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茑这一去,轻轻松松就远入蓝海数千里,进入了蓝海腹地。
雷云一直在变化,速度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快,总能让他捉住雷霆的尾巴。
天地雷霆,暗合奇理,却不是一块云彩飞来飞去那么肤浅,而是雷势在云层中的接替转移,就彷佛雷云在动一样;其实云未动,势在移。
他不知道雷势最终会转移去哪里?会不会出了蓝海去深海兜一圈再回来?那么以他现在的实力,在蓝海上还能勉强保证安全,深海可就不好说了。
但有一点很清楚,雷势会在离支海上转一圈,然后在明年的这个季节再回到雷三角,由此完成一个循环。
问题只是,转多远的问题?
想也无用,尽力而为。
雷势在蓝海上移动,时快时慢;有时一日不过转移数十里,有时一夜突然数百里,没有定数。
他在目前这个阶段也很难理解雷势转移的深层次原因,就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但在他的直觉中,如果一直这么跟下去的话,就总能收获点什么?
这是个盲盒,他不知道能开出来什么东西,但这个过程就是修行的一部分;是否愿意坚持?是否有足够悟性?用没有气运加身?
相信自己,相信大道雷霆!
随着在蓝海的越来越深入,偶尔出现的异常也开始对他产生影响,水下的海兽,天空中的妖禽,还有路过的修行人……他们唯一的一个共通点就是,都是金丹境界的存在。
这会对一个通天三境修士产生极大的困扰,不得不在生命和修行中二选一,随时随地考验一名修士的意志:
你在走的路,尽头处到底是光明?还是深渊?
一头红隼丹禽一直跟在他的左右,时不时就会飞扑而下,寻机偷袭;换在上一次通玄境前往蓝岛的实力,他恐怕早就变成了这凶物的口粮,但现在通天二重境的他,一手身剑术已见雏形,「前列阵」三套剑诀转换如意,在和红隼丹禽的战斗中却也互有往来,谁也奈何不得谁。
红隼再次从高空扑下,唳声尖锐,飞羽如箭,双爪似刀。
音波在前,羽箭在后,刀爪临身,再配合妖禽一贯引以为傲的强悍身体……
对这一套,候茑已经很熟悉了,身化飞剑,断然迎上,在雷云层下就是一场激烈的死战;一时间,断羽纷飞,人血喷溅,隼唳剑啸传荡开去,久久回响不绝。
百息之后,红隼丹禽振翅高飞,身体上伤痕累累,一身火红的皮毛变得凌乱不堪,甚至还有脱落处露出内里的皮肉,钻入云层,转眼不见。
但候茑知道,它并有离开,而是躲在云层中独自舔伤,积蓄下一次攻击的力量。
他自己也不好受,也不知道一身道袍已经换过多少次了?都有点想裸-飞的冲动,就是吊儿郎当的不太好看。
这个世界上的妖物,特点各异,习性千奇百怪;大部分到了一定境界都能变化人形,但也有少部分永远保持一种形态的,就比如这头红隼丹禽。
智力有点问题,对闯入它领地的生物不依不饶,恨不得追杀万里,本身实力也很强悍,就是有点一根筋。
其实,他也不是不能解决这头要禽,只不过觉得没必要罢了。
这一路数十日下来,遇见的妖怪也有不少,可打可谈,总有个解决的办法,就只有这个东西,没法交流。
但凡事有利则有弊,反之亦然。
红隼丹禽的特点就是吃独食,它认为这个人物是它的食物,就绝不会容许其它妖物染指,所以这些日子下来的纠缠中,竟然在某些时候也成了他的一个变相的保镖?
每当有其它妖物对他心生窥觑时,第一个
做出反应的竟然是它?
如此,一路行来,他也没有真正下辣手斩之,生命可贵,就当是一种磨砺时时跟随,也很不错。
雷势的移动方向并不固定,一个月后,雷势突然出现了一个近乎直角的方向变化,由本来直向深海去的方向变成了近乎和海岸线齐平的方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他并不清楚其中的奥理,不得不说,他为自己选择的破除意识海壁障的方式有些超出了他本身的能力。
以通天境界的大道理解能力,如果能从普通五行入手就要容易得多,而他却搞了个最难的五行变种。
一人一隼就这么随着雷势忽快忽慢的行进,各自为了自己的坚持。
这一日,雷势经过了一个海岛,一人一隼继续在雷云中翻滚战斗,这已经成为了他们行进中的日常。
战斗,就避免不了发出声响,尤其是那只红隼,尾羽多孔,就像自带了很多个哨子,移动之间的声势很是惊人,这本来也是它的一种音波攻击方式,虽然对候茑没起到什么作用,却成功的惹恼了下面海岛上正纹枰论道的道人。
两个道人,一胖一瘦,正对坐奕棋,这是一场挂着赌口的对决,轻忽不得。
瘦道人的黑棋有些不太妙,一条大龙被攻击,正苦思不得生路,正在苦思冥想之际,天空中却偏偏传来恼人的鸟唳,还没完没了,撕心裂肺的……
有些烦燥,随手一挥,一抹青光随手挥出,就只听天空中鸟鸣就彷佛被扼住了喉咙,戛然而止。
胖道人一笑,「师弟着相了。」
瘦道人苦笑,随即投子认负,「我输了,便依师兄安排就是。」
胖道人叹了口气,「天道有变,祸福难知,此非人力能够左右,师弟有何必代天烦忧?不过就是个顺其自然罢了。」
瘦道人摇摇头,「师兄,哪有那么简单?就连雷隼都知道循道而飞,小修都懂雷势有变,我等却在这里坐岛观天,无动于衷,只寄希望于天道自取平衡,这是不是太过被动了?」
胖道人一哂,「他们能循变而逐,是因为他们还没到那个境界;我们和他们一样么?只怕一个反应过激,就会招了大祸,所以,不如守拙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