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问鼎十国 > 第二十三章 小事引起的巨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十三章 小事引起的巨浪

开封义塾学堂。

窦禹钧站在教堂之上,看着面前五十多名学子,脸上透着为人师表的喜悦。

如果让罗幼度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选择一个道德楷模出来。

窦禹钧绝对是唯一的答案。

在这个吃人的乱世,窦禹钧可以说是做了一辈子的好事。

什么亲友中有丧事无钱买棺者,他出钱买棺葬殓;有家贫子女无法婚嫁者,他出资助其婚嫁;仆人偷了他的钱,写了一张债券,系在自己小女的臂上,表示“永卖此女,偿所负钱。”

窦禹钧将纸条烧了,将此女当作女儿来养,最后还替她备了嫁妆,将她风风光光的嫁出去。

当然这些都是小善。

他最大的善举就是从事教育三十年,建立书院四十间,聚书万卷。请名儒学者教远近学生,四方孤寒之士,贫士不能入学者,听其自由出入,并提供衣食。

在这动乱的世道,在这武夫盛行的时代,不计任何回报的教书育人。

这份德行情操,在这乱世尤为可贵。

或许就是因为他的大善,老天爷对他也是不薄。

五个儿子皆是人中龙凤,人人高中进士。教育事业也随着时代的改变,有了明显的改善。

尤其是近几年,他的义塾连续收了好几个好苗子。

让这位一辈子都想着教育育人的老人家,在人生晚年的时候,收获了一定的劳动成果。

“诸位学子,今日得毕士安一文,感同身受。仁臾吾之学生,但读此文,却有惺惺相惜之念。”

窦禹钧教学非常开明,经常鼓励学子亲自动笔写文作诗,不要一味地钻研古书,要懂得创作领会。

学生写得好,他会予以奖励;写的出色,他会在学堂上拿出来讨论;若是一篇令人赞叹的佳作,他会宣扬出去,还会将之收入自己的藏书之中。

在这种开明的教学之下,义塾中诞生了很多优秀的文章诗作。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张齐贤,这家伙擅于写小说散文,写了好几篇出彩的文章。

毕士安则擅于做学问,写的都是导人向上之文。

之前他就因读韩愈的《师说》一文,大受感慨,写了一篇感言,给窦禹钧奉为佳作,在开封广为流传。

今日又写了一篇《藏书》,文中将自己爱书喜书的情感,及藏书的好处逐一写下,让窦禹钧这个时代的藏书家,大有知己之感。

正午时分,窦禹钧意犹未尽地结束了今天的课程。

窦禹钧这一离去。

学堂里顿时热闹了起来。

一个个擦拳磨掌,都在讨论着一件事,春亭雅会。

所谓的雅会,事情其实一点都不风雅。

是两拨人的约战,不过因为是文人间的文斗,两拨人给自己脸上贴金,就冠上了雅会之名。

张齐贤首先起身向屋外走去。

立刻有人叫道:“师亮,事关我义塾之荣辱,你不去吗?”

张齐贤顿住了脚步,觉得此事不去不好,说道:“诸位先行,在下饥饿难耐,待我吃了便去。”

关于这个雅会,张齐贤自是听说过的。

事情源于今年三月三上巳节。

这春暖花开之际,年轻男女外出踏青,曲水流觞,不是情人节却有情人节的意味。

他们义塾的学生与城北青竹书院的学生在蔡河边撞上了,还遇到了开封第二才女冯雁玲。

冯雁玲是长乐老冯道的孙女,父亲是职方员外郎冯吉。

谷谱

这冯雁玲原本是公认的开封第一才女,但是随着周娥皇的入京,冯雁玲自然担不起这个第一之名,只能退居第二了。

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第一的周娥皇已经名花有主,还是惹不起的人物,这个第二自然最为抢手。

两拨人围着冯雁玲便比试起了文采。

当时义塾这边有毕士安在,自然稳胜了青竹书院一筹。

青竹书院自然不服气,因为他们学院里的才子回乡探亲,不在此间。

两拨人约好择日再战。

这才有了今日的春亭雅会。

不过张齐贤心底清楚,表面上是为了学院荣光,十有八九是冲着冯雁玲去的。

真正较真的唯有毕士安一人。

他深受窦禹钧大恩,自然想要维护义塾的名誉。

走出了学堂,张齐贤摇了摇头,来到了义塾食堂。

见到张齐贤,食堂的伙计笑道:“老规矩?”

张齐贤咧嘴笑道:“老规矩!”

伙计直接将一蒸笼的粟米饭摆在了他面前,然后送上了一些精致的小菜。

张齐贤一边看书,一边吃饭,足足吃了一个时辰。

吃饱喝足,张齐贤本想回房间继续读书,但念及春亭雅会,还是决定前去看看。

沿着蔡河往西走,即将行至春水亭,张齐贤便听亭内两人互骂。

原本文斗的两拨人,却在一旁瑟瑟发抖,不知如何是好。

张齐贤凑上前去,拉了拉毕士安的衣袖问道,“什么情况?”

毕士安一脸无辜地将情况细说。

原来青竹书院说的才子是王朴的儿子王侁。

王朴虽位高权重,但是他为人固执,不但不许几个儿子以他名望欺人,还将他们安排进青竹书院读书。

王侁为人刚愎自用,见父亲不给自己安排路子就想着自己闯出名望,让王朴另眼相看。

此番比试,王侁特地做了宣传,欲踩毕士安扬名。

毕士安因王彦升一事,本就人尽皆知,加上写了几篇好的文章,在开封年轻一辈中处于翘楚之列。

两拨人围绕君子六艺以及琴棋书画作为比试的方向。

毕士安各方各面都力压了王侁一筹。

王侁连输几场,大感颜面无存,暗中威胁了裁判,在琴书画这类胜负难决的项目偏袒自己。

此举却让大内都部署张美的儿子张守瑛逮住,直接嘲讽王侁“仗父而胜”。

两人便吵了起来。

都是汴京开封跺一跺脚抖三抖的人物,谁都不敢上去劝说,只能在一旁瑟瑟发抖。

张齐贤也是一个头两个大。

这时他听到有人说道:“王朴前日怒斥了张美,张守瑛就是冲着王侁来的。”

很多时候,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细小的变化,却能引发滔天巨浪。

颜面无存的王侁畏畏缩缩的不敢回家,躲在青竹书院里。

直到得到他父亲王朴去世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