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玄幻魔法 > 华夏真相集 > 第四十二集 崇俨炫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以裙买梦,千古之奇。

宝姬以为妹子文姬发懵犯痴,当即同意,抢过锦裙便走,犹恐反悔。

过后数日,时为新罗王外孙之金春秋,在金庾信家门外与其蹴鞠玩耍;金春秋在奔跑之间,衣纽被墙角粗石刮破。

金庾信便请金春秋进府,入内室脱下外衣,命长妹宝姬为王孙缝补衣纽,自己声言有事,先自出府去了。借故抽身,只留胞妹与金春秋同处一室,欲施新罗版之美人计也。

镜头闪回,话说金庾信由来。

金氏家族,世代皆是新罗国大将重臣,更兼是金官伽倻(驾洛国)王室后裔,实为本国第一豪门。

金庾信曾祖父金官伽倻,就是驾洛国末代国王金仇衡,于一百五十年前被新罗征服。金官伽倻投降后,新罗将其王室纳入真骨王族,史称新金氏(今朝鲜国金海金氏)。

于是自金庾信祖父金武力始,就为新罗王室效力,并在公元554年管山城之战中大破百济,俘杀百济圣王。

金庾信父名金舒玄,与新罗立宗葛文王之女万明夫人野合,怀孕二十个月后方生出金庾信,可谓亦非凡俗之种。之所以取名庾信,是因金舒玄在庚辰之夜,梦见荧惑与镇星同时降于己身,庚字通庾;又仰慕当时中国大文豪庾信,故此命名其子。

金庾信十五岁即为花郎徒,掌握新罗国兵权。因其出色军事组织能力,便为其他花郎徒折服,皆号其为“龙华香徒”。

因新罗时被百济、高句丽交相入侵,金庾信独自进入山洞,向天发誓,要灭此二敌。据说还在洞中巧遇仙人,得其传授用兵秘法。

其实所遇者并非仙人,而是鬼谷掌门李靖,来授兵法,命其助大唐消灭百济及高丽。

金庾信学会鬼谷兵法,随父金舒玄攻打高句丽娘臂城,因在形势不利、士气不振之际冲入敌阵,就万马军中直取敌将首级,从而扭转战局,攻陷此城。

其后百济占领新罗西部门户大耶城,新罗善德女王在位,即命金庾信为押梁州军主,将百济大军阻于国门之外。

公元644年,金庾信升任苏判(第三等官阶),任期内屡破百济入侵。三年之后,发生毗昙之乱,善德女王死去,金庾信镇压叛乱,并与王子金春秋共同辅佐真德女王主理国政,并大破百济,因而晋升为伊湌(第二等官阶)。

真德女王逝世,金春秋即位为武烈王,金庾信更以大角干身份,辅佐朝纲,兼掌军政大权于一身。公元660年,金春秋任命金庾信为上大等,便为新罗国最高官长。

同年唐军应新罗之请,渡海东征百济,金庾信率五万新罗军配合唐军平灭百济。

据说唐军主帅苏定方因新罗督军金文颖失期不至,欲将其问罪斩首之际,金庾信求情不允,由此大怒,便扬言要与唐朝决一死战。

当时唐军裨将董宝亮在侧,悄悄踩踢主帅苏定方一脚,低语道:金庾信已尽得尊师卫国公亲传,若真来决战,胜负未可知也。

苏定方闻此,这才放过金文颖一马。

闪回结束,书接前文。

当时金庾信与金春秋俱在少年,皆未曾娶妻成家。金庾信借补衣为由,施此美人之计,实是欲与王室攀亲,以待金春秋日后继位为王,自己便是理所当然之皇亲国戚。

凡事自有天定,此话一些不假。金庾信呼唤长妹来为王孙补衣,宝姬虽然口中答应,但因当时有些小事不得抽身,就使小妹文姬携带针线进入内室,代为春秋缝补衣纽。

文姬应命入室缝衣,因淡妆轻服,半遮半掩,愈发光艳照人。

金春秋一见钟情,便以言语撩拨,然后就于室中私合,成其好事。其后未久,金庾信发现文姬怀孕,便责问道:未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私通怀孕,不赦之罪也。

便要依照家规,烧死文姬。

正当行刑之日,恰逢新罗真平王游幸南山,众臣随驾。真平王乃是新罗第二十六代君主,亦即是善德女王之父,金春秋之外祖父。

众人正游玩之际,忽发现山下金官伽倻府宅中烟火大举,并夹杂呼喝之声。

真平王当时大奇,便问左右:不年不节,金官伽倻府中因何大张焰火?

