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摸清对方的底牌,才能更好地出牌。
项羽对于韩信并不了解这件事,其实很容易理解,一个迷信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人,怎么会有心思关心其他的事情呢?
不过既然韩信敢给他下战书,项羽多少也能猜到对面是有底气的,但是鉴于自身实际情况,韩信这种架势是符合自己的预期的,毕竟现在势单力薄,对面如果集中兵力和自己对阵,只要能一击得中,那就能彻底取得决战胜利,到时候重现当年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之战的历史也并非不可能,怀着这样的打算,项羽给韩信写了一封回信,只有简短的几个字——“九日后,战场上见!”
收到回信后的韩信,终于舒了一口气。
项羽认可决战的约定,彻底证实了他求战心切的焦虑心态,同时,也为韩信争取到了最为宝贵的资源——时间。
只有充足的时间,韩信才能制定一个能够战胜项羽阵法,如果仓促应战的话,六十万大军上了战场跟六十万只鸡没什么区别,一定会被项羽在战场之上疯狂屠戮,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思考作战计划是一件及其耗神的工作,韩信决定将自己关在大帐内认真思考,充分审视手中的情报和地形地貌资料,从而合理布置军阵,让六十万大军凝聚为一柄利剑,斩断项羽的锋芒,在“入关”之前,韩信只交待了三件事:
第一,除非项羽偷袭,否则任何事情都不要打扰他;
第二,任何人都不见,包括刘邦;
第三,七日内打造二十辆望车,打仗时会有用。
说罢,韩信就进入大帐中,开始不分昼夜地进行推演。
期间,包括刘邦在内的一众将领都曾经试图找韩信会商,但是无一例外都吃了闭门羹,一同前去的灌婴显得非常无奈,再三表示韩信每次思考作战计划时都是这个德行,众人一看这架势,索性全都散了,看看韩信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经过了三天三夜的思考,韩信经过反复推演,终于定下了最终的作战计划,也就是“六军阵”(《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军队分别由六位将领统帅,为“六军”;《武备志》中记载的“韩信垓下五军阵图”,将绛侯周勃、柴武率领的军队算作一个整体,即“后军”,因此为“五军”)。
为防止泄密,一直等到开战前三天,韩信才在自己的大帐内召开军事部署会,联军将领悉数到场,众人围在沙盘图前,等候韩信的安排。
韩信环顾四周,看着众人期待的眼神,开始排兵布阵:
第一道军阵分别为:
左翼军,兵力十万,由孔藂将军统领;
右翼军,兵力十万,由陈贺(即费侯,因此写作费将军)将军统领;
前军,兵力十万,由韩信亲自统领;
第二道军阵为:
中军,兵力十万,由刘邦亲自统领;
第三道军阵分别为:
左后军,兵力十万,由周勃将军统领;
右后军,兵力十万,由柴武将军统领;
韩信读完作战部署后,众人一片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