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人在与胜德营交流之后,见识到了什么叫悍不畏死;
水泥的神奇,也使得亲眼目睹的辽人明白什么是有去无回;
戴宗的一击不中远遁千里更是让辽人的每一个高级将领如坐针毡;
在牧马南下的梦想破灭之后,辽军如潮水一般退去了,只留下了萧奉先在雁门关等待赵宋派出使节来谈判。
赵宋派出的谈判使是蔡京,与萧奉先也算是老熟人,彼此寒暄了几句之后,便直奔主题。
不过萧奉先的主题与蔡京预想的主题完全就不沾边。
在赵宋的相公们的预测中,辽人这次是打算趁着宋夏交战之际来捡便宜的,又或是效仿辽道宗调停宋夏战争的,也做好了有限度的让步,毕竟两头开战不是目前的赵宋能承受得住的。
但是萧奉先根本就没提西夏什么事,而是大辽第一美女香公主嫁入张府一事。
如果不是蔡京涵养好,真的是想跳起来破口大骂,你特么这都什么事,劳师动众就为了这事?如果不是前线传来了童贯大军一举歼灭察哥三十万精锐的大好消息,朝廷都准备商议从西夏撤兵了。
蔡京只能婉转地向萧奉先表示,张公子的身份,你萧奉先又不是不知道,他的婚事就连吾皇也做不得主啊,这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了?
萧奉先表示之前自己曾和张安安一起品评过天下美女,期间说起过大辽第一美女香公主,张公子很是心动,于是萧奉先提出了亲上加亲,张安安也没有反对。。。
如今张安安虽然失踪了,但是辽皇得恪守承诺,亲自带兵护送香公主。
香公主身份尊贵,乃先皇道宗爱女,辽皇希望宋皇给出一个保证,保证香公主在宋境的安全;香公主若是出了意外,那么两国的兄弟情谊也就到此为止!
萧奉先说着便拿出了香公主的嫁妆清单,十名陪嫁的波斯胡姬被列在了首位,简直就是将张安安那点爱好拿捏的死死的;
最令蔡京惊喜的便是燕云十六州居然也在陪嫁清单之上,手笔之大,令蔡京瞠目结舌。
令宋人魂系梦牵的燕云十六州啊,就这么被当代辽皇大手一挥陪嫁进了张府。
嫁妆的由来已经无从考证了,不过在诗经《氓》中便有“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描述了当时卫国女子出嫁时要带着嫁妆。
在古代,女子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嫁妆便属于女子在出嫁的时候,父母为其准备的一份财产。
在唐宋时期,有着明文规定,嫁妆属于女性个人私产,女性拥有支配权,并且在婚姻关系结束之后,还能将嫁妆带走。
宋真宗时期,闹得沸沸扬扬的一寡妇撂倒两宰相,究其原因便是寡妇富婆要带着丰厚的嫁妆改嫁,竟然引得两名宰相入局,结果双双被罢免,其中一人便是金刚护体向家的老祖宗向敏中。
由此可见,在宋朝,女性对于嫁妆有着绝对且合法的支配权。
也就是说,燕云十六州虽然出现在了嫁妆上,但是其所有人是香公主,实际掌控还是在辽人的手中。
那么蔡京为什么会如此惊喜呢?
对于蔡京这些赵宋的相公们来说,武力是最不擅长的,一刀一枪打下燕云十六州,那是真没把握啊!
不过论起阴谋诡计,赵宋的这些相公们随便拎一个出来,那都是吊打全世界的,一些个连进士都考不上的落第秀才,跑到他国去,摇身一变成为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
辽人还是太年轻啊,蔡京仿佛已经看到在不久的将来,燕云十六州重回赵宋的怀抱了。
宋人的这些小算盘,辽人又岂能不知道?以前和宋人打交道多了,早就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耍横,不讲道理比拳头!这也是为什么萧奉先出使赵宋的时候会那么蛮横无理!
不过草原上还有一句谚语“舍不得孩子套不来狼”,燕云十六州便是那孩子,美洲大陆就是辽人要套的狼!
张安安给出的彩礼是美洲大陆,这在东京城里早就家喻户晓了,萧奉先又岂能不知道?
对于能媲美九州大陆的美洲大陆,辽人也想要啊!
原本辽人也只是眼红,毕竟彩礼给谁还得是张安安说了算!
但是张安安在与赵梦月订婚前夕失踪给了辽人希望。
按照原本的时间线,张安安与赵梦月订婚在即,辽人已经插不上脚了,而且那个时代也没有电话,萧奉先来不及向耶律延禧请示,也就不敢在张安安面前提起香公主。
萧奉先只是个臣子,在没有辽皇耶律延禧的同意之前,是绝对不敢擅作主张为皇室女子定下婚约的,尤其是香公主耶律特濑。
现在的萧奉先也就是因为张安安失踪了,没有对证,想现将此事做实,以萧奉先对张安安的了解,颜值即正义,只要张安安见到香公主,那么绝对会认下这门亲事的。
现在辽人将燕云十六州拿出来作为香公主耶律特濑的嫁妆,那么届时张安安归来,给出的彩礼也绝对不会小,最不济南北美洲大陆分一半总可以吧,反正辽人也不挑食,可以让宋人先挑,剩下的归自己也已经赚大发了。
而且游牧民族没有汉人那么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送一部分部落前去美洲大陆也好缓解一下目前大草原上的生存压力。
辽人的这点小心思,蔡京眼珠子一转就已经猜个八九不离十了,不过这件事蔡京还真不好阻止。
蔡京也算是张安安的知己了,之前在金玉阁为张安安召开文坛大会都直接动用朝廷的力量将东京城的头牌小姐姐都召来捧场,自然对张安安的这点爱好是了如指掌。
香公主耶律特濑被誉为大辽第一美女,据说沉鱼落雁已经不足以形容其美丽了,再加上其高贵的身份,张安安是绝对不会拒绝的,谁若是敢阻拦这门亲事,那么届时张安安归来,只怕与赵梦月的婚约都会再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