左右有早得金庾信嘱咐者,便即答道:臣禀陛下,此非是施放焰火,是金庾信要烧死其妹文姬,执行家法。

真平王大吃一惊道:一个十几岁少女,能犯甚家法?

侍臣答道:原因无他,是其无夫怀孕。因无其夫,故犯大罪。

真平王闻罢,便将眼光向众臣一扫,问道:是谁所为者?我国中贵胄皆在此处,若要自首,还可商量;若是不然,也要烧死。

当时金春秋就侍奉在外公身侧,闻言脸色大变,低下头去。

真平王一眼看破,便即说道:小子!男儿汉敢作也为,亦敢担当。今你妻将被烧死,还不赶快去救?

金春秋闻言,如逢大赦,又惊又喜,急骑马下山,去救文姬。

山上国王众臣,无不哄然大笑。

金春秋便与文姬举行婚礼,将天大丑事,只一床锦被遮盖。婚后孕满足月,文姬即产一子,便就是文武王金法敏也。

金春秋去世之后,金法敏即位为文武王,金庾信便为国舅之尊,真打实凿,如假包换。身为外甥,文武王果然继续倚重金庾信,加封其为大将军,执掌全国兵权。

金庾信此时既为保家护国,又不负恩师李靖当年教诲,兼为大唐出力报效。

因奉命深入高句丽境内,给苏定方部唐军送粮,回军时大破高句丽追兵。又与文武王一起围剿百济残余势力,联合唐军再灭高丽。

说其为新罗立下盖世奇功,绝不为过。

平灭高句丽之后,金庾信渐因年老,不能亲临战场指挥作战。

但新罗后起之秀为主将者,金钦纯乃是金庾信之弟、金仁问亦是金庾信外甥,都受其亲自传授兵法,可谓亦皆都是鬼谷门海外传人,异国弟子。

其二人虽得倾心传授,但每在出征之前,亦必登门请教金庾信,请其面授机宜。

高句丽灭亡之后,文武王论功行赏,封金庾信为“太大角干”,食邑五百户,并赐以舆杖,上殿不趋,下殿不辞,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唐高宗闻此,亦下诏褒奖金庾信,并欲召其入朝封官,但未成行。

百济、高句丽相继灭亡之后,文武王问以应对唐朝之策。

金庾信道:犬畏其主,而主踏其脚则咬之。

意谓唐朝虽是宗主之国,但若威胁到新罗利益,也要敢于反击。因此当唐罗战争爆发之际,金庾信命子金元述援助高句丽遗民反唐。

然而新罗军败,金元述逃跑,文武王复又问计。

金庾信答道:唐人之谋深不可测,宜使将卒各守要害,不可正面与其交锋。元述不惟有辱王命,亦负家训,斩之可也。

其虽建议大义灭亲,然文武王不从。

公元673年,七月一日,金庾信病笃,临终向文武王遗言:臣愚不肖,岂能有益于国家?所幸明上用之不疑,任之勿贰,故得攀附王明,成尺寸之功,并三韩为一家,百姓无二心。虽未至太平,亦可谓小康。臣观自古继体之君,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累世功绩,一朝隳废,甚可痛也。伏愿殿下知成功之不易,念守成之亦难,疏远小人,亲近君子,使朝廷和于上,民物安于下,祸乱不作,基业无穷,则臣死且无憾。

言讫而死,寿止七十岁。文武王赠彩帛一千、租二千石、给鼓吹百人,葬于金山原,立纪功碑,指定民户守墓。

八年之后,文武王薨。

传说文武王临死之前,曾对国师智义道:朕百年后,愿为护国大龙,非但崇奉佛法,亦且守护邦家。

法师提醒道:龙虽为神物,但无奈亦是入畜生报业也!

