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明左 > 第1276章 如临在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后世对于这一场决定了明朝命运的松锦之战,评价和讨论浩如烟海。

而种种观点不一而足。

针对明军的战败,有认为是君王刚愎自用导致的,有认为是中枢急功近利导致的,有认为是统帅昏聩无能导致的,有认为是将领贪生怕死导致的。

总之,各种观点层出不穷的根本目的,就是很多不甘心的人寄希望于通过这些理由,寻找到一个说法……

松锦之战,明军其实是可以打赢的!

而对于这场正在发生的大战,夏军是如何评判的呢?

“明军输定了,没有任何获胜的可能。”

左永的话,代表了所有夏军高层的观点。

是的,明军没有任何一丁点可能获胜的希望。

单单从这一场战役而言,为什么明军没有希望获胜呢?

君王刚愎自用的因素很小,中枢急功近利情有可原。统帅也有实际难处,将领更是无处发力。

说到底,明军之所以会败,就是最根本的原因。

战斗力相差太多。

这也是从熊廷弼主政辽东时代开始,明军一直面临但始终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没有战斗力,谈何作战?

谈何胜利?

别看明军的兵力是清军的好几倍,但打仗不是看人数多寡的。

战斗力这种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

尤其是这个时空的清军,虽然在跟夏军作战当中屡战屡败。可是也在夏军的锤打之下,战斗力更加强悍。

可以说,这一场大战,不管明朝方面怎么筹划、怎么运作,都没有获胜的希望。

远在京师的崇祯和内阁或许还看不清楚,但是近在前线的洪承畴和各路将领全都门清。

洪承畴三月份抵达宁远的时候,就曾给中枢上奏。

【大敌在前,战事十分凶险。想要急于解围锦州,兵马形势实在难以平缓。战死的士兵刚刚掩埋,受伤的战士也没有痊愈。半月之内,请再次下令决战,来缓解锦州之急。】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如果向锦州增援将会凶多吉少。最好的办法就是稳固目前的阵线,等待时局的变化。

洪承畴不是不知道锦州的重要性,但是他更加明白,以他手中东拼西凑的兵马如果贸然前出救援锦州的话,必然会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不出兵,锦州守不住,辽东的局势彻底崩溃;

出兵,不但锦州守不住,整个山海关以北也将全部沦陷,局势更加危险。

说白了,站在洪承畴的角度,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倘若留在宁远消耗时间,说不定还能够寻找到难得的战机,令局势出现反转。

至于锦州城中的祖大寿是死是活,对于他这位统帅而言,已经不重要了。

凭心而论,洪承畴的想法绝对是当下的最优解。

倘若明廷采取了他的意见,虽然松锦之战会输掉,但起码还能保留元气。还能围绕山海关建立一定的战略缓冲,维持现有的局面。

但很可惜,明廷根本就不可能采取他的意见。

崇祯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先后送来命令,严令洪承畴即刻进军、解围锦州。

这道命令,等于是将明朝最后的家底送入了火坑。

那么崇祯和陈新甲要为松锦的战败负主要责任吗?

其实他们也很无奈。

天下的局势并非互相割裂,而是彼此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后人在讨论松锦之战时,就只将目光放在战场之上,顶多还将朝堂的因素纳入其中。

却很少有人想到,此时飞流直下的中原战场,才是逼迫明朝不得不进行军事冒险的主要原因。

去年张献忠突入四川之后,杨嗣昌和各路大员的关系彻底降到冰点。各路文臣武将都对他失去了信任和敬畏,这也导致整个围剿战局变成了一盘散沙。

张献忠这一次攻入四川,再没有受到什么太大的阻力。

四川巡抚邵捷春忙着和杨嗣昌勾心斗角,种种军事部署全是漏洞。被张献忠左冲右杀,如入无人之境。

左良玉、贺人龙等将领更是偷奸耍滑,等着看杨嗣昌的笑话。

杨嗣昌心急如焚,无奈之下只能重用投降的农民军叛将。

结果张献忠又在开县黄陵城大败勐如虎,兵锋一转,不但冲出了四川,而且直扑杨嗣昌的大本营襄阳。

这个时候四川境内的明军全都远在几百里之外,根本来不及阻拦。

二月初四,张献忠攻破襄阳,处死了襄王朱翊铭。

剿贼不力,坐失藩王。两大罪过之下,杨嗣昌彻底崩溃了。

此时的他两鬓斑白,元气耗尽,再也无心也无力统管局势。

返回襄阳的路上,杨嗣昌接到了更大的噩耗。

李自成攻破洛阳,将福王朱常洵扔进了油锅,并把福王的肉分给了将士、百姓吃掉。

李自成在洛阳打开府库,散发粮食、金银,早已嗷嗷待哺的百姓纷纷加入农民军,整个河南的局势一泻千里。

在自己的统辖之下,连续两位重要的藩王被杀,杨嗣昌知道自己已经没有活路了。

彻底绝望的他开始不再进食,待走到荆州沙市的时候,他便已经卧床不起,生命走到了最后。

福王、襄王的被杀,杨嗣昌的死,给了崇祯无与伦比的冲击。

直到这一刻,崇祯终于失去了所有的精气神,真切的感受到了亡国的危机。

他难得的没有过于追究杨嗣昌的责任,而是下达了“议功”的旨意。

从中不能看出,长久以来崇祯不是不知道自己都干了些什么。

可是贪功诿过的本性,让他将一位又一位能臣干将推入了火坑,也渐渐的失去了朝野上下的忠心。

中原的局势危如累卵,大明江山随时都可能崩塌瓦解。

这才是中枢不得不连番催促洪承畴进军的原因。

只能说,形势使然,如之奈何。

接到崇祯和陈新甲的严令,洪承畴满心悲凉。

他转过头来,看向京师的方向,突然一声大吼。

“大明啊!”

在他的身旁,十多万无辜的生命怀着最胆怯的心情,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明明兵马铺天盖地、连绵不绝,本应声威雄壮。可是洪承畴唯一能够看到的,却是浓浓的死气。

他勐然想到了自己刚刚发蒙读书的时候,认真诵读的东西。

《诗经·小雅·小旻》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