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说:
“就以观音婢所言,至于冲儿,就由药师、克明、玄乔、玄成等人在一块商量之后,再决定吧。
还有,你去赵王府一趟,见见六弟,不要让他心中有什么芥蒂。”
李靖字药师,杜如晦字克明,房玄龄自玄乔,魏征字玄成,李世民同意关于怎样处理长孙冲,让李靖、杜如晦几人商量,那就意味着饶了长孙冲
毕竟长孙无忌和李靖、杜如晦、房玄龄关系特别好,如果让他们几人商量,几人不看僧面看佛面,十之八九会饶了长孙冲。
长孙皇后劝说李世民饶了长孙冲之后,就直接去见李元景。
她来到赵王府,一番通禀,李元景带领孙思邈、薛仁贵等人慌忙出来迎接。
自从李元景出来开府之后,长孙皇后也从来没有来过赵王府,以前六皇子李元景纨绔放荡、不成器,虽然长孙皇后很关心、照顾他,但终是没有怎样重视他,现在她来到赵王府,看到赵王府简陋的情形,长孙皇后心中有些愧疚,她对李元景的照顾还是不够好。
因为长孙皇后其实是来求李元景放过长孙冲的,并且看到赵王府的情形之后,她心中愧疚,所以长孙皇后对赵王府所有的人全都非常亲切,他亲切地和孙思邈交谈,竭力表达对孙思邈的敬仰之情,这令孙思邈很是感激。
长孙皇后也对薛仁贵十三人礼敬有加,不但承认他们是李元景的结拜兄弟,也让十三人跟着李元景在私下里喊她皇嫂。
众人看长孙皇后如此放低身段,和他们交谈,他们也都明白,这是长孙皇后过来,请求李元景饶过长孙冲的。
李元景对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关系了解得非常清楚,他知道只要有长孙皇后在,想扳倒长孙无忌是不可能的,那就只能慢慢寻找机会,并且李元景也想通了一件事情,就是只要他自己变得无比强大,那以后长孙无忌就不可能随随便便给他扣一顶谋反的帽子,把他处死:
六皇子李元景已经死了,他穿越到了六皇子身上,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大唐历史轨迹已经发生了改变,以后他只要抱紧李世民以及下一任皇帝的大腿,把房遗爱、李元昌、李承乾、李佑等人看紧,不让他们生出谋反的念头,那长孙无忌就没有借口把他们清除掉,由他独揽朝政。
想通了一切事情,李元景就不再对李世民饶恕长孙冲有什么不如意的了:
现在自己能力不足,那就只能认清现实,慢慢来。
且说李世民正在甘露殿中独坐,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等人,却不过长孙无忌的面子,只好来甘露殿,代他向李世民求情。
当年,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早年为国捐躯,留下了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兄妹二人孤苦伶仃,无所依托,其舅舅高士廉不忍心看着妹妹一家吃苦,于是将妹妹和两个孩子接到了家中照顾,所以高士廉更像长孙无忌、长孙皇后二人的父亲,听说长孙冲犯了事,高士廉也急忙来到甘露殿。
因为在这之前长孙皇后已经和李世民谈好了,所以,几人一求情,李世民便同意免除长孙冲的死罪。
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饶,李世民命令把长孙冲流放到潮州,此生不得返回京城,也不得继承长孙府和长孙无忌赵国公爵位。
原本房玄龄、杜如晦、李靖也只是答应长孙无忌,向李世民求情,不要处死长孙冲,至于救活长孙冲之后,李世民怎样处置他,就不关他们的事了。
并且他们也觉得,像长孙冲这样阴险歹毒、残酷无情之人,活该受到惩罚,现在李元景特别尊重他们,把他们拉进生意中,截止到现在他们还没有出一点钱,但他们却分了许多白酒、香水、花露水、茶叶,蚊香、雪糕随便用、随便吃,在生意的账上,还有他们分的盈利。
而李世民从雪糕、蚊香厂拿走四千贯钱、李元景把裴寂生产出来的白酒、香水、花露水、茶叶卖给五姓七望七成,换的粮食交给了李世民,但这七成中有两成还是属于他们的。
虽然李世民让户部给打欠条,他们坚决不让打,非常大方地同意把那些粮食和雪糕、蚊香厂的四千贯钱送给了李世民,但他们收获的李世民的感激也是实实在在的。
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李元景带给他们的,现在长孙冲刺杀李元景,虽然没有刺杀成功,但凭李元景如此看得起他们,他们原本不能替长孙冲向李世民求情,而他们却不过长孙无忌的面子,来求情了,就已经很对不起李元景了,所以李世民说把长孙冲流放到潮州,此生不得返回京城,也不得继承长孙府和长孙无忌赵国公爵位,他们就不再继续替长孙冲求情了。
这次李元景遇刺,也让李世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李元景的护卫人员太少了!
李元景今年春天才刚刚开府,该给他的皇庄、赏赐给他的田地还都没有给他,他除了内帑每月供应的四十贯钱,别的什么收入也没有,他到现在还只有二十个侍卫,连侍女和下人一共也只有二十个,以前李元景只是一个别人不拿正眼看的纨绔小王爷,没有能力,阻碍不了谁的事务、前程,因此也没有谁会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去刺杀他。
但现在,他变得有能力了,那他就有可能因为阻碍了谁的什么事情,而导致别人必欲除之而后快。
就像这次,李世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长孙冲会去刺杀他,甚至李世民都想不出来长孙冲刺杀李元景的理由。
如果说是五姓七望的人刺杀李元景还有可能,因为五姓七望一直垄断着大唐的大部分生意,而李元景做生意,早晚会成为五姓七望的对头、眼中钉、肉中刺,招致五姓七望对他痛下杀手。
而这次长孙冲刺杀李元景,如果是别人,他会把那人满门抄斩,以警告世人,不得动李元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