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于师的话让管家一下呆住了,随后问道:“老爷,那你呢?”
封于师冷哼一声:“快去啊,至于我,将死之人,在乎这些干什么?”
管家立即往外跑。
他刚刚转了一个弯,就被人踹了回来。
随后一名士兵按住了管家。
封于师一把抽出挂在墙上的长刀,冷眼看着进来的人。
陈竹看着封于师,感觉和自己想象的吴三飞一模一样。
身材高大,强壮有力,目光毒辣,眼中满是杀戮,毫无人性。
更重要的是年龄完全吻合。
“我该叫你吴三飞呢,还是封于师呢?”
封于师嗤笑一声:“你喜欢怎么叫就怎么叫吧,我无所谓。”
陈竹点点头:“很好,封于师,你认罪吗?”
封于师冷冷地看着陈竹,随后问道:“我如果认罪,那是不是可以放过我儿子。”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封于师也是如此,他已经不行了,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子。
陈竹冷冷一笑:“你做了那么多坏事,杀了那么多人,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人也是人家的儿子他们也有家庭。
更不要说你儿子就是帮凶,接受律法的审判,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封于师撇撇嘴:“律法,你是说李唐的律法吗?我闯荡江湖的时候,李世民还没有出生呢?
就凭他们坐在长安,就能决定我的行为了?凭什么?”
陈竹看着封于师,他这才发现封于师不服大唐,不服这个世界。
难怪他行事如此疯狂,别人一般抢劫也是抢普通商户的钱,而封于师直接抢朝廷的税银,原来他根本就不服长安的那个朝廷。
这样的情况,陈竹还能怎么说呢?
他也懒得多说什么,挥手打算让士兵们冲杀过去。
封于师却说道:“陈竹,我可以死,不过放我儿一条生路,我可以告诉你我这么多年盗窃的财宝藏在哪里。”
陈竹笑笑:“你想过没有,我如果答应你,是不是以后所有人都可以学你,做了坏事,然后用钱买命。”
封于师扬起大刀,看了眼反光的刀面:“陈竹,不要太过分了,大唐成立后,我仅仅抢劫过几次而已,你又何必小题大做?”
“现在是法治社会,无规矩不成方圆,你在前隋犯事,我当然管不着但你前不该万不该这个时候犯事。”
封于师紧紧地握住长刀:“难道几百万钱还买不了我儿子一条命吗?”
“你应该有孙子吧,我可以保你孙子孙女的性命,但你儿子帮助你下药,必须交由律法处理。”
封于师摇摇头,随后低着头不说话。
“陈竹,我问你最后一个问题。”
“问吧。”
“你是怎么找到我的,税银一案,难道我有漏洞?”
陈竹笑了,随后说道:“你非常聪明,税银盗窃一案,没有任何漏洞。”
“那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陈竹看了眼封于师后边的一副画,画里有一群男子站在一起,似乎正在共谋大事。
“你的组织被乔立帆大败之后,只有你一个人逃了出来,后来你又成立了一个盗窃团伙,这群人弱的多。
你把这些人解散了,不过因为义气,你没有杀他们,他们中有的人现在还活着。”
封于师闻言苦笑:“原来是这样,难怪你这个时候还能找到我,好,陈竹,我佩服你。”
他树真的佩服陈竹。
做了一件完美无缺的案子,但陈竹却能从十年前的案子找到他。
一般人还真不一定能想到这一环。
“陈竹,我听过你的戏曲,他们都说你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人,我能信你吗?”
“当然,我说不杀你孙子孙女,你儿媳你妻子,我都不会杀。”
陈竹明白封于师要说什么,他也懒得多费口舌,也不想为了寻找封于师的财宝在襄阳继续呆下去。
所以有机会他就让封于师自己说出来。
这样他也能早点结案,早点回长安,然后跟李丽质团聚。
封于师叹了一口气,随后对着旁边的虚空喊道:“阿虎,保护好我的孙子孙女。”
阿虎便是封于师的贴身护卫,也就是之前站在竹林里的人。
话落,封于师对陈竹说道:“我的卧室下方有一个密室,非常深,没有地道通入。
需要深挖两丈,这才能找到密室。”
陈竹点点头,拱手道:“明白。”
封于师叹了一口气,随后挥刀一抹。
一道鲜红的鲜血飞溅而起,一代大盗这样死去了。
陈竹立即让人包围封府,所有丫鬟仆从不得离开,也不能抢夺府内的东西。
他随后还让不良人保护好封于师的家人,然后便安排人挖掘封于师的卧室。
真的挖了两丈深,足足有五大卡车的泥土,这才挖到了封于师藏起来的财宝。
“国公,一共三十个大箱子。”
陈竹大喜,他知道李世民爱钱,听到这个消息一定很高兴。
“好,告诉兄弟们,全部拉上来,回到长安,我相向陛下给你们请功。”
“好!”
不久后,薛器回来了,带回来一个消息,封国梁自尽了。
封于师父子这一点还是比较类似的,他们都是有才华的人,心气高,不愿意被俘虏。
所以封于师自尽了,封国梁也自尽了。
陈竹立即安排薛器去检查封国梁的书房,看看封国梁有没有干其他坏事。
封国梁在襄阳就是类似掮客的角色,陈竹并不是要挖贪官,也不是要找奸商。
他完全就是例行公事,不管封国梁是什么身份,他都会安排人检查。
薛器随后便去了封国梁的书房,不久后果然找到了一个账本,里边记载了经过封国梁的手,来往于知府和民间的交易。
大概两年多的时间,竟然有五十万钱。
薛器立即将账本送给陈竹,陈竹眯起眼睛,低声说道:“先不要声张,回到长安了,交给陛下处理。”
薛器微微一愣:“大人为什么不现在处理?”
陈竹笑道:“襄阳市大城,襄阳知府必然投靠了朝中某个大人物,我倒不是怕得罪人,主要是避免误了陛下的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