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见司马懿没有出言反对,也觉得机会难得,便让张合、高览率军追击诸葛亮。
司马懿急忙道:“且慢。”
高览有些急躁了,道:“我敬爱的主薄大人,战机稍纵即逝,你能不能抓紧一点。”
司马懿道:“就算诸葛亮撤兵,也会在沿途布下伏兵。若张、高两位将军执意要追,可一前一后,相互接应。”
高览道:“凉州大乱,诸葛亮急于回师平叛,还有雅丹率领的四五万羌骑为患,诸葛亮他是神仙啊还有余力针对我们布置防务?”
司马懿道:“万一凉州叛乱是假的呢?”
一直没有说话的张合也有些忍不住了,道:“主薄太过于疑神疑鬼的了吧?这么大的乱子,我们在凉州的斥侯莫非傻到分不出真假?就算一个分不出来,那两个三个……所有的斥侯都分辨不出来吗?”
曹丕道:“当年李奇平定益州,诸葛亮出力不少。益州平定之后,才相继由法正、庞统充当李奇的随军参谋,诸葛亮则转为内政。从他在陈仓要塞与我们相持数月的情形来看,此人在军事和政治方面都有杰出的才能,着实不可小觑。张合!”
张合拱手道:“末将在!”
曹丕道:“令汝率军一万先行,沿途务必小心。高览!”
高览出列道:“末将在!”
曹丕道:“令汝率军一万,与张合将军相距三四里尾随而行。两军之间务必保持消息畅通,最远只能追到吴岳山,不可再向前一步。”
张合、高览二将领了令牌,各自出营去了。
曹丕唤司马懿道:“仲达可与我前往陈仓要塞,看看城中的布置。一来了解诸葛亮的军事布防能力,供我们取长补短;二来从中查验线索,如果四五万羌骑在陈仓要塞发动过暴动,不可能一点痕迹都没不留下。”
司马懿急忙劝道:“此行过于危险,大公子应以国事为重,不可以身犯险。”
曹丕道:“现在诸葛亮把他守了这么久的陈仓要塞都抛给我们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接过手来?如果凉州叛乱属实,这可是我们收复凉州,甚至进军益州的大好时机,焉能就此错过?”
司马懿道:“若大公子执意要去,可先派一将初步勘察之后方可亲往。”
曹丕叹了口气,道:“抓紧去办。”
司马懿令孙礼率一队人马,直接进入了已经没有人防御的陈仓要塞。
只见昔日固若金汤的陈仓要塞已是残垣断壁,血迹斑驳,四处散乱着废弃的军械。
不过有一个疑点引起了孙礼的注意:从表面现象来看,陈仓要塞因为羌骑的叛乱曾经发生过一场或者数场惨烈的战斗,以至于城防受损,血流成河。可是,孙礼并没有发现任何一具尸体。
孙礼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尸体都被处理掉了,不过事态紧急,诸葛亮哪来的闲心处理这些尸体呢?二是残垣断壁和血迹都是伪造的,血迹什么的很简单,用猪血代替也行。这个年代又没有DNA验血技术。
不过这两种可能性,孙礼并不敢轻易的偏袒任何一种。毕竟诸葛亮老谋深算,断不会留下这么明显的破绽。
没过多久,有军士来报,说城中有一个新筑的土坡。
孙礼立即前往查探,见那土坡的确是新筑的,土质干燥且松软。
孙礼令人推平土坡,又掘地三尺,赫然发现里面埋葬着许多尸体,既有汉军又有羌人。
从尸体的外观来看,应该就是前些日子死去的。
孙礼也是从军之人,为人耿直。想到这些军士生前艰难,死后也不得安生,心中郁闷,便让军士将土石重新填了回去。
在确认陈仓要塞没有任何埋伏和暗器机关的情况下,将消息传给了郿坞的曹丕。
曹丕与司马懿亲临陈仓要塞,稍作观察之后,司马懿问孙礼道:“德达(指孙礼)在土坑里发现了多少具尸体?”
