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赐死卢祖尚的旨意传开后,顿时掀起轩然大波。
朝中诸多文武纷纷请命,若在平时,依照李世民的脾性,或许可以网开一面。
虽然是以抗旨不遵的名义赐死,但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君权并没有达到君主专制的巅峰。
抗旨不遵的事情在朝堂里也并不罕见,尤其是领军大将和御史言官,这也是卢祖尚敢于抗旨的原因之一,他毕竟献地有功,还是一方名将,他觉得皇帝不会将他如何。
奈何现在李世民登基不过半年,正在立威,对外处理诸如庐江王李瑗、长乐王李孝良等藩王,对内进行降爵削藩。
在这个时候,卢祖尚无知无畏的挑衅皇权,如他的妻兄周范所言,这是堂而皇之的落皇帝的颜面。
只可惜,意气风发的弋阳郡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当李君羡率领禁军来到卢府宣布旨意后,卢祖尚根本不敢相信,接过圣旨后翻来覆去的查验真伪。
“卢使君,某奉命行事,勿怪”,李君羡看着瘫坐在榻上,面色惊惶的卢祖尚,微微一叹,拱手道。
“某敬佩你的赫赫军功,实乃当世良将,便给你一刻钟时间交代身后事,卢使君请吧”。
即便奉命赐死卢祖尚,李君羡依旧是给予他最大的尊重。
不仅仅是因为卢祖尚的爵位和官职,更是因为二人同为武人。
卢祖尚当年保境自守,献地投唐后从征辅公祏,授任前军总管,用兵迅猛,一月之内,接连攻下宣州、歙州等地,称之良将,并不为过。
听到李君羡的话,卢祖尚回过神来,一脸惊愕。
“李将军,你真的...”,卢祖尚直到现在依旧不敢相信。
“这怎可能...…”。
见卢祖尚直到这个时候依旧是执迷不悟,李君羡微微一怔,只得摇摇头转过身去。
“时间不多了,卢使君且珍重”。
这时,卢祖尚的舅哥周范急匆匆的进来,打眼一看二人神情。
一个惊恐不安的瘫坐着,一个神色冷峻的背对着。
周范再也顾不得许多,冲上前去一脚将妹夫踹翻在地,痛心疾首的捶胸叹道:“卢季良,悔不听我言,以至于如今局面,连累无辜家小,你当真该死啊!”
卢祖尚狼狈的挣扎起身,抓住周范的衣摆便是嚎啕大哭。
“救我,兄长救我”,再不见往日意气风发的郡公风范,只有一个垂死之人的狼狈不堪。
“你真当圣旨儿戏?”周范怒火攻心,瞪眼怒斥道,随后对着中堂门口惊慌不安的卢福喊道:“取笔纸来”。
卢福仍自惊惧,不知所措。
李君羡眼睛一凝,看着匆匆而来的周范,若有所思。
周范爵封宜春县公,官拜左屯卫将军,值守皇城。
李君羡爵封武连县公,官拜左武卫将军,宿卫宫城。
二人官职爵位相当,职责相近往日里多有交情,也是非常熟悉。
李君羡深知周范的智慧,现在这个时间周范应该还在皇城当值,但他匆匆而来,绝对不只是见妹夫最后一面如此简单。
见卢福一脸惊惧,只站着不动,周范大怒,“还不速去”。
卢福急忙点头,跌跌撞撞冲进书房准备笔纸。
“遵礼稍待”,这时周范才向李君羡点头示意,二人相熟,在这个时候也无需俗礼。
李君羡点点头负手走到门口等候。
卢福很快取来纸笔,铺在案桌上,依旧是不知其意。
卢祖尚也是一脸惊疑,“兄长这是?”
“写!”
周范神情凝重,沉声道:“和离书!”
