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红楼从辽东开始 > 第三百五十一章 林如海升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百五十一章 林如海升官

一座不大不小的院落,正是唐清安赐给林如海的宅院。

林如海获罪的时候,急中生智死中求活,提前布局要发配到金州,倒是提醒了唐清安。

此人是大才。

巡盐御史的任期是一年,而林如海在此职位上,一呆就是多年,不论手段还是才能,可见一斑。

正是金江镇未来的改制,所需要的人才。

因此唐清安写了数封亲笔信,花了不少的人情,才顺利接来了林如海的家卷。

林如海不是清官。

在大周油水最足的职位上,他捞足了油水。

红楼原文中,贾府能修建大观园,靠的就是林如海的遗产,有人认为高达上百万两。

更甚至有数百万两,让贾府得以阔绰了多年。

至于林黛玉的嫁妆,就是贾母亲自提前备下,以还此情。

狡兔三窟。

甄家被抄家时,都提前藏好了家产,更何况林如海,虽然被朝廷抄了不少,但还保留了众多的家资。

因此林府并不缺少锦衣玉食。

林如海回了金州,林黛玉久不见父亲,被接了回来,林黛玉也想要回来。

平辽侯府院子小。

一点动静都闹得各处皆知,所以她父亲来接她,立刻就去向夫人辞行。

已经在家中几日,虽然不如贾府宽敞,倒也过的舒心。

雪雁,紫娟,春纤,三名丫头,在屋子里和姑娘说笑,下着金江镇流行的象棋。

林如海则在妾室家中,惬意的合着茶水。

“老爷,小姐一年比一年大,这以后的婚事可怎么办呢?”

虽然生活富裕,但是老爷毕竟是罪臣的身份,耽误了家中姑娘的婚事。

她们这些年老体衰的妇人,日后不定还要靠着姑娘过活,心中当然也着急。

“以姑娘的品性,嫁给普通人家,只怕引来祸事。”

“你们不用操心,我心中自有计较。”

