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史事讲将1三国明 > 第六章 建文削藩——黄子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六章 建文削藩——黄子澄

黄子澄,明分宜人,洪武进士,授修撰,侍读东宫,累迁太学东卿。朱允炆即位,命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向朱允炆建议削藩的主要人物之一。燕王举兵反,师名靖难,指黄子澄、齐泰为奸,燕师渡江破京师,被执,抗辩不屈,磔死,族诛。黄子澄的无惭臣节,为旧时的士子所歌颂,清乾隆年间,追谥忠悫。

黄子澄,从小勤学苦读,并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勤斋”。为了弄清四书五经的根本大义,他曾向“以易经魁江西乡试”的分宜防里人欧阳贞学《易经》,跟“精通经义”的分宜人周与学学《书经》,后又拜在大学问家梁寅的门下学习《春秋》。他在精通经史的同时,对文学也肯下功夫。黄子澄的诗文颇有造诣,且才思敏捷,据《曝书亭诗话》记载,黄子澄去蒙山石门初次拜谒梁寅时,梁寅令他作《枯梅》诗,他稍事思索,一首好诗就出来了。

黄子澄考中乡试第二名,第二年参加会试、殿试,考中进士第一名,当明太祖问他的年龄,他说是34岁,再问他是哪年出生的,他一时紧张答不上来。于是,明太祖把他从第一名换成第三名,就这样,煮熟的鸭子竟然飞了,到手的状元变成了探花。殿试后,黄子澄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后升职为掌修国史的翰林院史官修撰。作为皇太孙朱允炆的老师和侍从官,黄子澄伴读于东宫,后官职到了太常寺卿。

黄子澄曾与朱允炆谈论削藩之事,朱允炆问黄子澄:“诸叔藩王皆拥重兵,如有变端,怎么办?”黄子澄答道:“诸王仅有护兵,只能自守,倘若有变,可以以六师监之,谁能抵挡?汉朝七国不可谓不强,最后还是灭亡了。大小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更相异啊!”朱允炆认为他说得对,后来每次叫黄子澄,必尊称他为黄先生。朱允炆同意他的话,加强了将来削藩的决心,紧接着,朝廷将惩办周王的消息透露给燕王,观察燕王的态度,并先后调走燕王的护卫兵力,又派出重兵在如今的北京周围严密监视燕王的举动。

齐泰打算首先向燕王朱棣动手,但黄子澄有不同意见,认为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候,就做了很多不法之事,削之有名。现在想要问罪,应该先从周王开始。黄子澄周王是燕王的母弟,削周是剪除燕王的手足。最后黄子澄的意见被采用,周王等五个藩王先后被削藩。朱棣自知即将大祸临头,上书申冤喊屈,之后又装疯卖傻起来,三伏天里穿着皮袄躺在大街上傻笑疯闹。朱允炆为人懦弱,看了燕王的上书后心软了,对黄子澄、齐泰说削藩之事应该停下来了,黄、齐二人不同意,表示应该趁热打铁削除燕王权力。

朝廷用黄子澄和齐泰的计谋,调走燕王手下精兵,又在燕王府所在地北平一带调动军队以监视燕王。朱棣起兵叛乱,上书朝廷指称黄子澄和齐泰为奸臣,朱允炆派老将耿炳文讨伐,初战不利,朱允炆听从黄子澄的建议,以曹国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齐泰极力反对但无效。李景隆接任后,表现更令人失望,屡战屡败,损失数十万人,朱棣乘着李景隆战败之时,上书朝廷,极力批评黄子澄和齐泰,建文帝便免去二人官职,但仍暗中与二人议事。

李景隆在济南战败后被撤换,建文帝赦免了他,黄子澄哭着请求建文帝治李景隆的罪,朱允炆没有接纳,黄子澄便说:“大势已去了,我举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当盛庸在东昌大破燕军后,朱允炆恢复了黄、齐二人的官职,可是在三月,盛庸在夹河战败后,又再次免去二人官职。燕军逐渐逼近南京,朱允炆谋求与朱棣谈和,便把黄子澄和齐泰眨谪到外地,仍密令二人募兵,南京陷落前,朱允炆召黄子澄回京,未至而南京已失守。

当朱棣的叛军逼近南京、建文朝大势已去时,黄子澄当时不在主战场南京,而是在苏州募兵,他没有逃跑,没有投降,决心与建文朝共存亡,还将妻子许氏与四个儿子,从老家分宜接到南京,拉入了血腥战场。不久,南京陷落,朱棣当上了皇帝,黄子澄在嘉兴被人告发,押到了南京,朱棣亲自审问“削藩”政策的主要制定者,欲重用黄子澄,只要其写下认罪书,即可享受荣华富贵,但黄子澄威武不屈,朱棣大怒,下令砍去他的双手、双脚后,又对其处以“五马分尸”的酷刑,并诛其九族。

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是位仁厚之君,对黄子澄后人较为宽容,发配边疆之人除留一人外,其余的可回原籍。结果,发配之人没有回到分宜原籍,而是回到了第二故乡昆山。到正德年间,明武宗为黄子澄平反昭雪,称其为忠臣,后人立祠公开纪念。到清代,乾隆下诏改黄子澄的谥号为“忠悫公”,黄子澄终于成为可公开祭拜的忠臣。

如果,建文帝听从黄子澄的意见,削藩大业就告成功,明朝历史就会改写,但建文帝优柔仁弱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对朱棣动了恻隐之心,一再贻误战机,最终,燕王以“清君侧”为名,公开举兵叛乱,从侄子手中夺取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