“什么?”卢祖尚大惊失色,“兄长你怎可……”。
“蠢货!”周范看一下门口身躯挺拔的李君羡。
“事已至此,莫要牵连家小”,周范怒目而视,“吾家外甥,我自当倾力相扶”。
卢祖尚面对姐夫的怒火,这时候也是明白过来,神情一时间有些恍惚。
良久,只听得门口一声咳嗽,只听得李君羡缓缓说道:“卢使君,时辰到了,某多言一句,孝范不至于害你”。
周范,字孝范。
卢祖尚回过神来,深深地看一下周范,“兄长,拜托了”。
随后面无表情的执笔落字,一封崭新的和离书,最后签字加印,只待女方签押。
周范取过一看,悲戚叹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随后转身离去。
李君羡见状也是感慨万端,往后挥挥手,一名禁军手捧托盘上前,盘中赫然是一匹白绫。
卢祖尚看着那匹白绫,凄然一笑,起身整理衣襟,肃理仪容,傲然道:“吾弋阳郡公,瀛洲刺史,十九岁起兵,纵横江淮,宣州一战,先登拔城,手刃贼子数十人,岂能死于这妇人之物”。
随后走到一名禁军前,“借刀一用”。
那禁军紧握刀柄,看向李君羡。
见李君羡点头,方才将佩刀献上。
卢祖尚拔刀一看,啧啧赞道:“好刀,饮血的刀”,随即横刀自刎。
卢福抱着卢祖尚的尸身嚎啕大哭。
禁军上前取过横刀,再探探鼻息,朝李君羡点头示意。
“节哀”,李君羡看一眼富丽堂皇的卢府,转身离去。
鲜衣怒马、年轻俊彦、青年良将……这些词汇来形容卢祖尚毫不为过。
十九岁聚兵起义,割据一州,受伪郑王世充册封沈国公,随后大战江淮,成名于世,牧守一方后,政绩斐然,无论军政,卢祖尚全部做到无可挑剔。
只是终究恃功自傲,挑衅皇权,否则其前途不可限量。
当李君羡回到甘露殿复命后,李世民只是一阵沉默,随后只说了一句,“知道了”。
李君羡略作犹豫后,便将周范前往卢府之事如实道来,李世民微微一怔,只是摆摆手示意。
“宣政事堂…”,良久,李世民忽然出声道,然后只说到一半,便是打住,“摆驾政事堂”。
李世民直接来到门下政事堂,落座过后,见四位宰相齐聚于此,李世民不由得有些意外。
政事堂常设于门下省,按道理来说,若无议政,尚书左右仆射以及中书令应该在尚书省以及中书省,既然四人齐聚,那一定是正在议政。
“诸公齐聚一堂,不知所议何事啊?”李世民端起茶杯,轻声笑道:“一时兴起便来看看,也是巧了,说来听听”。
高君雅低首垂眉,作为门下省的主官,侍中高士廉最先回应。
“陛下,卢季良抗旨不遵,已经伏法,臣等在此商议何人适合接替交州都督之位”,高士廉没有半点隐瞒,如实道来。
只是话音落地后,一阵寂静,房玄龄抬头看看高士廉,袖炮里的手不由得微微一紧,然后紧接着说道:“正是,陛下,交州要地,不可忽视,都督之位,还需早些定夺才好啊”。
李世民面无表情,看不出悲喜,只是微微颔首,看一下四人。
“诸公,此议谁人主事啊?”李世民微微俯身前倾,沉声问道。
高君雅当先拱手,“回陛下,臣主事”。
李世民微微颔首,“那高相公觉得何人合适?”
听得这话,在场其他三人也是神色一变,纷纷看向高君雅。
高君雅面不改色,声音依旧如往常一般沉稳,“回陛下,经议,越州都督李大亮最为合适”。
“李大亮?”李世民眉头一挑,随后击掌赞道:“甚好,高相公公忠体国,目光如炬啊”。
李大亮也是开国大将,其曾祖父李琰在后魏时官至度支尚书,其父李充节仕隋为朔州总管。
李渊入主关中后,李大亮从洛阳千里迢迢来投,后屡立功勋,从征辅公柘后,以功擢其为越州都督。
无论是从资历,还是从功绩,亦或是能力上看,李大亮担任交州都督绰绰有余,绝对没有任何异议。
可见高君雅等在议此事时,绝对是一片公心。
从另一方面来说,李大亮乃是关中泾阳人,属于关西豪族,跟关东出身的高君雅、房玄龄等人毫无渊源,甚至在政治立场上,还属于对立面,这便是李世民赞叹公忠体国的原因。
随后李世民毫不迟疑,也不再议,直接定夺
“传旨,越州都督李大亮,迁交州都督,爵封武阳县男”。
众人纷纷应诺。
李世民拍拍衣襟,起身走到高君雅身边,看着高君雅略显斑白的须发,也是由衷叹道:“岁月不饶人呐”。
随后大步离去。
“高公”,房玄龄一脸急切,“这……为何如此啊?”