林如海笑道。

这是他和将军夫人之间,两人虽然未见面,却已经达成的默契,哪怕自始至终没有明言。

他在金州年余。

又去过朝鲜一段时间,深知金江镇的强大,以及在朝鲜的影响力。

对于国内的形势,他也看在眼里,积弊之深,他又如何不知,本来就深涉其中。

而且国内的邸报,金江镇一份不落,他也都观看过。

见老爷如此说法,姨妾才不在多言。

她跟了老爷一辈子,老爷的本事,她还是很佩服的,哪怕前番遭难,却很快脱离苦海,有惊无险。

随着战事的结束,已经各种尾声的处置,来拜访林如海的官员越来越多。

林如海则热情的见了每一个人。

如此姿态,他并不担心引起平辽侯的不满,因为都是关乎金江镇的大事。

甚至冯胜之,顾应时等,都来拜访了林如海,商谈关于金江镇的改制,其中有否疏漏。

秦可卿终于派了人来,接林黛玉回府中居住。

林黛玉恋恋不舍的辞别了父亲,红着脸上了马车,带着雪雁,紫娟,春纤,三名兴奋的丫头。

平辽侯府中,有好多她们熟悉的人,比起在家里,还是要热闹一些的。

只有紫娟,她对小姐的事最关心,拉着林黛玉的手,眼神激动的看向林黛玉。

马车入了平辽侯府。

随着年关将至,各地的官员,也纷纷回到了金州,关于金江镇的变制。

从商议,到诸部细谈,到最后敲定,已经过去了两年,如今终于到了见分晓的时候。

涉及自身的利益,没有人不上心。

海州虽然还在朝廷手中,但是朝廷在海州没有百姓,只有史鼐的上千兵。

原来是留下了五千兵。

随着国内援军先后调离,史鼐手中五千兵,也离开了大部分,对金江镇已经产生不了丝毫的威胁。

这颗钉子,已经发挥不了作用。

海州城给史鼐,但是地方上则落入金江镇之手。

平辽侯府的正厅。

巨大的舆图上,各个城池表示的清楚。

旅顺,金州,新金,复州,盖州,海州,鞍山,辽阳,凤城,岫岩,镇江十一个大城。

北信口,南信口,熊岳驿,榆林铺,寛旬,得利赢城,新金,永宁监城,营口,十井,北井,西洼,东洼,小旬,大旬等等小城。

四百余万的辽民,让金江镇充满了生机。

这都是金江镇多年来的成果,在座的官员,都是参与其中,谁都充满了成就感。

唐清安笑着走了进来,精神饱满,喜悦的神情,传递到了每个人,大厅之中笑声欢悦。

外面守卫的侍卫们,也骄傲的挺起胸膛。

改制的结果,在场的官员,或多或少都已经清楚,现在只等将军颁布结果。

唐清安也没有多言。

以前金江镇管理民生,因为顾忌朝廷,遮遮掩掩的,名不正言不顺,极其的小家子气。

现在他不惧了,大方的昭示出来。

十一城为州府,知府分别为朱文,戴国伟,陈恒,郑国良,王昊,张达基,汪海龙,姚国普,钱英科,张吉甫,郑雒。

十一处府衙,十一名知府,将全面负责各地的民政。

这些官员,基本都是当初治理东岸一带民生的官员,从实践中走出来的。

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治理经验,可能不如内地官员具体事务的经验,但是有林如海详细的传授,或多或少补全了短板。

同时他们有他们的优势,其于微末,都是实打实走出来的人才,能担任事务。

十一名知府,将决定金江镇未来的民生,能否达到平辽侯府的要求和期望。

民政设立了,军备上也不能疏忽。

设立兵备司,主官方士珍,各地设立兵备道,负责百姓中青壮农闲时的训练,成为军队的辅助力量。

其实和国内并没有区别。

但是放在辽东,卫所制管理辽东,从前明到如今,数百年来,第一次迎来的大变动。

兵备司的责任重大,数百万辽民,让其中的青壮,学习军事战术,训练军事组织。

是保证金江军万一出现意外,金江镇仍能自保的最后军事屏障,以及补充金江军的根基。

然后就是巡道司,主官郑永廉,负责督查各地政令。

没有监督就容易流于虚设,这是节度府掌握各地形势,并且及时调整,以及促成各地完成节度府目标的保证。

居中调度的节度府,其中设立吏,户,工,刑四科。各科主官分别为顾道初,陶鏴,蔡文,邓章。

左支使冯胜之,右支使顾应时,判官李成贤,推官林如海。

军司左司马谢友成,右司马王宣,掌书徐辉。

军情司四大机密陈德言,贾鉴,陶杰,柳湘莲。

……

唐清安一一任命,各官员高兴的从将军手中,领取自己的任命书,谁都无法保持镇定。

包括林如海也是如此。

终于获得认可,成为了金江镇的官员,将要开始他新的天地中的奋斗。

他是明眼人,同时极能顺应形势改变自己。

作为一名勋贵,因为家势中落,所以奋发图强读书,从科举的独木桥杀出来,取得极高的名次,成为探花。

可见他的自律性。

然后又能站稳巡盐御史之职位多年,可见他的应变性。

他知道金江镇和国内不同,不允许出现国内的很多弊端。

所以哪怕他家资不菲,家中生活却不奢靡,也不俭朴,顺其自然,更令人心服。

唐清安望着眼前的官员们,金江镇的顶梁柱们,笑着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以新收复的各地的田亩,足以养活金江镇,但是并不能满足军需,辽东之广,辽东之利,还有大量可以开垦的土地。

按照当年之策,明年年初开始分田。

但是并不是完全放手,官府手中,除去分田之后,还需要上百万亩的官田。

这些官田,则需要诸位接下来,继续大力开垦,新修水利,保持刻苦精神,不畏艰辛,发扬光大金江镇的传统本领。

诸位不会不知道金江镇的传统本领吧?”

唐清安看着满堂人才济济,意气风发的说道。

众人都笑了起来。

“咱们的传统本事,那就是屯田!”

有官员抢先答道。

众人兴奋。

金江镇从未立镇开始,就埋头屯田,多次认为到达了极限,都因为将军的鞭策,屡次突破上限。

因为将军的信心,影响了众人。

而唐清安之所以如此有信心,是因为确定辽东,是必定能开垦出足够的田亩的。

生产力甚至不如现在的清末,只辽东就靠着闯关东的百姓的自救,养活了一千多万人口。

还有更加广阔的奴儿干司,虽然不如辽东地平,但是同样养活了千万的人口。

而现在的辽东,有统一的调度,集中的力量,各地兴建水利,更应该达到这个水平。

唯一的限制,就是人心固有的印象。

打破了这个枷锁,就能人定胜天。

这个天。

就是这个时代,人心固有的印象。

“金江军是否能尽快获得继续,明年全复辽东,就靠各位接下来的成果了。”

唐清安语重心长的说道。

众官员虽然感到压力大,但是习惯了屯田上的难度,众人都没有觉得完不成任务。

金江军的改制,虽然学习了内地,但是仍然较偏重军事方面。

因为金江镇还在扩张的道路上。

军人的牺牲要更大,因为他们付出的性命。

所以金江镇更多的利益,要放在军士的身上,又不能影响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