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我不想上梁山 > 第154章 相中了一块好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坐在马车上,王伦还在回想昨晚的饭局。

有道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尽管花太监此后并未对王伦的话给予正面回应,那种不悦却是明显的,以至于再饮得三两杯,他便告辞离席了。

他走了好,至少王伦觉得轻快多了。有他在,喝酒都不痛快。有美女作陪,不需要一个太监在旁边的。

不过花太监走了,李瓶儿的热情便也似耗尽了,这让王伦很恼火。敢情,这个饭局并不是她真心实意,是因为她老板的要求?抑或是她的诉求没得到满足,因而给自己脸色看?

这个女人太势利了!一刹时王伦的心里便很不爽。

所以,他便也结束了饮酒----孤淡无味,不如归去。尽管香榭楼里饭后的甜点也很出名,上来的一些食材如酥蜜食、枣糕、澄沙团子、香糖果子、蜜煎雕花之类的做工巧妙也很诱人。

但都不如他和宋万兄弟今天的早餐让人食欲大开。所以说,吃饭能不能吃得尽兴,和在哪吃、吃什么关系真不是太大,关键是跟谁吃。

宋万的性格很大方,和杜迁一样是个实在人。昨晚王伦回来说今天早晨要去城外看地方,他便连夜租好了一辆马车,准备好了路上所需物品。然后,不忘晚上还出了一锅肥皂。

这是为杜迁今天去卖做准备。

“兄弟,沿汴河边走一遭看看,将来还有别的生意,把厂子建在附近,将来靠河道走船运输货物方便些。”王伦对驾车的宋万道。

“是!”宋万是个好车把式,这样就省了再雇佣一个人。还有一宗好处,便是兄弟两人可以交换些意见。当然,对王伦的想法,宋万都是赞同的。

一路上王伦说些胸中抱负,欣赏沿途的美景,宋万久在汴河边,又是此间人,因此对城郊很熟悉,得空便给他细细地解说。

汴河边确实繁华,河内河岸边都是南来北往的船只,岸边无数人流在往岸上船上来回搬运货物,路上马车不停,煞是热闹。

但是这并不是王伦想要的。人多嘴杂,并不只是一个成语。这地方交通发达是好,但是安全系数并不高。肥皂这个东西并不重,便多运个里许也没什么大碍。

于是沿河走,直到人烟越来越稀。距城约莫十里,笔直的汴河在这里弯了一个小弧,然后冲出一块好大土地,约莫百十亩,三面环水,呈半岛状。水边周遭是一片大柳树护坡,隐约有房子在其间,四下里都是田地。

黄河两岸为维护堤岸,一直有种柳传统,谓之护堤柳。农家亦喜栽之,既蔽荫,树干还能作农具和家具,柳芽晒干可以泡茶喝,柳絮晒干做枕芯,柳条可以编箩筐…

这是个好地方,正合王伦心意。只消用墙在陆地相连的一侧那么一隔,自己的秘密就与世隔绝了。

问了村人,原来这里叫做安仁村,归开封府下辖的祥符县治下。却是一个大村,方圆有数千亩田地,中间上百处房屋沿路一字摆开。家家门前都开着一陇菜畦,一幅农家景象。马车过处,惊起了无数狗吠声,便有许多小孩子张望着看热闹。

王伦一下子便喜欢上这里。无它,这个场景像极了曾经自己的老家。

路上已经和宋万聊过,既然大宋地价并不贵,便是把这百亩都盘下来也不是多大的难事。当然,王伦骨子里也是良善的人,对于拆迁这事,还是愿意和对方好好商量的,总不想让对方吃亏----他又不是地主恶霸。

先去看中的那块地上转了一下。这块半岛最窄处约有百十米宽,位置十分之好。在这百十亩的土地上,孤零零地立着一处房子。走近时,意外地发现那处房子大门上贴着官府的封条。看房子还挺新,宋万看房型知道是两进院子,房间也挺多,显然曾经是个大户人家。

四下时的庄稼地都荒着,可惜了靠近汴河边的上好良田。

这房子的主人是犯了什么事被抄家么?王伦反而满心欢喜。因为若如此,买房就会简单多了。

在宋朝买房,就跟后来元、明、清三朝一样,都是先立契,再输钱,最后印契。“立契”就是签合同,“输钱”就是缴契税,“印契”就是请有关部门在合同上盖章。

流程很清晰,但要是这么做了,保证没这么简单。

事实上,在买卖双方签合同之前,还有一道手续,叫做“遍问亲邻”。

因为宋朝是个宗法社会,在宗法社会里,个人的财产总有一部分属于家庭,家庭的财产总有一部分属于宗族,直截了当地说,任谁的房子总有一部分属于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堂哥堂弟堂兄堂妹,如果他们不同意把房子卖掉,那就不能。所以,卖方在卖房之前,必须得到家人和族人的首肯,这个环节就叫“遍问亲”。

还有邻。

宋朝法律有规定:“凡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买,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 卖方在卖房之前,不仅要得到家人和族人的首肯,还要得到邻居的首肯。因为在买房这件事上,邻居有优先权。

有必要说明的是,这种首肯不能只是口头允许,正规的做法是“以帐取问”。也就是拿一小本子,把亲戚邻居的名字都列在上面,然后从族长老太爷到隔壁王大妈,让他们挨个签字。倘若其中一个拒签,这房就别打算卖了。

当然,拒签也得说出理由,譬如说您败家啦,说您卖房子有违祖训啦,说您损害了他的优先购买权啦,等等。

否则,如果打官司的话,这些理由一般都能得到官府的支持。可以想象得到,一个宋朝人不管平时有多神气,到了卖房的时候对族人和邻居都是点头哈腰的,以便得到他们的签字。

“亲邻”都问过之后,买卖这件事才能正式走到官方层面来。

但如果因为家里犯事而被官府变卖,那就简单得多了。这有点像后世的法拍房,一应手续都是全的,可以当场签字。而且现成的房子,可以拎包入住,流水线都是马上能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