情。

村里面会组织民众,直接挖掘水渠,引导河水灌溉耕地;

到了县里面,也会挖掘水渠,进行灌溉耕地。

可多数是小范围,规模相对较小,范围也小。

可现在,却是要全国性质,涉及几十万人,工程规模大。

这要大量的征用徭役。

在挖掘的过程当中,要避开一些春耕秋收,要在农闲的时刻,每年最多能开工两个月。

沿途要经历荒凉的的区域,粮食运输也相对的困难。

赵政又是问道:“还有两个疑问,第一个,如何保证掘沟渠挖掘通后,河水能引导过来;第二个,沟渠能维持多长时间?”

郑国说道:“臣在挖掘过程当中,会取地势较高的地方进行引流,在遇到高处或是山丘的时刻直接挖掘隧道,直接穿过去,沿路用水平仪,大致的确定河水的高度,不会出问题的。”

“这样的沟渠,可维持万年之久,可伴随着大秦万年而不朽。”

赵政却是微微皱眉:“第一个问题,寡人姑且相信你了,只是第二个问题却是心有疑惑。当初在邯郸城的时刻,老师荀况成曾经为我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那还是黄河泛滥,淹没大量的耕地,百姓为之流离失所。”

“大禹的父亲治理黄河采用的办法,就是修建堤坝。那里的黄河水位高了,就在那里修建河坝,拦截水位。那里出现问题,前去拦截那里。这样的办法,治标不治本,还是水患不断。”

“到了大禹的时刻,大禹治水采取的办法,一边继续修建河坝,进行引流,用来治标;一方面就是挖掘新的人工河道,对黄河进行引流,一部分河水引导到大海当中。大禹成功了!”

“先生这样的办法,也是学大禹!”

“可黄河真的治理好了吗?事实上没有,黄土被冲击到黄河当中,沉积在河水当中,不断抬高河床,当河床高于地面的时刻。一旦到了暴雨的时刻,就是河坝崩溃,黄河泛滥的时刻,就是淹没耕地的时刻。因为黄河泛滥,殷商多次迁移都城……”

说到这里,赵政沉默起来,片刻后说道:“黄河每隔一段时间,河床抬高的时刻,就是泛滥的时刻。泾水浑浊,多泥沙,开凿这样渠道之后,大量的泥沙也会顺着沟渠进入其中,短时间问题不大。”

“可时间长了,泥沙淤泥,河床被抬高,再也无法引水,沟渠废弃。大秦花费十年之功,修建这样的沟渠,又是能用多久?”

郑国沉默了,说道:“臣并未实地考察,不知具体情况!”

赵政说道:“这样的渠道可用万年之久,就不必多说了,寡人不信……能用千年之久吗?”

郑国沉默道:“可用千年!”

赵政说道:“郑国先生有大才,先赐予其公乘爵位,然后派遣秦吏,考察关中北地,沟渠营造!”

吕不韦说奥:“臣,知之!”

稍后,郑国离去了,带着欢喜。

吕不韦说道:“大王,这人有问题吗?”

赵政说道:“郑国有大才,水工修建颇为出色,只是言语当中有夸大之处。谈到水渠修建,带来的种种好处,却是没有说弊端。花费时间长,我也忍着;花费几十万民众,我也能忍着。”

“只是他忽略,或是不提泥沙淤泥的问题。”

吕不韦问道:“这人要用吗?”

赵政说道:“用,为何不用!用人之长,天下尽数是可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

吕不韦赞叹道:“大王好气魄。”

又是交谈片刻后,吕不韦离去了。

召唤寺人,地图开始挂在墙壁上。

赵政取出地图,看着地图却是思索起来。

这一段地形上颇为复杂,修建起来颇为困难,花费的人力物力是极为巨大的,没有强大的水工支持,还可能出现大问题。

修建十年之久,到了最后却无法引流,水流不过来,那就是亏大了。

关键是,秦国缺乏优秀的水工,不依靠郑国还真的不行。

在巴蜀之地,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只是都江堰在规模上,花费的时间,人力物力上,远远不如这条水渠巨大。

都江堰,说白了就是在大江当中修建一个堤坝,然后进行人工调节水流,用来灌溉成都平原上的耕地,施工难度不大,花费的人力物力有限;李冰修建都江堰时,只是动用万人的民工,初期修建江堰,宝瓶口开凿,只是一年花费就完成;

后期的河渠修建,当地民众自发修建,耗费人力少,四年时间,差不多完成整体工程。

可郑国修建的这个渠道,就是在关中的北部,在崎岖的地形当中,修建一条三百里人工河,难度系数大,工程量大。

在关中修建这样的河渠,需要动用五十万民工,需要十年之久,耗费的人力物力巨大。

两个工程,不在一个档次上。

都江堰,只是李冰禀报秦王,然后执行施工,属于郡级工程;可这个大渠,却是国家级工程,秦王亲自指挥。

这个大渠,修建需要十年之功,可最多维持百年。

最后,就要因泥沙淤积而废弃,或是修建辅渠,或是重新开凿。

这样的水利工程,堪比吴国修建邗沟,魏国的鸿沟。

邗沟,全长为四百里;

鸿沟,全长为两千里。

这两条人工沟渠,都是在平原地带,都是修建难度低。

可关中这条沟渠,却是在山岭当中开凿,难度大了很多,人力物力耗费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