文武王毫不在意道:我厌世间荣华久矣,若粗报为畜,则雅合朕怀矣。

神文王即位后,在东海边为父亲修建愿堂感恩寺。

说也神奇,感恩寺建成不久,东海中便有一座小山浮至感恩寺,并绕寺随波往来。神文王大为惊异,即命日官金春质占卜休咎。

金春质排卦已成,便即奏道:恭喜陛下!圣考今为海龙,镇护三韩。抑又金公庾信,乃是三十三天之子,今降为我新罗大臣。二圣同德,欲出守城之宝。若陛下行幸过海,必得无价大宝。

神文王信之,乃泛海入山,果有神龙出于水中,献“万波息笛”。此笛若要吹动,则天下和平、兵退病愈,是为“二圣”赐给后世新罗国王护国之宝。

镜头转换,按下朝鲜半岛,复说大唐国事。

仪凤三年,春正月辛酉,百官及诸部蛮夷酋长朝参武天后于光顺门。

高宗诏曰:自今而后,《道德经》与儒经并为上经,贡举人皆须兼通。

刘仁轨镇守洮河,每有奏请,多为李敬玄所压抑,不得及时上达,由是深自怨愤。因知李敬玄非将帅之才,欲借吐蕃之手除之,于上具表上奏:西边镇守,非李敬玄莫可。

李敬玄闻说出京戍边,大为惊惧,一力固辞。

天子怒道:守边御敌,乃是当前最为紧要之事。休说是刘仁轨一力举荐贤卿,便是须朕前去,朕亦当自往,卿安得固辞!

便即下诏,以李敬玄代刘仁轨为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仍检校鄯州都督。又命宗室名将李神通之子、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李孝逸,发剑南、山南之兵以赴之。

字幕:李敬玄,亳州谯县人,谷州长史李孝卿之子。

年轻时博览群书,精通礼制,后得马周推荐,进入崇贤馆,成为皇太子李治侍读。

李敬玄生性冷峻,研究学问勤勉,受到许敬宗等赞誉,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右肃机、检校太子右中护。

永徽年间,候补官员增多,主持选官之人少有称职者。李敬玄记忆过人,主持选官,每年参选官员万余,只要在街上遇到,都能叫出名字。

若官员未被选用前来投诉,也能当场口述其书判中错误,毫无差错。因此时谓:敬玄选官,天下皆赞。

时有杭州官员张惠贪贿应死,参军徐太玄因张惠母老,便到府衙自首,称己与张惠一同贪赃,且为主犯。张惠得以免死,徐太玄也被免官,十数年不得升迁。

李敬玄得知此事,非常赞赏,擢其为郑州司功参军。徐太玄后来官至秘书少监、申王之师,并因德行高尚,受到时人推崇,李敬玄却并不居功。

总章二年,李敬玄升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任检校司列少常伯,成为宰相。遂将司列吏部事务委托给员外郎张仁祎。

李敬玄主掌吏部多年,又与赵郡李氏联宗,前后三任妻子都出身山东士族,因此在朝中势力极大。唐高宗对此大为不悦,但未公开批评其过。

仪凤元年,李敬玄升任中书令,封赵国公。因与刘仁轨同僚时有隙,故逢其每有奏请,李敬玄都持不同意见,从中阻挠,二人因此交恶。

此番刘仁轨便借吐蕃入寇,举李敬玄为帅,意欲借刀杀人,至少害其兵败罢职。

由是高宗便上刘仁轨之当,任命李敬玄为洮河道大总管兼镇抚大使,检校鄯州都督,率军抵御吐蕃。

李敬玄只得奉命赴任,接替刘仁轨为帅,与吐蕃大将论钦陵在青海交战。

于是命刘审礼为先锋,听其率军与吐番交锋,自己率领大军后继,却故意逗挠不前。致使刘审礼孤军深入,中敌埋伏,终于兵败被俘。李敬玄闻说刘审礼兵败被擒,愈加不敢进前与敌对垒,即率大军狼狈而逃,退至承风岭,命挖壕沟防御。