“你这是将我们都给瞒住了啊”,萧瑀摇头苦笑道。
高君雅摆摆手,看看在场的三人,点头慨叹道:“圣上所言极是,岁月不饶人啊”。
“你……早就想好了?”高士廉一脸复杂的问道,同时也是心生苦涩,他刚刚一番直言,直接将高君雅这位同族叔父给交出去了。
高君雅只是拍拍高士廉的肩膀,“莫要多想”。
随后朝三人郑重拱手,“告辞”。
三人整肃衣冠,深深拜别。
高君雅捻须一笑,转身离去。
三日后,一封旨意引发朝堂巨震,尚书左仆射,当朝首相,赵国公高君雅罢官去职。
朝野上下议论纷纷,随即传言,高君雅猜度君心,惹得皇帝大怒,因此罢官。
但随即而来的一封圣旨便是打消人们的疑虑。
赵国公高君雅公忠体国,册授太尉,拜雍州牧。
圣旨一出,再次掀起轩然大波,大唐帝国又一位三公诞生。
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位列正一品,其地位品阶等同于亲王、公主。
大唐至今立国十年,仅有一位三公,那便是太上皇的至交好友——魏国公裴寂,朝野上下,无论宰相,还是王公,见之无不尊称:裴司空。
这还是在长林门宫变后,李渊自知失势,便给这位老友最后的恩赐。
然而现在,皇帝再次册授一位三公,位列正一品,其地位品阶等同于亲王,即太尉高君雅。
更何况还有雍州牧,大唐京畿之地,即前隋京兆尹,其权势非同一般。
大唐立国后李渊改京兆尹为雍州牧,这也是天下唯一的州牧,其他地方州的主管名曰“刺史”,仅有京畿之地,雍州之地名曰“牧”。
其他地方州郡,即便是上州的刺史也仅仅位列从三品,而雍州牧则位列从二品,以此凸显其特殊地位。
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初九,李渊攻取长安,随后立杨侑为帝,十一月十五,李渊进封唐王。
李氏正式立足于关中,随后便是加官进爵。
晋阳起兵的关键便在于李世民,李世民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所以诸多文武请立李世民为储。
只是李渊心思巧妙,一边重用长子李建成,一边不断给李世民许诺,也曾当众许诺立李世民为王储。
考虑到天下未定,群狼环伺,李世民也无心争储,只得请辞。
史书记载:“上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
见李世民放弃世子之位,李渊欣喜,随即表示厚赏,便拜李世民为雍州牧(即前隋京兆尹),
史载:“十一月二十二,己巳,以建成为唐世子,世民为京兆尹秦公,元吉为齐公”。
雍州之地几乎笼罩整个京畿重地,西到武功,南到鄠县,北到三原,东到渭南,另外统辖京城所在的长安、万年二县,共计一百零八坊。
其权责之大,不亚于宰辅,大唐唯一的雍州牧,即第一任雍州牧便是李世民。
高士廉作为外戚,皇后的嫡亲舅舅,在李世民登基前也只是担任雍州治中。
杨恭仁在凉州大胜突厥,回朝后担任中书令,兼吏部尚书,遥领凉州都督,多重官职于一身,可谓是权势滔天,然而李世民登基后,授予一个检校雍州牧之职,便将其他所谓官职免去,由此可见一斑。
本以为是渤海高氏盛极而衰,不少关西官吏暗地里弹冠相庆,只是没想到高氏荣宠依旧。
雍州牧、太尉、赵国公高君雅。
广州大都督、冠军大将军、燕国公高冲。
这父子二人依旧坚挺,关东的旗帜依旧不到,关东领袖,依旧姓高。
更别说还有侍中高士廉、监察御史高季辅、新州刺史高表仁等高氏族人。
在高君雅罢相的热闻之后,两封旨意悄无声息的颁布。
其一,追赠卢祖尚为瀛洲都督,谥号为“刚”,即:追补前过曰刚,致果杀敌曰刚;强而能断曰刚;强义果敢曰刚。
其二,严格执行死刑“三复奏”,死刑需由三省有司“三复奏”后,再交由皇帝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