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其他类型 > 魏宫莲 > 第3章 本是同根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西晋末年,鲜卑拓跋氏在永嘉之乱中依附西晋,抗击匈奴,羯赵。

因有功于朝廷,在公元310年被西晋怀帝册封为代公。公元314年,进封为代王,拓跋部居住的定襄郡则被称为代国。

鲜卑慕容氏和鲜卑拓跋氏原来是一个部落的。建立了慕容五燕的慕容氏,曾是北魏在意的一个政权,毕竟“本是同根生”。

(慕容五燕: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

鲜卑慕容氏与其它胡族很大的一点不同就是汉化程度高很多,他们在西汉时就依附朝廷。

逐丰美水草南迁的他们,仍然记得自己的祖先是应朝廷诏命而来。

他们的进来,是得到这里的朝廷确认的,并非不请自来。

他们一早接受汉室朝廷的册封,向汉地称臣……北魏文成皇帝笑着反问冯熙,“既是汉臣,世居汉地,怎么不是汉人?”

汉,源自西汉的国号“汉”,也是现在汉族的由来。

“陛下的意思是说,鲜卑人也是汉人?”北朝南冯,长乐冯氏并不避谈自己的家谱,源远流长。

从西汉文帝时期的冯唐开始,那句俗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流传到现在,更像是说冯家能跟西汉飞将军李广相提并论似的。

但那时,实是不及的。

“汉朝皇帝都没有问过你这样的话。”

彼时才从前朝西汉京都长安(现在陕西西安)赶来的冯熙,闻言笑了笑。

停了一会儿,又听文成皇帝说,“只是我们世居北方,不比去了南方的鲜卑慕容氏。就像世居北方的晋人南渡去了江左,或者更远的北方,难道就不是汉人了吗?”

顿了顿,又说,“鲜卑慕容氏,和我们,彼此都是承认的。本是同根生。”

……

鲜卑慕容氏也是乱中原的一支野蛮胡人,和鲜卑拓跋氏一样,划归东胡。既为胡人,弓马娴熟,人才辈出,西晋末年的乱世中出了很多皇帝。

大概是识英雄重英雄,鲜卑拓跋氏并不忌谈与鲜卑慕容氏祖上的关系,分分合合,又联姻又打架的。

严格意义上讲,北燕与鲜卑慕容氏已经没有关系了。

冯润的先人冯跋、冯弘两兄弟取代后燕,建立北燕。

后燕永康二年(公元397年),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兴兵讨伐后燕,攻占其首都中山,自此后燕疆域被一分为二:

中山以南的后燕疆域自立为南燕,中山以北的后燕疆域仍为后燕。

后燕政局混乱,内乱不断,再加上北魏与高句丽的蚕食鲸吞,其疆域不断缩小,最后只剩下辽西走廊一带。

后燕末帝慕容熙无道,引起了慕容云与冯跋、冯弘兄弟的强烈不满,以政变废慕容熙,慕容云建立北燕。

慕容云,慕容熙之兄慕容宝的养子,即位后,改名高云,数年后于宫中饮宴遇刺身亡。

冯跋随后被推举为国主。

冯跋称天王于昌黎,改元太平,国号仍旧为燕,继续延续北燕政权。冯跋一代雄主,政治清明,但不幸遇上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气吞山河如虎,势要一统北方。

走马上任,北地就只剩了寥寥几国。

后来,冯跋重病,命太子冯翼摄政。然宠妃宋夫人想立自己的儿子,与太子冯翼生隙。

宦官见疑,告知冯弘,冯弘遂带兵进宫……北燕因此生内乱。

或者说,冯跋死后,太子冯翼不敌叔叔冯弘,被赐死。谥冯跋为文成皇帝,庙号太祖,安葬于长谷陵,太子冯翼祔葬。

冯家二辈人族谱序齿重新排了一下。

族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而冯家的叔伯兄弟自小养在一起。

由族里上年纪的妇人或老者看顾着,不分彼此,皆是手足兄弟。

或者说,叔叔冯弘接替其兄冯跋,成了冯家新的家主。不客气的说一句,除了太子冯翼,冯家二辈人里尚且没有人能够挑战冯弘的地位。

名正言顺。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事情,皆有其自身运行的轨迹,如同周天星辰。

或者说,日月交替,天地昭昭。

这件事,会绵延无尽地持续下去,太阳落下去,月亮升起来,一切都自然而然,因为它原本就是这样。

就像生命和爱本身一样。花开,花会落,但来年花还会开。其核心都逃不过八个字:

你情我愿,名正言顺。

北燕太兴元年(公元431年),冯弘称天王,废掉原配妻子王氏与长子冯崇,立后燕皇族之女慕容氏为后。

北燕太兴二年(公元432年),冯弘又立自己与慕容氏的儿子冯王仁为太子。广平公冯朗、乐陵公冯邈惧怕被继母迫害,祸及自身。

于是兄弟二人相伴一同逃往辽西,劝说改封长乐公的大哥冯崇(公元431年其母为冯弘结发的妻子,却未被立后,而他则是发妻的长子)。

冯崇、冯朗、冯邈三兄弟投降北魏,受到厚待,长乐郡遂成北魏冯氏封地。

这也是长乐冯氏的由来。

北魏得知北燕内乱,兴兵伐燕。冯弘知道无法与北魏抗衡,因此向北魏称臣,公主和亲。北魏要求冯弘派太子冯王仁入朝为质,冯弘不肯。

北魏以此为由讨伐北燕,冯弘于是向刘宋称臣,请求刘宋派兵支援。然隔海相望,刘宋无暇顾及,冯弘于是向高句丽求援。

高句丽遣将来迎,冯弘遂将国都的家属、文武大臣、军士百姓及财富一起带走,随后放火焚龙城,北燕灭亡。

但前往高句丽,冯氏家族意见不一。

英雄末路,冯氏一族自此四分五裂。

冯弘身边除了长子冯王仁之外,二子冯崇、三子冯朗、四子冯邈已经先一步投奔北魏,反过来劝说他。

公元436年,北燕被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侵灭,国主冯弘去了高句丽,遣儿子冯业率三百人浮海投宋,遇风浪,到达新会便居住下来。

形成岭南冯氏。

冯业曾孙冯宝娶了当地俚人大首领冼氏女为妻,便有了岭南冯氏的雏形。

在冼夫人的协助下,冯宝及其子孙历经梁、陈、隋、唐成为岭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地方实力派。冼夫人被隋文帝杨坚封为谯国夫人,先后被七朝君王敕封,与其夫冯宝被民间誉为“和合神”。

岭南冯氏后人绵延至今,与北方冯氏花开两朵,这是后话。

不过,去了这么远,一开始也不见诸于刘宋的史书。所以,历史在这里更像是不经意同浮海投宋的冯业这三百人,开了一个玩笑:

原是要去长江口的冯家三百人,遇风浪,直接来到了珠江流域。

再过去一些,就下南洋了。

比明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官派七下西洋的郑和,提前了近一千年。

因为这样的阴差阳错,可以肯定地说,郑和不是第一个下西洋的人。一如后世的名诗、名词、名曲,也可能是前人的门上对联、诗会小令乃至酒后表白。

就像电影《大话西游》里的一段经典对白:“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据说,一开始是另外一个人示爱的一番表白。

真假且不说。

到了这里,就换接地气的粤语来说吧。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九月,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共计七次。

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郑和下西洋”。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