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 > 第一百零六章 宏伟目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上川是军中少有的,有治世潜力的人才,在治国方面比雷朝圣悟性高很多。

朱由榔觉得对真正的大才,不仅要用恩赏笼络,用利益捆绑,还得让他们认同自己的理念,共同追寻同一个目标。

他泡上一壶普洱茶,决定深谈下去:

“朕刚登基时,也以为这些士绅是左膀右臂,颇为倚重。可看到李忠良送来的账目抄本,才知道他们给清廷缴纳的税赋,比当初给朕缴纳的要多得多。为何?

难道他们忽然间变得更爱国了吗?只因清廷给他们的选择,不是多交或少交,而是多交或屠刀啊。”

陈上川无言以对,知道这话千真万确。士绅大户千方百计逃避税赋,是百年顽疾。没有雷霆手段,根本无法从他们手里收到钱。

大明有功名就能优免役税,这个传承三百年的制度漏洞特别大。

太祖当初定下规矩,读书人只要有功名就有优免杂役的特权。从举人开始优免额度剧增,官做得越大,优免幅度越大。

他的本意是读书人已经在做官,就不需要干诸如抬轿、修路、打更这种杂活了。比如.一个京官,确实无法回家乡抬轿子。

后来徭役杂役均摊到田亩上,可以用均徭银来代替,杂役实际上成为田亩附加税。官绅本身不需要服杂役,所以也不用缴相关的税银,他们的田地只需要缴纳正税即可。

偏偏大明正税定得特别低,徭役杂役又特别重,地方官府又拥有肆意分配徭役杂役的权力。

只要小小的一个胥吏,就可以连续几年给同一户人家分配最差的杂役,比如说长距离运粮这种亏到姥姥家的力役。

小户人家没有足够家财交钱免役,只能硬着头皮去干这种没有工钱,自备干粮,不小心损失货物,还要赔钱的活。几年下来小康之家就会被榨干弄垮。

大量自耕农为避免被县官胥吏逼得破家,只好把田地“投献”给有功名的人,找一个保护伞。情愿做一个雇农,也不敢再拥有土地。

这样一个个税赋黑洞就产生了。

有功名的人占据大量土地,却只缴纳极少的正税。原有的徭役又被分派给其他没来得及投献的小自耕农,让他们的负担越来越重。

而一个读书人只要能考上个举人,不管之前有多穷,立即摇身一变,成为地主阶级。无数乡里争着把自家田地献给他,以逃避地方官和胥吏们的压迫。

最后,士绅们利用权势财势,连正税都不缴,能拖就拖,能欠就欠。直至把大明的财政全部榨干,枯竭到连皇帝都买不起新衣服的地步。

“这个漏洞太可怕了,所有士人都认为这个特权理所应当。就算最德行高尚,最忧国忧民的士绅,也只不过用捐款的名义慷慨解囊,从没想过放弃免税特权,”

朱由榔脸上露出深深的无奈,叹道:“因为律法就是这么规定的,他们觉得自己从国法上,从道德上都无可指摘。”

陈上川一腔热血报国,最远也只想到怎么争取士绅支持,从未想过在分配制度这种国家根基上改变,顿时陷入了沉思。

良久,他才开口问道:“陛下,士人优免田赋的特权已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观念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啊!他们肯定不会轻易放弃的。”

“如今正是变革的好机会。”

朱由榔笑了起来,觉得事情变得有点滑稽,自己被清军打得只剩云南一角,却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

真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哲人诚不我欺。

“现在全国士绅几乎全部成了清廷的走狗,成了反贼。他们害怕朕向他们清算罪责,所以惶恐难安。他们有可能因此成为清廷的忠实拥护者,成为抵抗我军北伐的急先锋。

为了开拓财源,为了团结大多数人,为了打败鞑子,朕不得不妥协。但妥协不是免费的,代价就是他们要放弃免税特权。他们可以选择放弃免税特权,和朕换取叛国之罪的赦免。”

陈上川张大了嘴巴,原来事情还可以这么理解。之前他一直觉得勒索这些大户的家财,有趁火打劫的嫌疑,还是想得不够深啊!

“陛下,上川智不及此。惭愧,惭愧!”

陈上川想了一下,又问道:“所以陛下一定要用缴税的名义,而且把数额定得这样低吗?”

朱由榔点头表示同意,忽然又问道:“你想过不收任何田赋吗?”

陈上川大为震惊,脱口而出:“那国家怎么会有税收,这岂不是和陛下刚才的说法背道而驰吗?”

“我说的不是免除所有税收,只是田赋。而且不是现在,那是未来数百年的目标。”

朱由榔知道对方肯定不能理解工商业一旦解开束缚,会对生产力发展带来多大的推动作用。

据陈安德所说,胡克已经在英格兰崭露头角,牛顿、莱布尼茨等人可能很快就会大放光芒。最多还有几十年,西方就会迎来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自己能长寿一些,说不定还能看到第一台蒸汽机诞生。

一旦进入工业社会,田赋对财政的贡献会越来越低,最终低到可以完全免除的地步。但士绅免税的特权,却绝对不能带进工业时代,那是开历史的倒车。

朱由榔知道那个目标太遥远,只能作为憧憬,于是把飞到九天之外的思绪拉了回来,把话题回到当下:“驱除鞑虏,打败清廷固然是朕的目标,但大明真正的中兴道路,却远不止于此。”

“啊?微臣愿闻其详。”

陈上川能想到最宏伟的目标,就是光复两京十三省,最多加上出兵辽东,对鞑子犁庭扫穴。他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目标比这个还远大。

“把鞑子赶出中原,光复两京,不就是中兴了吗?”

朱由榔脸上露出奇异的表情,意味深长道:“只把外敌赶走,当然算不得中兴。真正的中兴,是让天下所有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为此,我们要发展生产力,把蛋糕做大,让种田收益变成蛋糕里最小的一块。

这样聪明人就不会一直盯着田地不放,改去追逐更大的财富。赚钱的方法很多,和穷人在地里抢饭吃,是最愚蠢的。”

“末将明白了,”

陈上川一拍大腿,兴奋道:“比如说海贸、挖矿,开作坊就很赚钱。地主们有钱大可以不去买地,可以开山挖矿,买船干贸易嘛。”

朱由榔哈哈大笑,表示对方说得没错:“圣人教诲,为生民立命。名教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天下苍生谋福利。那些读过几年书,就抱着特权不放的人,书真是读到狗肚子里了。改革的道路很漫长,收获的日子很遥远,可能你我都未必能见得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