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玄幻魔法 > 轩辕新明录 > 第三十九章 月圆又是中秋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十九章 月圆又是中秋夜

堀田正俊和松平清武在南京住了好几天,姜承志陪着他们游览了秦淮河和紫金山,松平清武兴致盎然,流连忘返,堀田正俊则显得有些心不在焉。这也难怪,堀田正俊支持的德川纲吉没能当上幕府将军,自己又被打发来大明充当使臣,实际上就是暂时驱离权力中心,等回到江户,想必又是另一番局面了。

皇帝朱慈炤再也没有提起过召见日本使臣的事情。毛渊明猜测,那是因为日本幕府将军执政的形态让朱慈炤产生了不快,觉得自己也会像日本天皇那样成为一个傀儡。当然,毛渊明只能装作不知道,既然皇帝不召见,所有礼仪性的事情就由招讨大将军郑克臧出面。

反倒是那帮遗臣官员们,又开始起劲,说日本使者没有称藩纳贡,甚至没有递上国书,实在是藐视天朝上邦,不如予以斥退。毛渊明知道这些人一向如此,无事也要争谏三分,不予理睬便是了。

好在没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皇帝例行宴请群臣和使节,就算朱慈炤不出声,堀田正俊和松平清武也在邀请之列。

今年的中秋节特别早,按格里高利历算只是9月7日,南京又是出了名的“火炉”,天气显得格外热。在日本人的观念里,中秋节已经是秋凉的日子了,晚间需得穿上厚实的礼服才能参加中秋祭,但实际上大家都只穿单衣。堀田正俊和松平清武惊讶之余,也入乡随俗,只穿了单衣。

宴会就在奉天殿前的广场上进行。虽然奉天殿还没有修复,但殿前广场已经重新平整,损毁的砖面都换了新的。皇帝和皇后、妃嫔在中央就座,皇长子朱和尭已经十四岁了,坐在了皇帝的左手边,六岁的皇次子朱和?坐在哥哥的旁边。四岁的公主朱紫薇和三岁的皇三子朱和圳还离不开母亲,各自倚着母亲坐着。

晚宴并不铺张奢华,先是群臣向皇帝恭贺中秋佳节,然后是礼乐齐奏。朱慈炤特别喜欢童声合唱《八月十五月儿圆》,每年中秋节都要求羽林苑孩子们演唱,今年恰好羽林苑还在杭州没有搬过来,于是由教坊司的声乐队代替演唱。虽然成年人唱这首歌缺少一份儿童的稚趣,但教坊司声乐队的演唱水平更为专业,给人以别样的感受。

礼乐奏罢,开席吃饭。中秋晚宴比较素淡,每桌都是皇帝赐给月饼、毛豆、芋艿和鸭子——一小碟鸭肉和一小碗鸭汤。

朱慈炤看上去兴致不错,毛渊明于是趁机让堀田正俊和松平清武向皇帝道贺。朱慈炤似乎也想通了,反正和日本人较劲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现状,倒不如和和气气地与两位日本使者随便说了几句客套话。

胡皇后对两位日本使者非常有兴趣,问起日本的风俗,如何过中秋节等等。松平清武便回答说,日本人在中秋之夜也会赏月饮酒,所吃的食物有些与大明相同,比如毛豆和芋艿,也有不同的,比如栗子,但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月见团子。

胡皇后不知道月见团子是什么东西,松平清武的通事又解释不清,姜承志连忙走到皇后身边说道,月见团子是一种用江米打制的团子,仿佛大明江南地区常见的青团。

胡皇后一听是与青团相仿,便笑着说自己也十分爱吃,可惜现在不是时候,若是日本使者春天再来,便能请他们吃青团。松平清武连忙表示感谢,也说希望有朝一日能请大明皇帝夫妇吃月见团子。

朱慈炤也来了兴致,问起日本文人在中秋佳节,是否也会吟风弄月。堀田正俊便答道,日本自隋唐以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文人大多喜好诗词歌赋。

朱慈炤于是又问,能不能吟一首日本人颂月的诗来听听。

堀田正俊想了想,便念道:

首を翘げて东天を望めば

神は驰す奈良の辺

三笠山顶の上

思ふ又た皎月の円なるを

姜承志听完,觉得有些耳熟,再仔细一想,总算想起是哪一首了,于是朗声翻译道:

翘首望东天,

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

思又皎月圆。

“这诗是何人所作?叫什么题目?”朱慈炤听完连连点头,一脸期待地问道。

“陛下,这诗是唐代日本人晁衡所作,叫作《望乡》。”姜承志连忙回答。

“唐代日本人晁衡?我似未曾听过。”

朱慈炤这么一说,连同姜承志在内,几名穿越者都感到有些奇怪。晁衡是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日本遣唐留学生没有之一,但皇帝居然不知道。姜承志仔细一想,又觉得可以理解,因为古代没有普及义务教育,除了四书五经之外,不存在人人都要读的书,人人都要掌握的知识点。没听说过晁衡,并不影响科举考试,自然也就无所谓知道不知道了,《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连东坡居士苏轼都不知道,照样可以中举中进士,甚至外放一省之提学道,何况晁衡。

不过皇帝既然有疑问,自然就要予以解答。姜承志于是款款说道:“晁衡是日本遣唐留学生,原名叫作阿倍仲麿,是古都奈良人。于开元年间随遣唐使到长安留学,学成之后在大唐朝廷任职几十年,《望乡》就是他思念家乡时所作。晁衡五十多岁时乘船回国,结果遭遇台风,飘零到安南地界,又辗转回到长安,最后官至潞州大都督、北海郡开国公,死葬在大唐,也算是功成名就。”

“哦?那晁衡岂不是与诗仙李白同处唐玄宗之时?他二人相识么?”

“何止相识,实为挚友。”姜承志见朱慈炤兴味盎然,便再多作些介绍,“李白与晁衡相识多年,友情甚笃。晁衡离开长安回国,李白十分惋惜。等到晁衡的船遭遇海难,李白误以为晁衡已死,又作诗志哀。”

“真的?那也念来听听。”

姜承志点了点头,用中文和日文各吟了一遍: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日本の晁卿帝都を辞し

征帆一片蓬壷を遶る

明月は帰らず碧海に沈み

白云愁色苍梧に満つ

“好,好!”朱慈炤显然是非常高兴,大声称赞。

皇帝叫好,群臣自然是一片颂圣之声。堀田正俊也大为感动,向姜承志说道:“在下之前也知道大唐诗仙李白,未想过他曾为阿倍仲麿写过这么好的诗,实在是令人感慨。”

“中日友好之邦,理当如此。”

“晁衡的诗有月,李白的诗也有月,今日中秋佳节,岂不是十分应景。”朱慈炤说着,伸手指向半空中的满月,“诸臣工、日本尊使,与朕同饮了这一杯,致敬古人!”

众人连忙一齐举杯,向皇帝敬酒,然后一饮而尽。

“姜先生,当年日本遣唐使前来大唐,从哪里登陆?”朱慈炤放下酒杯,又问道。

“陛下,当年的日本遣唐使,都是在扬州下船,然后换乘官船走运河前往长安的。”

“这么说来,晁衡当年也到过南京啰?”

“这个我也不知确切,但以行程推测,晁衡至少到过江北岸的浦口。”

“嗯嗯。”朱慈炤点了点头,又抬头仰视空中的明月,豪气地说道,“诗仙李白有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朕看这一轮明月,想必也是当年晁衡所见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