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其他类型 > 魏宫莲 > 第12章 书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出了百日热孝,冯润就要随离京任洛州刺史的父亲冯熙前往洛阳,而她年长的几个哥哥却被留在了京都平城。

贵为太皇太后的姑母要他们进宫,陪伴小皇帝拓跋宏读书打猎。

消息传来,正在收拾行装的生母常氏突然来见了她:“妙莲,太师要送你弟弟始兴去皇家书院念书。”

太师冯熙四子冯夙,字始兴。

停了一会儿,又说,“还有嫡女清。”

皇家书院,顾名思义,是给皇子们读书的地方。出名的如前朝汉宫太学,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

魏宫算不得大,皇家书院仍然是设在明堂,集布政、祭祀和学习于一地,按规矩是不收女孩子的。

而禁中为小皇帝挑选伴读人选,也嫌弃她四弟冯夙年纪太小,手短脚短,不知道谁照顾谁。

为了能让四子冯夙进入皇家书院,她父亲太师冯熙找了皇上,又找太皇太后,最后成功把她四弟连同嫡女清一并以伴读的身份送了进去。

冯太师谦逊地表示:“凑巧的是,宫里也要为公主挑选伴读。”

于是,收拾好的箱笼,丫鬟们又打开,重新整理。

冯润看着欲言又止的生母常氏,只得说了句:“这是好事。”

“是的,是好事。”妾常氏回过神来,轻声道,“历朝历代皇上的伴读都是朝中重臣的世家公子。”

停了一会儿,又说,“虽然这里是太师府,但你知道的,天下承平时,文人素来轻武将。”

而鲜卑拓跋氏是以武功起家,朝廷掉了个头,格外重视武将。更要命的是,她的父亲太师所有荣耀加身皆是因她姑母地位,水涨船高,还有尚娶公主,可谓文武全才,到头来却文不成武不就。

洛州刺史是冯太师从政生涯少有的实衔,属文官,妾常氏这么说也是委婉。

然后,就听得常氏接着说,“你弟弟书念得好,太师府上请的夫子也夸他,只是自小娇生惯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去了宫里伴读,那就是天子实打实的近臣,有日后的荣宠自然也要肯下一番工夫。而冯润因为生在了一个好时辰,是继嫡女清后注定要进宫的贵人。

宫里出来的女官崔氏平日里也主要是教导嫡女清和她。

“宫里的一些规矩,你弟弟虽然愚钝,也是知道的。”妾常氏见冯润不语,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听说嫡女清将天子的一些喜好细细同她两个嫡出的哥哥说了,而三少爷是她一母同胞的,你弟弟年纪比他们都小,一时贪睡只听了个话尾巴。”

冯润不傻,太师府上人丁兴旺,姬妾儿女众多,心思便也多了起来。只是她也想不到常氏的消息这么灵通,今天吃过早饭,就有人叫住四弟冯夙,说太师书房有请。

太师府的孩子犯了错,第二天就会在早饭后上书房,哥哥们把这叫做“上朝堂”。冯润自小只见过哥哥们去“上朝堂”,从未轮到过她弟弟,因此这回吃惊不已。

三个逃过一劫的哥哥倒是兴奋,挤眉弄眼看着最小的一个弟弟:

呵,太师最宝贝的小儿子,启蒙比谁都早。

可不就是一个小小朝堂。冯润正在寻人打听,常氏就找上了她。

冯润领着常氏去了书房,坐在临窗的书案旁,小丫鬟青梅在一旁研墨。

书房之侧另设一间小小的茶室,小丫鬟丹蔻亲捧了茶出来。

院子里正收拾了。外间的丫鬟也不由的放轻了脚步。书房里一时很安静。

冯润稍稍沉吟,即伏案写了下来。

妾常氏二小姐的院子里来得多,书房却是不多,接了茶也只是看着书房角落的罗汉床:

屏风后的床侧是不是放着一架古琴,瞧着眼熟。

二小姐的书房,妾常氏虽然来得少,但太师的书房也是去过的。

太师府上的书院一开始和其他朝中大臣的书院并无区别。就跟皇家书院不收女孩子的规矩,书院原也是不让使唤女孩子的。

曹随萧规,说是南朝汉人皆是如此。玩物丧志也好,红颜祸水也罢,南朝的汉人士大夫不讲理的时候,引经据典尽是歪理邪说:

——呵,褒姒一笑,亡了周朝,倾国倾城。何况小小一间书屋?

