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应拿粮食从老农手里换了些种子,又休整了一日。
次日一早,大部队再往北行进,抵达伊屯门。
固穆率部下出寨恭迎。
杨承应下了马,与他相见。
“大王从沈阳远道而来,已有月余,气色却不见一丝萎靡,臣深感佩服。”
到底是一部的诺颜,刚见面,固穆的马屁就拍了上来。
杨承应虽然不吃这一套,但没有必要让对方面色不好看,于是客气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虽是苦寒之地,却也能养人,养出你们这群骁勇的汉子!”
“大王谬赞,臣等愧不敢当。”
固穆劝道:“大王远道而来,不如休息一晚,明日臣设宴,为大王接风。”
“我精神好得很。”杨承应说道,“趁着士兵们搭建营垒,诺颜愿不愿意陪我到附近走一走?”
“求之不得。”
固穆弯腰施了一礼,然后摆出了请的姿势。
杨承应点点头,径直带人走向伊通河。
东北河水有冰封期,每条河的解冻时间也不同。大抵遵循越往北冰封期越长,解冻越晚。
时间到了农历二月,气温逐渐回暖,伊通河已经开始解冻。
“这里一般什么时候解冻结束?”杨承应问。
“大概在二月底解冻,每年的十月末冻上。”
固穆说道:“大王来的正是时候,解冻之后,钓上来的鱼又大又鲜美。”
“好啊,是时候给士兵们改善一下生活。”
杨承应想到了什么,说道:“诺颜派几个得力的渔夫,我这边派几个士兵,与你们一起捞鱼,晚上来一个全鱼宴。”
“这个好。”
固穆一拍巴掌,叫来了胖一点的台吉,嘱咐他找几个渔夫来。
杨承应见状,也让李延庚去找士兵来河边捞鱼。
很快,就见到一群拿着打捞工具的士兵和蒙古人到河边。
他们捞着鱼。
杨承应在一旁,边欣赏边问固穆:“怎么不见河上有渔船?”
“解冻时,有各种冰块在河面上漂浮,甚是危险。”
固穆解释道。
“那些指点士兵捞鱼的渔夫,以前就是河上捞鱼?”
“是的。他们捞的鱼,一大部分给臣的部落,一些留着吃,一些献给河神。”
“他们的渔船是谁造的?”
“臣就不知道了。”固穆摇摇头。
作为一个诺颜,谁关心怎么造渔船,只管收到鱼。
杨承应扫了一眼其他的蒙古台吉,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问他们也是白瞎。
“祖泽沛,你待会儿把他们请到我的帐中,我有事问他们。”
杨承应小声对祖泽沛道。
祖泽沛抱了抱拳,退了下去。
固穆装作没听见,心里却很奇怪——大王怎么对打鱼感兴趣。
“诺颜,我打算在长春堡待上几天,不打扰你吧。”
杨承应忽然开口。
固穆愣了一下,忙应道:“不打扰,就是……大王待在这里有什么事吗?”
“两个事情,一是丈量伊通河的河宽和河深,以及观察河水得到一些情况。”
杨承应说道:“第二件事,我要带一部分人去一趟珲春,大部队仍留在这里。”
珲春,位于长春堡的东南方,与李朝接壤。
根据双方签订的条约,李朝开庆源、会宁为互市点,与珲春进行货物贸易。
杨承应在沈阳站稳脚跟后,命库尔缠的弟弟库拜、谭泰的弟弟谭布到珲春,并设珲春自治县,管理周边区域。
说是自治县,其实是以某一个少数名族为主体,多个少数名族混居的行政单位。
实行的是军管+羁縻统治的形式,目的是先稳住当地局势,再一步步纳入管理体系。
听闻杨承应要去八百里开外的地方,固穆心中暗暗佩服,这才是一个汉子该做的事。
他保证道:“大王放心,臣这里别的没有,鱼管够。还有送给牛羊肉,实在不行臣到臣兄长那里讨。”
嘴上这么说,固穆实际心里很清楚,杨承应有一条从沈阳到长春堡的运粮线。
因此,说了几句漂亮话。
杨承应心知肚明,还是感激道:“有你这句话,我心里踏实了许多啊。
由于路途遥远,我需要昼夜兼程,明天的接风宴就不参加了,等我回来再说。”
“臣明白了,臣祝愿大王一帆风顺。”
固穆学了一些汉人用的成语,就是为了拍马屁。
杨承应笑纳了他的吉利话。
几人沿着伊通河继续走,沿途一片荒芜。
多好的土地啊,很合适用来招垦。
“大王,恕臣多一句嘴,大王路上要小心啊。”
固穆说道。
“哦?这话从何说起?”杨承应道。
“实不相瞒,臣听到了一些不好的言论,都与大王有关。”
“挑一两句说给我听听。”
“有人说,大王这个王爵只是流爵,一世就完了,也有人说,大王不受朝廷待见……”
“嘴长在人身上,他们怎么说我管不着,你怎么看呢?”
“臣当然时刻追随在大王麾下,只是臣担心有人趁大王出巡,在路上生事。”
“你的忠心,我都收到了。”杨承应道,“对此我早有防范,你尽管放心吧。”
“臣当然放心,大王麾下兵强马壮,一定没有问题。”
固穆小声道:“臣请大王留意,巴达礼的族弟噶尔珠塞特尔此人有反心,另外索伦部首领博木博果尔也想背叛大王。”
“我都知道了,此后会妥善处理。”
杨承应小声回应。
固穆明智的选择住了嘴。
有些话点到即止,没必要说的太透彻。
他相信,作为大王肯定对这些事多少有所了解,这才带这么多人来说不定就是为了解决此事。
用耳朵听,不如用眼睛看。
直到亲眼看到杨承应带来武装到牙齿的军队,他才庆幸自己思想一直没动摇。
在长春堡待了一天,杨承应旋即率领一千余士兵随他南下,前往珲春。
剩下的,一边吃鲜鱼休整,一边保护从邓子村到伊屯门的路上运粮通道安全。
勘测队留下来测量伊通河水文,获得更多的水文资料。
崇祯八年二月下旬,崇祯收到了来自前线的奏疏。
写奏疏的人,乃是新任剿贼督师杨嗣昌。
杨嗣昌写这封信的目的,是想找崇祯皇帝要一样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