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崛起,从1900开始 > 第149章 合作模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我出十八万现大洋,占股60%,其余九万现大洋,由我的三位合作老伙伴,每人出资三万,合计占股30%。”

陈宗玉话峰一转沉声道:

“华之贤侄,如果你能搞定你岳丈,让他们把每年数百万军费与军饷,都放到丰众银行来,则借给你的一万元股份,就有我和其他三位合伙人来私人分摊,完全归于你的投资款。”

在商言商,亲兄弟明算账,陈宗玉这个奖励方案也算公道,现实。

陈天华能说服其老丈人的军务司在丰众开户,并存入军费与军饷,这个影响面极大。

就这功劳,董事会奖励他一万现大洋,这份量让陈天华也无话可说。

“这个…我来努力,尽量去达成。”陈天华回应道。

他确定没有绝对把握,毕竟丰众属于刚成立不久的小银行,股本金才区区几十万,让数百万的军费军饷都放进来,万一出个三长两短的事,尤其是一旦金库被盗,这丰众可赔不起呀。

这明显有点蛇吞象的设想。

“好,总股本金和股份分配的事暂时说到这里,等到你岳父大人那里回复来了,到时咱们在杭州召开一个投资人股东会,我提议由你来当总经理。”陈宗玉进一步解说道。

陈天华听得真切,董事长当然是陈宗玉,而总经理是他,这种架构搭配当然最好。

可关键是其他三位有否意见?

“可是世叔,晚辈才出道不久,资历浅,又没有银行经历,不知能否胜任,其他三家会不会有想法?”

“想法?”

陈宗玉喝了口茶,咧嘴笑了,“要说搞过银行的经历,我们五家就连钱庄都没有搞过,更别说银行了,而你刚才还能提出以储蓄为特色的设想,说明在你心里的银行谱,比他们几个还有数。”

“而他们三家都知道,你有省按擦使岳丈的背景,不光能拉来巨额存款,将来还能为丰众撑腰,保驾护航,让他们安心的投资赚钱,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况且,从企业经营投资地位而言,你跟他们一样,都是10%股份,并列成公司第二大股东,你出任总经理也是顺利成章的事,没有违背企业法则。”

看来,陈宗玉的股份方案设计,还是颇下了一番苦心的。

“多谢世叔信任,晚辈愿意一试。”陈天华实际已然表态,接受这样的职位安排。

“好,如果你都同意了,具体银行筹建,申报等一系列事宜,我会就安排文书去做了。”陈宗玉说道。

“好的,晚辈谨遵世叔之意,没有其它意见。”

陈天华很清楚,目前大清朝没有对国家经济有什么明确的规定,从金融,工业制造业,商业,进出口贸易,除了关税那一点点可怜的遮羞布,完全都变成了自由经济。

让外国列强们来瓜分华夏的矿产资源和市场。

陈宗玉顶着浙江外商商会副会长头衔,估计另外三个合伙人,他们都有涉外商埠背景。

这样一来,丰众银行在政府衙门那里,这也是算有外商背景的企业了。

有所谓的外商背景,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外资投入,这种掩人耳目的戏码,估计在清末时期才能出现。

这样,对他们去办理丰众银行这个特别的营业执照,那是大有好处的。

如果股东没有外商背景,政府衙门只能批成钱庄,不太会给你银行名头和营业执照。

总而言之,到目前为止,大清国竟然没有一部正式的公司法规出台,就更谈不上有外商投资法规。

他们批准办理什么,完全是对人不对事,有洋人参与的,就大开绿灯。

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清末民营企业的发展。

而真正大清第一部《公司律》诞生,则是一年之后,也就是光绪二十九年才推出,居然是由刑部颁布。

在清末,大清律法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有民法和刑法之分,统一归入刑法之中。

大清朝从十九世纪末之后,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开了。

随着西方诸国的进入,大清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经济模式在潜移默化。

由于华夏自古以来就是小农经济,以及历朝历代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始终未能产生私营的大工业,规模化的手工业,何谈西方式的公司模式?只有作坊,窑场概念。

但是,清末由于西方列强的武力威逼下,被迫出卖国家主权,国内有志之士除了以夷制夷的思想外,还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之风,因而产生了大量的民族企业。

民族企业兴起是件好事,但在经营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同时期又是大量外资投入在华企业涌现,独资或合资并列,五花八门。

在这种情况下,迫使清政府最早的公司法诞生,显示一点点国家主权,保护一下挺可怜的民族企业。

对于这段历史,陈天华略知一二,自然就明白,在当下发展民族经济十分不易,要充分运用策略与计谋。

例如以夷制夷之策,西方列强都想瓜分大清,各国之间免不了争权夺利,这是可以充分利用的目标之一。

而大清国内,各派系之间,洋务派与保守派,北洋新军与南洋新军之间,新军与旧军之间等等,也都是可以利用的关系。

这些矛盾和关系利用的好,就能在夹缝中生存,最终能脱颖而出,崛起于东方。

陈天华与陈宗玉俩人在小客厅里谈得十分投机,不时传出愉悦的笑声。

正讲得酣畅中,“咚咚咚…”响起了敲门声。

“进来…”

推门而入的是二位女子,是陈宗玉在绍兴的三姨太姚氏,和他们的女儿陈玉梅。

她们含笑怯怯地走了进来。

“爹!”

“老爷,你们谈了几个小时了,不嫌累吗?歇会。”

“你们不是在那跟琪业他们打牌吗?”陈宗玉奇怪道。

“我们打累了想出来透口气,结果外面大厅一个人影都没有,听到这里面笑得正酣,我们就进来凑个热闹,没打扰你们吧。”

“没有,三太太,我们都已经谈完了,现在是闲聊。”

陈天华连忙起身解释,眼神不经打量起姚氏母女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