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 第215章 让小矮子来帮忙修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5章 让小矮子来帮忙修路

“爹,儿子一开始想到的也是这样,把他所有人全部都杀了,但一想吧,太浪费了,儿子这边还没人用呢,这件事就交给朱能,让他去一趟倭国,把那边的小矮子全部给儿子带回来,给儿子修铁路。”

“这事,爹给你办!”朱棣终于激动起来了,虽说,儿子说的那小矮子们发动的侵略战争,他不曾经历,也不曾所见,但他身上流的毕竟是炎黄的血脉,稍稍被儿子一点,就爆炸了。

朱高燨松了一口气,道,“爹,还有一件事,儿子想让马三宝出一趟海。”

“出海做什么?”

朱高燨想着,他爹这靖难之役是真的太轻松了,得位又正,反而成了坏事。

历史上,永乐大帝何等雄心壮志啊,修《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设立奴儿干都司,迁都北京,浚通大运河,五次北征……短短二十二年时间做了多少事!

并不是说,他身为帝王,不喜欢享受,他做这些事的初衷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后世人对他有个稍微好一点的评价,觉得,他哪怕篡位,也为大明,为这片土地上的生民做了很多事,对他稍微多一点宽容。

他的心里还是很在意的,而正是这份在意,鞭策着他不敢忘记自己肩上的责任,一直到死都在奋斗,拼搏,最后死在了榆木川,回京的路上。

多少帝王,唐太宗,康熙,年轻的时候,还有满腔热情,可等老的时候,意志被消磨,晚年昏聩,最后累及己身,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但朱棣不是,他始终如一,为他辛辛苦苦挣下的大明,奉献了自己最后一滴血和泪。

后世评价朱棣的五次北伐,是他好大喜功,所做的无用之功。

五次北伐,得不偿失!

若果真如此,朱瞻基即位后,宣德五年瓦剌首领脱欢密遣麦克零部落迎脱脱不花,宣德八年脱脱不花被脱欢立为大汗,之后,更是出现了土木堡之变。

大一统的朝代,国力原本鼎盛的时期,国君当了俘虏,简直是闻所未闻!

朱高燨似乎更加能够体会到历史上朱棣的感受,压在心头的那份沉重,他紧紧握住了爹的手,声音有些哽咽,“爹,这个世界如此大,咱们也不清楚别的国家的情况,总要有人出去联络一下,顺便做的生意买卖,挣点零花钱给爹和儿子花。”

他抬头望着爹,“爹,我大明的兴盛需要有人知道,永乐的年号也要有人知道,儿子想要万国来朝,让大明的威名远扬。”

朱棣道了一声“好!”

他的眼里迸射出了烈火一般的光芒。

道衍的俗名叫姚广孝,长洲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人,家乡遭灾难,道衍讨了赈灾的差事,亲自回家乡救济灾民。

道衍赈灾苏湖,主要是担心赈灾的官员中饱私囊,苦了家乡的百姓,其次,便是看看本家的族人还有他的胞姐。

道衍十四岁十四岁出家妙智庵,十八岁剃度为僧,习兵法,结名士,兼通佛、道、儒诸家之学。如今站在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口,看着记忆中的老屋,竟然百感交集,不敢近前。

道衍身后服侍的人见此,不解,催道,“姚大人,您的姐姐家住哪儿?要不要小的们上前去给您问问?”

道衍出远门,朱高燨这个当学生的不能不管不问,是以,不管道衍愿不愿意,他都派了几个人跟在道衍的身后,一路尽心服侍!

道衍摆摆手,抬起步子,走到了靠东头的一间屋子前,站在门口,又是一番发怔。

这时,从敞开的大门里出来了一个妇人,她梳着圆髻,插着一根竹簪,身穿花布棉裙,端着一盆水,出来,站在廊檐下,朝门口泼来。

水溅起了泥土,点点污渍落在了姚广孝的袍摆上,他穿的布鞋也被打湿了!

那妇人不但不道歉,抬起眼,愤怒地朝他瞪了一眼,转身就进了屋子,将大门关上了。

道衍闭了闭眼,道了一声佛号。

岂有此理!

但这些近侍们也不是傻子,看这架势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便都低着头,装作没有看到这一幕。

道衍无奈,只好转身。

道衍又来到了好友王宾的家门口,王宾听到通报,出来在门口站着,朝着道衍叹了一口气,又摇摇头,摆摆手,一句话不说,转身又进了屋子。

昔日,道衍乃是燕王那边的人,燕王靖难,他们这些道衍的亲人朋友们没有少担惊受怕,生怕哪一天,朝廷来了人,将他们全部拉走斩首示众。

整整三年时间,没有一个人睡过好觉,如今,道衍是功成名就了,他们又得到了什么呢?

三年的提心吊胆,朝不保夕,刻骨铭心,无人能够当做是一场噩梦,更加不可原谅。

苏州城里,涌进了不少灾民,城门口架起了数十口大锅,一日两顿粥施给那些面黄肌瘦的百姓们,一面数十台拖拉机开进来,将那些禾苗枯了的地全部都犁一遍。

只是这个季节,地里又能种什么庄稼呢?

谁知道,他们这些人能不能熬过今年,也不知道明年到了春耕的时候,还有没有命,又有没有种子下地?

老百姓们都是一副麻木的表情,可是,随着犁地的范围越来越广,且被犁的地都是那些普通百姓们的地,甚至朝廷拿出了一些荒地,开始分给无地的百姓的时候,终于有人动容。

慢慢地,有老百姓加入了劳作的队伍,他们拿着棍子,锄头或是铲子,跟在拖拉机的后面,将犁起来的土块敲碎,甚至有人开始和开拖拉机的人说话。

“啊,你们问犁地做什么?当然是种庄稼了!种什么?你们不知道吗?这一次啊,姚大人向他的学生四皇子要了好多红薯,眼下还早,等到了秋天,还能收获一茬呢。”

红薯?

很多人听说过,北边种红薯,听说最早是从燕王府流出来的,后来好多老百姓都在种,听说种个亩把田,一年到头都有吃的。

“四殿下吗?哎呀,我跟你们说过啊,我三姨家的儿媳妇的娘家侄儿的表弟,听说就在四殿下开的学院里读书,他们那啊,专门搞一些见都没有见过的东西,年头的时候,他还给家里带了一种叫辣椒的东西回来,他们家种了一茬,我地天啊,一两辣椒你们猜卖了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