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我为太子师 > 第104章 卓有成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因为赈灾是头等大事。

首要解决的,是灾民们的饥饱问题。

再加上仓促之间,钱寿安死都不肯供出同伙或者背后指使之人,

所以杨安和太子只能将钱寿安关进了县衙大牢。

想着等有空了,再将钱寿安提出来,仔细审理一番,或许能找到有用的线索。

在临走之前,杨安和太子特意交待,未经他们的同意,任何人不得探望钱寿安。

可是几人没有想到,他们仅仅离开半天的功夫,钱寿安便在牢里上吊自杀了。

接到这个消息后,杨安心中起疑,将看守大牢的牢头传来询问。

牢头心虚,一开始还遮遮掩掩,可禁不住杨安再三逼问,终于道出实情。

不出杨安所料,这期间确实有人探望过钱寿安。

牢头一开始也牢记杨安和太子的叮嘱,不让此人见钱寿安。

可是此人却拿出了很多的银两,足够让牢头动心,最终还是没抵住诱惑。

但牢头还是牢记自己的责任,亲自陪着此人去见钱寿安。

而且牢头保证,那人探望钱寿安的时候,他全程相陪,而且亲眼看见钱寿安一直都好好的。

探望之人离开后,又过了一个多时辰,才发生的意外。

太子和杨安,跟着询问探望之人的特征。

牢头虽然贪心,但是对探望之人的特征倒是记得仔细,说这人虽然一身灾民打扮,却明显不是灾民。

个头很普通,长相也很普通,唯一明显的特征,是左眼的眉毛之上,有一道发白的疤痕。

杨安和太子当即下令,根据牢头描述的特征,画出画像,全城张贴,如有举报者奖五百两银子。

可是连着好几天过去,此人就如同人间蒸发了一半,没有找到任何有用的线索。

愤怒之下,杨安和太子,将牢头重责八十大板关进大牢,并没收贿赂的银两。

因为抓了几个借赈灾之机趁机敛财的典型,再加上在县城内张贴布告宣传的结果,咸阳城内的灾民们,在吃上米粥的同时,也领到了分发的粮食。

咸阳城内的灾民们,不再四处逃荒,渐渐安定下来。

而那些之前逃荒在外的灾民们,收到消息后,也回头赶回咸阳。

太子甚至担心,这些灾民们除了咸阳县的灾民,还会混杂其他地方的灾民。

可是杨安告诉太子,外地的灾民只能领到米粥,而咸阳县的官粮是根据户口发放的。

也就是说,外地的灾民,即使到了咸阳,也只能喝上暂时充饥的米粥,并不能领到赈灾的官粮。

如果想领到官粮,他们还是必须回到户口所在地。

而且,杨安下令,因为官粮已经发放到灾民的手中,早已取消多数米粥点的供应,只留下县城之外的几处米粥点,用于供应路过的灾民。

在咸阳开仓放粮的同时,杨安和太子也抽时间到附近的几个县城去视察了一番。

附近的几个县城,受灾情况跟咸阳基本差不多,但是好在没有发现趁机敛财的官吏。

杨安和太子甚至发现,这些赈灾的普通官吏中,同样有一些真心为灾民办实事的基层小吏。

在视察的间隙,杨安也抓紧时间,为太子写好了一本奏章。

这本奏章的目的主要是三个。

一是说明太子在赈灾路上的所见所闻,亲身体验到民间疾苦。

二是说明有官员居然趁着朝廷赈灾之机,大发国难财,太子是如何进行处理,

同时太子也提出了如何预防和减少贪污腐败的措施,这些措施也正是杨安向太子建议的六条制度,

而制定者六条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赏罚分明:清正廉明者重赏,贪污腐败者严罚。

三是说明百姓们在领到朝廷发放的官粮之后,是如何对隋文帝感恩戴德,口呼万岁。

由于这一年的关中大旱,是隋文帝建立大隋之后,从所未见的天灾,再加上贪污腐败之人祸,使得百姓们更是难上加难。

杨安在突出这些内容的同时,也突出了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隋文帝的英明决策。

正是隋文帝做出了开仓放粮的决定,才避免了更多的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无家可归。

因为隋文帝英明的决定,百姓们更加拥护隋文帝的统治,大隋的基业,也更加稳定。

但仅仅是隋文帝的英明决策还不够,因为这些决策,需要底下的官员去执行。

一旦底下的官员,不顾老百姓的生死,趁机敛财,则不但辜负了隋文帝,同时也坑害了对隋文帝感恩戴德的百姓。

所以,治理贪污腐败刻不容缓。

但既然是治理贪污腐败,就必然要除掉一些贪官污吏。

朝廷的官吏,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除掉这些贪官污吏后,又如何补充新的血液?

杨安借机提出选拔人才的新观念。

在奏章中,杨安以太子的口吻提出,通过此次视察,还发现了基层小吏中,有一些可造之才,可堪大用。

而朝廷的科举制度,无法发现这样的人才。

因为隋朝的科举制度,考生并非自由报考,而是由各州刺史推荐。

各州每年也只是选派三人,到中央参加一年一度的考试。

因为名额仅仅只有三人,而且还需各州刺史推荐,极有可能造成人才没有被发现。

所以杨安同时在奏章里提出建议,希望隋文帝放开科举制度,让考生可自由报考。

杨安将这些自己所能想到的内容,都以太子的口吻,写在了奏章之上。

他不仅仅希望隋文帝在看到这些奏章之后,对太子的表现越来越满意。

同时也希望,能将这些措施真正地贯彻下去,对朝廷有利,对百姓有益。

这样的事,他愿意做得越多越好。

做得越多,大隋的基业越稳定,太子之位也会更加牢固。

大隋,应该能走得更远。

写好奏章之后,杨安将奏章交给了太子,让太子熟悉上面的内容。

如果太子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他可以马上解释给太子听。

太子对杨安的奏章很满意。

对于上面的内容,因为之前杨安也都和太子探讨商议过,所以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又过了一日之后,三人打马上了回京城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