幸有偏将黑齿常之,率死士夜袭吐蕃军营,导致吐蕃败退,李敬玄这敢返回鄯州,后又在湟川被吐蕃击败。

及至永隆元年,李敬玄上表称病,请求回京,得到批准。然其回京之后,并未引咎请罪,便直接到中书省办公。

唐高宗知其并未生病,便将其贬为衡州刺史,后又改任扬州长史。

此后又过两年,李敬玄郁闷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兖州都督,赐谥“文宪”。

李敬玄被罢黜之后,刘审礼诸子自缚诣阙,请入吐蕃以赎其父。高宗李治恨李敬玄见死不救,遂敕听刘审礼次子刘易从前往吐蕃省父,谈判赎人条件。

比及刘易从到至吐蕃军营,闻说父亲刘审礼已经病卒,于是昼夜号哭不绝。吐蕃人哀其至孝,便还其尸,刘易从徒跣负之以归。

高宗对刘易从甚为褒慰,命将刘审礼以国公之礼厚葬;又嘉奖黑齿常之退敌解围之功,擢拜其为左武卫将军,并充河源军副指挥使。

监察御史娄师德应天子之诏,征募河南、河北及关中猛士从军;及李敬玄败逃,娄师德便在其后收集散亡将士,军威复振。又奉命出使吐蕃,吐蕃将论赞婆迎至赤岭。

娄师德宣导天子旨意,谕以祸福,赞婆甚悦,数年不再犯边。娄师德因迁殿中侍御史,充河源军司马,兼知营田事。

论赞婆虽然应允议和,不再与唐朝为敌,但唐高宗毕竟深以吐蕃为忧,于是悉召侍臣谋之,计议绥御之策。

天子先开言道:往者灭高丽、百济,比岁用兵,糜费中国,朕至今悔之。今吐蕃侵边,事不得已,须善谋之。吐蕃骄狠,未识恩威,卿等有何善策高见,可尽情述之。

中书舍人郭正一奏道:宜少发兵募,且遣备边,明立烽候,勿令侵掠,待国用丰足,一举而灭之。

给事中刘齐贤、皇甫文亮皆言:郭公所言是也,守备为宜,征伐不妥。

中书侍郎薛元超道:纵敌则生患,防边则卒老。不如料拣士卒,一举灭之。

哗议终日,竟不能决。高宗只得就此罢议,赐食众臣,然后散朝。

时有宋城人魏元忠,正在长安太学之中就读,并无职事,只是一介书生,自负胸怀经纶,闻说朝廷计议针对吐蕃之策,乃上封事密奏。天子观其书曰:

理国之要,在文与武。今言文者则以辞华为首而不及经纶,言武者则以骑射为先而不知方略,是皆何益于理乱哉!故陆机着《辨亡》之论,无救河桥之败;养由基射穿七札,不济鄢陵之师,此已然之明效也。古语云:人无常俗,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巧拙。故选将当以智略为本,勇力为末。今朝廷用人,类取将门子弟及死事之家,彼皆庸人,岂足当阃外之任!李左车、陈汤、吕蒙、孟观,皆出贫贱而立殊功,未闻其家代为将也。夫赏罚者,军国之切务,苟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尧、舜不能以致理。议者皆云:近日征伐,虚有赏格而无事实。盖由小才之吏不知大体,徒惜勋庸,恐虚仓库。不知士不用命,所损几何!黔首虽微,不可欺罔。岂得悬不信之令,设虚赏之科,而望其立功乎!自苏定方征辽东,李积破平壤,赏绝不行,勋仍淹滞,不闻斩一台郎,戮一令史,以谢勋人。大非川之败,薛仁贵、郭待封等不即重诛;向使早诛仁贵等,则自馀诸将岂敢失利于后哉!臣恐叶蕃之平,非旦夕可冀也。又出师之要,全资马力。臣请开畜马之禁,使百姓皆得畜马;若官军大举,委州县长吏以官钱增价市之,则皆为官有。彼胡虏恃马力以为强,若听人间市而畜之,乃是损彼之强,更为中国之利也。

天子观览其书,深以为善,乃于轮台召见,即令听直于中书省,着食以内府供奉。

是年冬十月丙午,徐州刺史密贞王李元晓薨逝;十一月壬子,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来恒辞世。

当年四月,大赦天下,诏命次年改元调露。

调露元年春正月,天子驾幸东都。司农卿韦弘机奉命督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制度十分壮丽。上阳宫前临洛水,为长廊横亘一里,请高宗移驾居之。

侍御史狄仁杰见此,上书劾奏道:韦弘机诱导皇上为奢泰,是与许敬宗擅改国史曲阿先帝同罪也。

韦弘机无可辩驳,因此坐罪免官。

当时又有左司郎中王本立依恃天子恩宠用事,朝廷上下皆都畏之。狄仁杰凛然无惧,又上书劾奏其奸,请付法司勘问。法司勘问属实,回奏罪状,高宗欲下特诏宽宥庇护。

狄仁杰遂于朝堂奏道:国家虽乏英才,岂少王本立等奸佞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王本立,则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之臣将来之诫!

