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后来,欧洲人又研制出了击发枪、后装枪、自动枪……
现在,李元景还没有能力和条件制作燧发枪,以及更先进的击发枪、后装枪、自动枪,他只能制作火绳枪。
火绳枪比火铣更先进了一步,它首次应用机械原理设计了专门的枪机,全枪由枪管、枪托和火绳枪机组成。
李元景之所以暂时制作不出来燧发枪、击发枪,其中最重要的的一个原因是,他现在制作不出来冷锻枪管、自然也不能在枪管内部刻出膛线,也制作不出来长圆形弹丸,所以不能制作燧发枪、击发枪。
即使制作出来了燧发枪、击发枪,枪管也承受不住发射子弹时巨大的压力,所以很容易发生炸膛,伤到射击的士兵。
所谓冷锻,就是用钻头钻出枪管,而不是浇铸模具,在流水线上生产。
浇铸模具方法制作出来的枪管,精准度和韧性都达不到要求,很容易发生炸膛。
而现在,李元景根本没有电力、机器冷锻,用钻头钻出枪管,现在他连炼铁炉子还没有建起来,连浇铸的枪管也浇铸不出来,现在他只能让赵大富等铁匠们用最原始的方法,打造枪管。
所以,现在他只能制作火绳枪。
毕竟火绳枪火药的冲击力小,只要打造的枪管够厚、坚硬,轻易就炸不了膛。
李元景画出的是十五世纪,欧洲人发明的用火绳枪机点火发射的前装枪图纸,这种枪比火铣先进许多,在现有的条件下,李元景只能制作出来这种火枪。
画出了图纸,已经很晚了,李元景准备第二天再拿给赵大富众人看,给他们讲解,让他们制作。
第二天一大早,李元景就起来,他先把莫文信、李元安、赵大富、屈方义众人召集过来,把所要制作的这火绳枪的制作方法、功用、威力等向众人讲述了一遍。
众人听了之后,全都无比震惊:
如果这火绳枪,真的有李元景说的那样强大、了不起的威力,那就真的太了不起了!
现在,众人对李元景全都无比崇拜、敬佩,虽然众人无法想象李元景所说的火绳枪有这么大的威力,但既然李元景这样说了,众人也全都相信。
李元景一番指导之后,交代莫文信、李元安要抓紧制作火药,和这火绳枪,然后他让人通知裴寂、以及李承乾、李丽质等皇子皇女,以及程处嗣、杜荷等大臣子女,前来赵王府,他将带众人前往新丰县、蓝田县观看玻璃厂、炼铁厂建厂的情况。
众人很快就全都到来了,李元景命人带了一些火药、炸药包,然后他带着裴寂、裴淑贞、孙思邈、马周、薛仁贵十二人,莫文信、以及李承乾、李丽质众人,前往新丰县、蓝田县。
原本玻璃厂和炼铁厂两个厂是由蜀王李恪、楚王李佑负责的,李元景去观看,没有必要把他生意的所有厂长、经理,以及马周、孙思邈、薛仁贵众人全都带去,但李元景带着这些人有他的小心思和目的:
马周、孙思邈、薛仁贵都是大唐最了不起的人才,虽然现在,他收马周做了赵王府的门客,孙思邈自认是他的徒弟、薛仁贵十二人成了他的结拜兄弟,但李元景知道这些人全都如此了不起,他们之所以心甘情愿呆在赵王府,做他的小弟,是因为他们非常崇拜自己,认为自己非常有能力、非常了不起。
而如果他们哪一天发现自己其实非常平庸、并没有什么能力,那他们很可能不但不再崇拜自己、愿意追随自己,甚至还会看不起自己。
所以李元景要在最能展示自己才能的这些地方,让他们看看,让他们崇拜自己、佩服自己,那样他们就能心甘情愿地追随自己。
有大唐最了不起的宰相、医生、大将军追随自己,那自己在大唐就能活得很安稳。
而自己带着李承乾、李丽质等所有的厂长、经理,则是为了让他们见识科学技术的强大威力,培养他们科学的理念、思想,从而相信科学、用科学的知识、方法统治、管理大唐,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使大唐迅速变得强大、富裕,人民能过上幸福、安定、富足的生活。
要知道未来的大唐,可是要由李承乾、李丽质等皇子、皇女,以及程处嗣等大臣子女们统治、管理的,把他们培养出来了,那就相当于为大唐培养出了一代杰出的接班人。
现在已经是八月初了,但因为是大旱天,所以天依然很热。
走在路上,李元景看到路两边的庄稼大多都旱死了,即使没有旱死的,也没有结出多少粮食。
李元景心中很是忧虑。
而更令李元景忧虑的是,京城外边,到处都是蝗虫,一场蝗灾在所难免。
而令李元景稍稍感到欣慰的是,道路两边的田野里,有无数的百姓——老人、孩子都在捉蝗虫,空气中飘荡着炸蝗虫的香味,而许多的鸡鸭也在野地里捕捉蝗虫。
马周告诉李元景,因为李元景教会人们炸蝗虫吃,所以,整个大唐,每天都有无数的百姓,捉无数的蝗虫炸着吃。
再加上李元景鼓励人们喂养鸡鸭,朝廷禁止人们在蝗灾消失之前宰杀鸡鸭吃,鸡鸭也吃了无数蝗虫,所以蝗灾被人们消除了十之七八。
如果不是李元景教人们吃蝗虫、鼓励人们喂养鸡鸭吃蝗虫,那也许蝗虫早就泛滥成灾,把庄稼都吃光了。
百姓炸蝗虫吃,不但节省了粮食,蝗虫还非常美味,有营养,吃了令百姓的身体非常强壮。
而鸡鸭吃蝗虫,节省了喂养鸡鸭的粮食,等鸡鸭长大了可以下蛋,鸡鸭本身又是很好的肉食,一举多得。
马周还告诉李元景,捉蝗虫的之所以大多都是老人、孩子,就是因为年轻力壮人都去李元景的工厂干活,挣钱去了,所以很少有年轻力壮之人出来捉蝗虫。
不过现在蝗虫很多,一家根本不需要很很多人出来捉蝗虫,只要几个老人、孩子捉一会儿,就够一家人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