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玄幻魔法 > 明末:辽东雄狮 > 第七百二十九回 爵位之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份奏疏送到京城,一石激起千层浪。

群臣议论纷纷,都在斥责杨承应,说他“无君无父”。

乾清宫内,气氛也是十分紧张。

崇祯黑着脸看完,由宁完我执笔、洋洋洒洒五千字的超长奏疏。

“陛下!臣温体仁有奏。”

温体仁出班,奏道:“杨承应目无君上,包容奴酋在前,奏请朝廷封王在后,其心可诛,朝廷应予以驳斥。”

“臣附议。”

“臣附议……”

不少大臣站了出来,表示赞同温体仁的话。

“温爱卿的话,却有几分道理。”

崇祯皱眉道:“如果朕不准,他起兵反叛,又该如何?”

“哼!陛下,杨承应以大明臣子起家,其帐下多是大明旧臣,如果他敢起兵反叛,则其部下尽归于陛下。”

温体仁很自信的说道。

这话乍听起来没有毛病。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一大批待在辽东镇的文官武将,都曾经是大明的臣子。

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是受到“华夷之辩”的影响,选择投靠杨承应建功立业,重整乾坤。

如果杨承应反叛,一部分会选择回来。

那样一来,杨承应会失去很多人才,甚至根基动摇。

有人却不这么认为。

谁呢?

杨嗣昌,宣大总督。

他正好回京述职,参加朝会。

“陛下,温首辅这话,纯粹是一厢情愿。”

杨嗣昌说道:“诸位可能有所不知,杨承应发明了新的火药,威力是旧火药的十几倍。

还不知道他发明了一种机器,让纺线、采矿、铸铁的产量翻了好几倍。”

殿内大臣一听,都十分诧异。

从来没听说过此事。

崇祯的眉头皱的更紧。

等群臣把消息消化一丢丢,杨嗣昌继续道:“臣所列举,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如果说杨承应自创官职、私自封爵等事,已经大逆不道。鉴于奴兵还在,尚能容忍。

那么,火药、火器等,却没有透露半分,已经说明很多事。”

言下之意,温体仁的话纯属放屁。

参与研究的宋应星、茅元仪、孙元化等人,哪个不是大明忠臣。

却把这些事瞒得死死的。

文人尚且如此,何况武将。

“杨爱卿的话也有道理。”崇祯感觉头疼。

“那也不怕。”

温体仁说道:“洪承畴统领五省兵马,已经杀了高迎祥,逼得李自成遁入山林,张献忠等贼寇投降。

贼寇之事已经解决,我们可以全心全力对付杨承应。”

这番话,别说杨嗣昌嗤之以鼻,就连崇祯也觉得不可思议。

从洪承畴、孙传庭、杨嗣昌等大臣密奏来看,辽东军的实力十分可怕。

就算他们的话里掺了沙子,可大明刚刚剿灭四方贼寇,急需休养生息。

这时候,与杨承应作战,十分不明智。

杨嗣昌反驳:“温首辅说这话的前提是杨承应造反,万一杨承应不造反呢?”

温体仁没拐过弯来。

杨嗣昌道:“他把这件事忍下来,继续胡作非为。请问,温首辅该如何应对?”

温体仁哑口无言。

“世人只会觉得朝廷有大功而不赏,以后谁还肯为国出力。”

杨嗣昌转向崇祯,奏道:“陛下,臣以为应该封王爵。但是奏疏里强调只许他镇守北疆,无旨不得入中原。”

崇祯正在思考。

温体仁冷笑一声,说道:“杨大人,你是拿了杨承应好处吧。你这做法与掩耳盗铃有何区别?

既然他不会造反,我们不封就完了,何必多此一举。”

“封王,是给中原群臣看的。有功者赏,这是规矩。”

杨嗣昌道:“稳住杨承应,再全力整顿国政,彻底杜绝贼寇再犯上作乱,积蓄力量,再做计较。”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

剿灭贼寇固然不容易,剿灭后的治理更是难上加难。

中原好不容易在洪承畴的指挥下平定贼乱,再不妥善治理,贼乱必将再起。

崇祯有些动心了。

温体仁仍然反对:“陛下,杨嗣昌这话是在误导陛下。一旦给杨承应封王,他就会像三国的曹操一样,自建诸侯,危害巨大。”

这话有道理,崇祯心想。

“封王是无奈之举,只因杨承应羽翼已丰。”

杨嗣昌说道:“与其交恶,不如顺水推舟,让他镇守北方。当年周天子,也是这么对楚国。

楚国兵临城下,也被周大夫以‘在德不在鼎’打发走了。

杨承应最讲究出师有名,我们没必要给他借口。等他稳定了沈阳等大后方,再来进攻大明。”

这话也很有道理,崇祯纠结了。

“你们都有道理,容朕想一想再做计较。”

崇祯起身,糊里糊涂的回到寝宫。

他头痛欲裂。

宦官王承恩十分乖巧,上前为崇祯轻揉太阳穴。

力道刚刚好。

崇祯头痛有些缓解,他道:“朕君临天下六年,怎么天下还是这么动荡不安?”

王承恩不说话。

“你说,这是为什么?”崇祯指了指曹化淳。

曹化淳道:“奴才是内廷,不知国家大事。但奴才略懂医术,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

“说来听听。”崇祯道。

“手疼得厉害,却不能剁手,还要靠他吃饭。”

曹化淳说道:“脚疼得厉害,也不能跺脚,还要靠他走路。”

后面的话,曹化淳不说,崇祯也懂。

杨承应固然是心腹大患,好歹是大明的臣子。

有公主在,有公主生的儿子在,还没到非翻脸不可的程度。

贼寇却是一门心思要推翻大明朝,必须穷追猛打,剿灭干净。

“传朕旨意,召温体仁、杨嗣昌入宫觐见。”

崇祯想明白了这一点,豁然开朗。

他起身,先赏赐了曹化淳,再举步到乾清宫。

夜幕降临,乾清宫的烛光照耀。

温体仁和杨嗣昌跪在御案前,神情肃穆。

崇祯道:“朕已有了主意,决定册封杨承应为王,命他永世镇守北疆,如沐王府故事。”

“陛下圣明。”杨嗣昌磕头称颂。

温体仁看崇祯心意已决,只得跟着磕头。

“至于封号,杨承应在奏疏中请求朝廷册封他为周王,你们觉得如何?”

崇祯问道。

“不可。商汤周武,都是上古圣王。商汤伐夏,武王伐纣,解黎民于水火,无一不是称颂千古之举。”

温体仁说道:“臣以为,应该另外选一个封号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