群臣闻罢皆惊。天子哑口无言,只得诏将王本立罢废本官,贬为胜州都督。

由是朝廷肃然,皆知狄仁杰虽然来头不大,但却胆略惊人,轻易得罪不得。

调露元年正月,右仆射、太子宾客道恭公戴至德薨逝,朝中又少一位耿直宰相。

二月壬戌,吐蕃赞普病卒,长子器弩悉弄即立,年仅八岁。当赞普临终之际,器弩悉弄正与其舅麴萨若前往羊同(今西藏革吉)发兵;其弟六岁,在论钦陵军中。

吐蕃国人畏惧钦陵之强,欲立弟为赞普,钦陵以为不可,便与麴萨若共立器弩悉弄为主,军政大事仍皆委付于论钦陵。

唐高宗闻报吐蕃赞普已死,即惊且喜,便诏命吏部侍郎裴行俭为西域安抚使,乘间经略吐谷浑故地。

裴行俭谏道:吐蕃赞普虽死,其二子皆都年幼,但既以论钦陵为政,又大臣之间辑睦,未有间隙,此时切切不可图也。

高宗闻其所言有理,由是废然长叹而止。

直至十月六日,文成公主遣吐蕃大臣论塞调傍前来长安告丧,并请再次和亲,高宗才遣郎将宋令文为使,前往吐蕃参加赞普葬礼。

夏四月辛酉,升郝处俊为侍中,后迁太子少保,以代张文瓘职位。便在此时,京师中发生明崇俨案,竟然牵连到太子李贤,从而引发朝廷动荡。

字幕:明崇俨本名明敬,字崇俨,洛州偃师人,南朝梁国子祭酒明山宾五世孙,豫州刺史明恪之子。

明崇俨年少时,父明恪任安喜县令,时有县中小吏善会道法,能召鬼神,便将此术全部授予明崇俨,颇得其术妙境。

乾封初年,明崇俨应封泰山之举,由此入仕,初授黄安县丞。适逢州刺史有女病重,明崇俨用偏方殊物疗之,一治而愈。

唐高宗因此听闻其名,想到自己苦于风疾,长年不愈,于是便将明崇俨召入京师。一席面谈,高宗大悦其道术,当场擢授为冀王府文学掾。

为试验其能,乃命宫人在窟室里面奏乐,召明崇俨问道:此地常闻管弦,是何祥邪?卿试为我止之。

明崇俨即画桃木为二符,挂在屋上,音乐即止。

高宗大奇,便命人将窟内宫人唤出,问其未得诏旨,何敢擅自停止奏乐。

宫女奏道:我等正奏乐间,忽见怪龙盘于窟顶,于是众人恐怖而止。

当盛夏之季,皇帝苦于酷热难耐,便将明崇俨唤至,问道:当此酷暑难耐,朕思饮冰水,未知可得之否?

明崇俨道:这事容易,请容臣往阴山北麓走上一遭。

于是拜辞出宫,未经三刻而回,献巨冰一块,帝命化水而饮,沁凉满腹。

逾数日,高宗忽然又思吃秋瓜,不可遏止,众内侍束手无策,便来向明崇俨讨教方略。明崇俨闻之,便向内侍索讨一百钱,怀揣而出,须臾转回,献瓜一枚,甘美异常。

高宗惊喜不置,召明崇俨问道:当此初夏时节,瓜果未实,卿自何处得来此物?

明崇俨奏道:得之于数百里外,缑氏县老人果园中。

唐高宗使人去问果农,老人答道:园中所埋一瓜,忽然失之,但自土中却得百钱。

时有蜀县令刘静之妻患疾,遍请名医,久治不愈。适闻正谏大夫明崇俨入蜀视察地方政务,因久闻其大名,遂请入内室为妻诊治。

明崇俨只略望其妻气色,便即说道:此症非凡间之疾,须得生龙肝,食之必愈。

刘静惊怪道:天上神物,不能见其首尾,如何可得?