孙礼道:“面上的有数十具尸体,更下层的我没有挖掘出来。”
司马懿道:“让人挖出来。”
孙礼震了一惊:“主薄,这……”
司马懿道:“数十具尸体不足以证明此间发生过暴动,至少得上千具尸体方才可信。”
曹丕没有说话,他认为司马懿说得有道理,但是这种事情不能让自己来说。
孙礼见曹丕不置可否,应该是默认了。
挖掘尸体的军士哪怕用布巾掩住了口鼻,也忍不住嘀咕道:“死了也不得安宁,还要被挖出了折腾,真是惨啊。”
“这次是你挖别人的尸骨,下次自己的尸骨可别被别人挖了。”
“滚,你个乌鸦嘴。”
“……”
经过清点,曹军一共从坑里挖出了两千多具尸骨,有的甚至已经很难拼凑了,所以只能给出一个大概的数据。
曹丕道:“仲达现在可以放心了吗?”
司马懿讪笑道:“没想到诸葛亮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还想着掩埋士卒的尸骨。”
曹丕道:“他要放弃陈仓要塞,也就算到了我们肯定会西进占据此处,他若不掩埋,莫非等着我们来处理?我想他这么做,也是为了稳定军心,让军士们心里面踏实一些。”
孙礼道:“经过仔细的勘察,虽然很多防御设施已经被损坏,但是加筑的城墙和一些箭楼经过一些修复,还是可以用的。”
曹丕点了点头。
此时,张合、高览二将追击诸葛亮无功而返。当然,他们自己也没有遭受任何损失。
二人在私底下曾经说过,司马仲达喜欢像乌龟一样缩着,而诸葛亮表面看起来强悍,真有事情,却跑得比兔子还快。
于陈仓要塞,高览还当着曹丕的面,抱怨说:“要不是仲达多疑,耽误了时辰,说不定还有机会追上诸葛亮。”
曹丕道:“仲达行事稳健,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如今我们不费吹灰之力拿下陈仓要塞,有什么不好啊?”
现在摆在曹丕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趁乘追击,攻掠凉州、平定益州;二是先与长安的夏侯渊合兵一处,长安城外的李奇消灭了。
虽说攻掠凉州、平定益州的战功和诱惑更大,但是李奇这支队伍不灭,始终是个后患。
忽有长安方面传来消息,说夏侯惇被赵云挡在霸陵东面,而李奇又猛攻长安城,夏侯渊派人前来搬取援军。
曹丕看过传令兵送来的信函,的确是夏侯渊亲笔所写无疑。
司马懿道:“凉州叛乱,诸葛亮西撤,的确是我们收复凉、益二州的大好时机。只不过长安却又不能不救。”
曹丕叹了口气,道:“是啊。且不说夏侯家与曹家之间的关系已促使我不能不救夏侯渊,若李奇真的攻陷了长安,就是阻断了我们与中原的消息,我们孤军深入凉州,恐怕很难稳得住阵脚。既然诸葛亮退兵,不如先守住陈仓要塞,回头把李奇那支部队赶走了再说。”
陈仓要塞是这些年来诸葛亮悉心打造的屏障,曹丕在郿坞待了这么久,一直没能向西跨出一步,就是被陈仓要塞所阻。
现在,诸葛亮直接把陈仓要塞丢给了他们,只要能够扼住陈仓要塞,待灭了李奇之后,随时都可以心无旁羁的从这里西进。
那么问题来了:曹丕要去长安帮助夏侯渊对付李奇,肯定是要带大军前往的。那么留守的人,除了要守住郿坞,还要守住陈仓要塞,这么一分兵,两边的人都不多了呀。
司马懿道:“陈仓与郿坞相距不远,可在两地之间沿途筑烽火台,以便相互救援,即使来不及救援,也能起到示警的作用。”
曹丕从之,令孙礼守陈仓要塞,董衡守郿坞,自领大军与司马懿、张合、高览往长安救援。
李奇数次攻打长安城未果,又听闻曹丕率军前来救援,便彻底回营拒守,不再出战。
张合道:“李奇大营不过两万余人,如今我们有兵力上的优势,何不突袭营寨?”
