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朱元璋穿越崇祯第289章赐国姓“这郑芝虎不仅从海盗手中夺回了十万石南粮,还缴获了三万石粮食,而且时间也非常巧,就在咱收复山东、河南前后。”

朱元璋又看了看左懋第上报郑芝虎夺回南粮的奏章,喃喃自语地道:“郑芝豹此功不可谓不大,但郑氏已封了两个伯爵,若再加恩赏,恐尾大不掉!”

他说着,将这本奏章放到一旁,又拿起了最后一本奏章。

这本奏章是刘文炳奉命班师回朝后所写,奏章中大致讲述了此次讨伐朝鲜,攻打女真的经过,并详细列明了众将的功劳。

其中列在头等的除了张煌言和金铉外,其他几乎都是郑氏之人,特别是郑森功勋卓着,若按先前战功的封赏来看,最起码也得封伯才行。

朱元璋看罢,眉头又皱了起来。

因为若按功绩封赏,郑氏水师的实力恐会超过左良玉,等于又养了一只猛虎。

可若不封赏,众将心中必生怨怼,再加上此战虽打残了朝鲜和女真的水师,但其残余势力仍不可小觑。

特别是大明还要从海上牵制女真,接下来仍需要借助郑氏的力量。

再就是南方局势扑朔迷离,若是郑氏因此怀恨,与幕后之人携手,那江南必非大明所有。

想到这,朱元璋微微摇了摇头,沉吟道:“不仅郑氏之人不宜再封赏,而且这支水师也不能让他们回到福建。”

“不过听蒋德璟所言,郑芝龙手下精兵有近十万,纵使留下这支水师,对其影响也并不大,反而会因此招来怨怼,有些得不偿失。”

“为今之计,最好是能分化郑氏一族,将他们手中的兵权分散,这样才不会对咱构成威胁。”

他说罢,又拿起奏章中的票拟看了看。

内阁对武人明显有排斥之心,认为郑氏一族封赏已过,此刻不宜再加恩赏。

对于其他有功之臣,内阁虽同意奖赏,但官职皆不高,而且还建议将郑氏水师打散,让有功之臣单独领军。

而朱慈烺则认为此次郑氏功劳甚大,应按功赏赐,不然不仅会让郑氏心有不满,同时也会寒了天下将帅之心。

随后他也同意了内阁有关拆分郑氏水师的建议,却提议缓缓行之,以免引发矛盾。

朱元璋见内阁和朱慈烺皆对郑氏表露出提防之心,眉头不由皱得更紧。

因为这种怀疑情绪一旦在朝堂蔓延开来,到时纵使封赏了郑氏一族,恐怕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特别是郑芝龙是海盗出身,本身没什么文化,又是武人性子,若是再有人趁机挑拨,恐怕立时就会作乱。

朱元璋拿着奏章来回看了好几遍,随后又将郑芝虎围剿海盗,夺回南粮的奏章拿起来,喃喃自语道:“郑芝虎围剿海盗,应是觉得咱锁定了胜局,同时应也是眼热郑芝龙、郑鸿逵封伯,才会在此时围剿海盗,送还南粮。”

“若咱不封他一个伯爵,他必会心中不满,恐怕因此与海盗合谋也未可知。”

“可若咱封了他,那郑森也得封伯,再加上黄廷等人纵使不封爵,最起码也要封个将军。”

“到时他们再招兵买马,实力必会再上一个台阶,而且这些人都是咱封赏,俸禄、军饷也要由朝廷承担......”

就在朱元璋沉思之时,一个锦衣卫进来禀告,说张煌言和赵二虎在外求见。

朱元璋示意让他二人进来后,又收敛神情,展现出威武霸气的一面。

张煌言二人行礼后,向朱元璋上奏了疑兵之事。

朱元璋听了他二人的讲述,指出其中几处不足之处,就让张二虎去处理,而将张煌言留了下来,并与他闲言江南贸易,以及海盗为祸之事。

张煌言因不知朱元璋的用意,只得小心应对。

待后来听闻刘文炳班师回朝,以及河南、山东抚民之事,以为朱元璋是想借他之口,提出增加商业税之事。

其实他虽为南人,但对江南一些富商的巧取豪夺也颇为不满。

此刻见朱元璋有此意向,本要开口,却突然想到郭升正在江南为祸,现在已是人心惶惶。

若是此刻提增税赋,极易引发民变。

随即又想到朝中已有不少忠义之臣,纵使朱元璋不便明言,只要略微示意,也会有人站出来,根本用不到他一个千户开口。

想到这,他那刚张开的嘴又闭上了。

而朱元璋竟也没有催促,只是默默地看着坤与图。

张煌言见状,想到先前朱元璋曾提及刘文炳班师回朝之事,立时明白过来。

只是他虽知道了朱元璋的用意,心中却更加犯难。

因为郑氏这次立功太大,且不说以他和郑森的交情,未必能说动对方辞恩。

纵使郑森听了他的话,辞了恩赏,他也会招来朱元璋的猜忌。

而若他同意封赏,那就更加被动。

一是违逆了朱元璋的意思,再就是恐会被朱元璋认作是郑氏一党,惹来无穷麻烦。

就在他左右为难之时,突然想到朱元璋刚才的言谈之语,立刻躬身道:“陛下,末将有一蠢见,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元璋微微一笑,道:“此处就你我君臣二人,有话但说无妨。”

张煌言闻言,一脸恭敬地奏道:“陛下,现今天下纷纷,单凭田产之税实难供给。”

“故末将斗胆,请陛下再开海禁,允许江南商人出海经商,由于海上海盗猖狂,为免坠了我大明的声威,可让郑氏水师护卫,当然战船等耗费也应由商人承担......”

朱元璋本也有此意,只因他对出海之事并不太清楚,再加上担心郑氏疑心,才旁敲侧击地询问。

此刻见张煌言言之灼灼,又想到他为人谨慎,不会空言欺君,心中立时定下不少,随后他又表露出怕郑氏误会之意。

张煌言闻言,知道若再推脱,反而会生疑,就主动说他与郑森有旧,愿意写信去解释。

朱元璋当即大加赞赏,并让张煌言拟旨,封郑芝龙为靖海侯,并赐郑森国姓,改名成功。

只是对郑芝虎、郑鸿逵的功劳却为提及,也没有封赏。

张煌言愣了愣,便按照朱元璋的吩咐拟好了旨。

朱元璋看罢,又赞赏了张煌言几句,就派人去传旨。

这时,一个锦衣卫进来禀告,说吴老六和一个道人在外求见。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