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周杰带人把收锦的消息传开后,乡邻们就背着自家织的锦络绎不绝地赶往县城。不到几日,佑民就已经收到了将近100匹,还有更多乡邻在赶来的路上。志远拿过佑民记的账本,只见姓氏名称、所住地址、锦缎数量、锦缎品级记录得清清楚楚,自然是夸赞了一番。
等到周杰等人回来,已临近寒露了,众人赶忙清点收到的所有锦缎数量,最后一统计结果,果然不出所料,恰好403匹。看着这么多的蜀锦,周杰叹了口气:“要是有办法让京城宫里的娘娘,或者王府里的福晋们穿上咱们的蜀锦,那么京城里的达官贵人们就会群起效仿,到时候蜀锦就不愁卖了”。
志远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他家这次共带来了八匹上好锦缎,这是王家几位夫人这两年来不辞辛劳、呕心沥血织就而成,于是他让佳斌留下了三匹自家的上等好锦,要去拜会一下县太爷,一是感谢当年的赠牛之恩,二是想让县太爷找机会把这蜀锦进献给王公贵族。
话说知县老爷看着自己管辖之地大旱,庄稼近乎绝收,也是焦灼不已,之前他早已奏明了朝廷,但奈何西北战事吃紧,国库空虚,久久拨不出来多余的赈灾银款。正在知县头疼之际,衙役来报,芭粽山王志远备了礼物前来拜望。知县大喜,他早已听说过王志远为乡民办了不少好事,正也想着找人商量救灾之事,这真是不请自到了。于是让人带到了后堂,倒上了茶水。
志远见到知县老爷后,赶紧起身做了一个揖,知县赶忙扶了起来,说到:“志远兄弟不必客气,我最近也是忙得不可开交啊!”。“知县大人莫不是在忙赈灾之事?”志远问道。“还真是这件事,我早已奏明朝廷此处荒情,但是奈何国库空虚,一两银子都没有拨下来,你说没有钱如何筹得米粮啊?哎!”知县自顾自的说着,不住的唉声叹气。这时志远说到:“我知道乡邻们之前都在织蜀锦,只要卖得掉,就能换回米粮,这灾荒年就能顺利熬过去!”,听志远这么一说,县令彷佛醍醐灌顶:“哦?真有此事?要是真能织成蜀锦,那倒是值钱得很!”,“如若不信,知县大人尽可以派人去查!在离此地一里多的周杰家,我和他已收了400来匹,正筹划寒露之前出发,运到京城卖掉呢!”,知县大人深知志远不会开玩笑,立马喜笑颜开。此时志远也把包裹打开,将带来的蜀锦放到了桌上,拱手说到:“当日受大人赠牛之恩,今日特奉上一匹蜀锦,略作敬意;另外还有两匹,知县大人能否想办法送给京城里的王公贵族们,也好庇佑我们在京城里卖锦”,知县立马上前查看,只见这锦缎花色新颖、质量上乘,实属上品,顿时激动不已,拍着胸脯说到:“承蒙志远兄弟如此看重你我之间的友情,我绝不让你白送这匹锦缎,也定不辜负乡邻们的辛勤劳作。我自当尽力而为!”。
待志远离去,知县马上修书一封,向总督大人禀明了此地乡民自救、蜀锦商队出川的情况!并希望总督大人能想办法重新振作蜀锦名气,好帮助众人顺利将锦卖掉!知县连着书信和志远送来的三匹锦缎一起打包,自己一匹也没有留,派人四百里加急送了出去。
志远回来后,只见众人正准备油布油纸麻绳布条等打包货物,这油布油纸是用桐油反复侵泡晾晒而成,就是为了防止行路途中雨水淋湿货物,所以也小费了点功夫。大家先将每匹锦缎包了一层油纸,又用布条每二十匹打包成一捆,裹了油布,最后再用麻绳上下左右牢牢捆好。
转眼就到了出发之日,志远叫来了所有报名要去的小伙,等一切准备妥当,一人背着一背篓蜀锦,拿着‘打杵’就出发了。话说这‘打杵’是何物?有何用?打杵是过去蜀地背东西用来歇息的一种工具。由于蜀地大部分地方山高坡陡,乡亲们无法停下歇息,便制作了‘打杵’。打杵呈“t”字形,肩上百来两百斤的负重,在体能无法支撑的时候,将拿在手上的打杵往地上一杵,再把背篓停靠在‘打杵’上,整个重量就完全转移到打杵身上,这时就可以长吆一声“嗨哟哟”,上一站的辛苦顷刻间得到缓解。同时行路中,遇到湿滑陡峭坡地,又可充当拐杖的作用,所以是背货行路之人的必备工具。
几天过后,总督大人收到了太平知县书信,得知太平县乡民为自救,积极织造蜀锦之事后,极为高兴,也觉着要振兴蜀地经济,再度恢复蜀锦织造是一条不错的出路。看着知县送来的几匹上等蜀锦,再想到太平县当地的荒情,总督也有心相助一把。此时恰逢年贡时节,于是就派了手下一位官员,带着百余人的骑兵,快马加鞭押送贡品前往京城,贡品里有珍贵的虎皮、熊掌、麝香、黎椒(花椒)、蒙顶仙茶、木耳、香菇,以及这三匹蜀锦,准备两匹锦进献给皇上,另一匹送给一位王爷好友,以求庇佑蜀锦能在京城畅销。而这支队伍也选择了走荔枝道,但是当他们赶到太平县城时,才知商队早已在十几天前就出发了,于是未作停留,一路上追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