夏侯渊道:“我早先也想过直接突袭营寨,不过据探子回报,李奇在营寨四周掘起深壕,下有尖竹利剑以防骑兵冲营,他所留出来的道路蜿蜒曲折,连弩密布,实在没法突袭。”
说着,夏侯渊把曹丕等人引至沙盘前,道:“诸位请看,这便是根据探子的消息模拟出来的李奇的营阵外围形状。李奇比较小心,内部皆是亲卫和益州老兵,我们的探子是进不去的。”
曹丕见李奇将营寨四周人为布置了很多险要的隘口,大营与大营之间又互为犄角,可谓是一方有难,数方支援。其中一处营寨背靠滈水,解决了营寨的水源问题。
曹丕道:“看来李奇是打算在这里长住了呀。如果硬闯营寨,的确没什么胜算。不过我们现在的兵力是李奇的数倍,完全可以将他的营寨围起来,待其粮尽,自然可破。”
夏侯渊道:“包围营寨也不是很容易的。你们看,李奇营寨的前方平坦广袤,营寨内又设有望楼。如果我们派兵包围营寨,是把兵力暴露在他们的望楼之下,一举一动都在敌人的监视中。如果包围圈再向外扩大,大到脱离敌人的视线范围,那只怕是会用到更多的兵力,致使长安空虚。”
曹丕默不作声,一开始他还以为是夏侯渊办事不力,连李奇区区两三万人马都解决不了。现在看来,换了自己好像也不太容易啊。
良久,曹丕又道:“现在南阳郡大多数城池已被黄须儿(曹彰)拿下,李奇的粮路改由西城沿子午谷运送,能否派一支兵马扼住子午谷要道?”
夏侯渊道:“一开始李奇扎营的地方就在子午谷出口不远处,我们很难夺取险要。现在李奇的阵营虽然前移了,但是他依旧留王平率五千军士于子午谷北端驻扎。子午谷险峻异常,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势难攻取。如果李奇再回师夹攻,恐怕派出去的大将连生还的可能都没有。”
听到这里,曹丕有些气恼,但是他压住了情绪,用平稳的语气问道:“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
司马懿道:“其实要强攻李奇的营寨也不难。”
夏侯渊:“……”
狗日的司马二达,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曹丕忙问道:“仲达有何妙计?”
司马懿道:“可先在城中和周边郡县收购大量老弱牛马,羊也可以。到时候将畜牲赶至李奇营前,用火激之,使其向前奔去填满沟壕,我军便能如履平地,冲入营寨,杀李奇一个措手不及。”
却说夏侯惇在郑县休整之后,凭着优势兵力连攻霸陵十余日,终于以折损一半兵力的代价拿下了城池。赵云此举已经达到了拖延夏侯惇的目的,也不恋战,果断退回李奇大营。
夏侯惇尚不知曹丕已经抵达长安,故而不敢在霸陵久留,直接赶赴长安与夏侯渊汇合。
在邻近长安的路上,夏侯惇偶遇出来购买牛羊的曹兵,便上前打探道:“城中没有粮食了吗?吃牛肉可是犯法的你们不知道?”
寻常士兵自然不知道买牛羊的用途,便道:“此乃五官中郎将的吩咐。”
“噢?”夏侯惇愣了一下,心说莫非是曹丕大军入驻长安后,粮食便显得不够吃了?
在军粮与吃牛犯不犯法这种事情上,夏侯惇没有什么好说的。毕竟士兵饿死了,谁来维护法纪?而且这些牛看起来也太老了,根本不能再用于农耕,就是不知道肉质如何。
长安城里的畜生并不多,还得向周边郡县采购,所以采购牛羊的消息也很快传到了李奇的耳朵里。
李奇伸出舌头舔了嘴角,劳资这是多久没有吃过牛肉了呀!
“怎么,长安城里粮食快吃完了吗?”孟获问。
“要不要在路上伏击曹兵,抢他们的牛羊啊?”朵思道。
抢人家的牛羊这种事情,他们好像很在行似的。
庞统盯着天边的白云看了半天,突然说道:“把投石车都拉出来吧,多备引火之物,并将其附作于泥石之上,晚上吃烤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