偏冯太师素日是个不着调的,朝堂之上出了名的不务正业,一朝被弹劾得回了府,宿在书院里,也曾连着三日不曾迈出院门一步。

主母博陵长公主却是不懂汉人的这些门道,亲自前去书院也被挡了回来,但她自有她的道理,生于天家自有驭下的好法子: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胡人做事皆是如此吧。简单而直接。

于是,有人跟博陵长公主献策,提到万花丛中过的传经僧人鸠摩罗什。前来讨赏的人背地里神秘兮兮地解释给主母听:“这里头是有掌故的——”

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苻坚遣吕光攻伐焉耆,继灭龟兹,将传经僧人鸠摩罗什劫至凉州。三年后姚苌杀苻坚,灭前秦,吕光割据凉州,送了鸠摩罗什一个妻子和十数美人,鸠摩罗什随吕光滞留凉州达十六、七年。

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攻伐后凉,亲迎僧人鸠摩罗什入长安,虽是以国师礼待,却又送了鸠摩罗什一个妻子十数美人……她说,“所以,终鸠摩罗什一生,皆在汉地传经,哪里也不去了。拖家带口的。”

博陵长公主恍然,而胡人于这些道理上也是有着先天颖悟能力的,很容易便可以消化理解,且能举一反三:“那样是说,是说,和佛经原本不相干——”转过头,吩咐身边的宫女,“带她去换身衣裳,洗个脸,就放在我院里吧……这就去把佛经给驸马送过去,说我只是借来一观。事成,多多打赏。”

于是,冯太师闭院门不出的第三天晚上,便有一扮做小厮的美人提着食盒,去了书院里送酒送羹汤。

冯太师一时没能把持住,索性自家书房里此后便是红袖添香的格调。

若是传到朝堂,想来又是一番有辱斯文的群嘲:

所以,他不能要,不能要那个在书院里春风一度而来的孩子。他两次命人去煎了堕胎的药来,却手一滑,又打翻了。

说到底,他是个念佛的人,又狠不下这个心。

冯太师终其一生在朝堂上郁郁不得志,真可谓成也文成帝皇后冯氏,败也文成帝皇后冯氏。

常氏为什么知道得这么清楚,因为向博陵长公主献策的人,便是她。

与太师冯熙秉烛夜谈、谈佛论道的人,也是她。

至于那个孩子,彼时关系她一生荣辱,所以她亲眼看到冯太师两次将盛了药汁的碗打翻。

一颗心却还是惶惶,趁夜躲进了主母博陵长公主的院子里。

冯太师次日便又出了门,去寺庙里抄写佛经,回来如常,去了博陵长公主院子里。

博陵长公主一高兴,隔了三个来月突然决定重赏常氏,便抬了常氏给冯太师做妾,且赐她凤冠红袍。

那一晚,红烛高照,恍如汉人娶新妇。

千金买马骨。太师府内宅自此女诸葛女才子迭出,皆是拾常氏牙慧的一袭飒爽男装。

着丈夫衣服靴衫,即裹幞头、身着圆领袍,腰系革带、脚穿靴子。这套本应该只属于男人的服饰,在太师府也是内宅女子的日常穿扮。

始作俑者的常氏一开始也是图男装便捷,不想被人看了出来。

却不想因此引领太师府侍女穿男装的时装风尚。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