明崇俨笑道:对凡人来说自不可得,但就有道之士而言,易如反掌之事耳。

乃索黄裱纸一张,画成符箓,乘风放之上天,飘向东南。须臾之间,只见天上阴云四合,果有小白龙自空中而下,钻入庭院水瓮之中。

明崇俨便命仆人就瓮中捞出,剔取骨肉烹熟,奉于夫人食之,其病遂瘥。公事已罢,明崇俨返回京师,又值盛夏。

高宗听其奏报蜀中之事,虽有四个内侍轮流挥扇,兀自汗下如雨。

明崇俨道:待臣以天山之雪,冰镇岭南枇杷、龙眼,奉与陛下解暑。

于是辞帝出宫,瞬息不见。天子坐未顷刻之间,明崇俨已回,果然取来天山冰雪,及取岭南诸果并至,冰镇食之,绝无差别。

类似神异之事,不可胜计。明崇俨由此便得高宗宠爱,任其自由出入宫禁。

至仪凤二年,明崇俨累迁为正谏大夫,特令入阁供奉,与诸宰相同列。明崇俨每次通过谒见,俱都假以神道,评论时政得失,而唐高宗非常赞同,皆都采纳。

明崇俨自言润州栖霞寺,乃是其五代祖处士明山宾故宅,唐高宗便特为亲制碑文,勒书于石,知者皆以其为荣。

据说明崇俨因得自由出入宫禁内苑,故与天后武媚关系暧昧。有一日,天后将明崇俨唤至内宫,私下问道:你实告我,卿之法术不类中土道家,到底习自何人?

明崇俨答道:实是习自家父手下县中小吏。

天后又问:小吏何名何姓,家住哪里,今是生是死?

明崇俨结舌不能回答,逾良久方道:此乃天机,且师父向有严嘱,命我不可轻易透露。既天后追问,臣不敢不答。实是摩尼教主陈硕真所授,尚请师姊保密,休使外人知道。

这一声“师姊”出口,天后便即大悟,原来此人竟是自己同门师弟。又恐被其所骗,于是问道:我师传你何术?若有欺哄,定不相饶。

明崇俨答道:师父文佳皇帝当年到洛阳投其舅父,商议起义东南之事,一边在中州之地遍招徒众,延揽江湖豪杰。因到偃师之时见到小弟,彼时我只十六七岁,闻其有道术,便请入教,拜其为师。师尊见我颇有根基,甚是喜欢,以为天赐之缘,遂收我入摩尼教,并授小弟以白日见鬼诸方,兼各种役使鬼神之法,皆乃电光佛驱鬼之术。又遗天书两卷,书中皆是诸路鬼神职衔姓名。师父授我天书以毕,就此离去,再未相见。小弟因疑其术不灵,便常于夜半至野外独处,按其职名呼之,皆应声如响,得见当年姜子牙所封三百六十五路正神,及其座下厮役。于是其后每须役使,则呼其名,无不立至。

天后忽厉声道:当年在感业寺时,师父与我盘桓半载,将摩尼教经义倾囊相授,尝云电光佛可化身十二童女,未闻有识鬼驱神之术。你自何处学来此等邪术,以诬我教?

明崇俨笑道:师姊只知其一,未知其二。那摩尼经教义,是曰电光佛化身十二童女,转世投生人间,以驱黑暗雄魔,唤回光明者,并不能为此驱神使鬼末技也。彼十二佛所化女身,乃是战国时秦昭王母宣太后,汉高后吕雉,汉和帝皇后邓绥,晋康帝皇后褚蒜子,北魏文成帝冯皇后,宣武帝胡氏灵皇后,此乃前六代电光佛化身。至若第七代电光佛,便是出在当代唐朝,弟却不敢妄言。

天后惊喜不置,温言道:你可直说,我不怪你。

明崇俨道:第七代电光佛,便是师姊,当今大唐天后。将来非但可以垂帘听政,且可身登九五,南面称帝;是除我师文佳皇帝之外,千古惟一女帝是也。

武后闻至此处,只觉天眩地转,脑中轰轰作响。半晌方才平静下来,佯作半信不信道:倒也好个杜撰。若依你适才所言,历代电光佛皆都职名垂于青史,历历可考。则师姊我之职名谓何,可叫武媚?

明崇俨答道:岂有此理!请师姊恕罪,陛下将来名讳,应是单字名曌,字则天,是谓武周则天大帝者。

武后问道:武曌,武曌。是光照千秋之‘照’乎?

明崇俨道:非也。是日月当空,普照天下之意。世间本无此字,乃明尊预言赐之。

画外音:武后虽然早有夺权揽政野心,但从未想过要面南背北,称皇称帝,身为一代女皇。只因明崇俨此番密室对答,便即激发雄心万丈,自此立下冲天之志。(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