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两!!!”众人惊呼,个个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
一万两是什么概念,以目前京城粮价二两三钱一石来算,足够一户普通百姓生活一辈子绰绰有余。
而宋应星和毕懋康两人也是面面相觑,他们想到的是朝廷一年仅这什么科技进步奖都要支出十万两白银,未免过于破费了。
但崇祯皇帝看到众人表情却是暗自摇了摇头,匠人们看到的只是奖金,却不知道最珍贵的是那枚勋章,那才是真正的至高荣誉。
大明现在缺钱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国库现在只白银就存了一亿多两,大明自开国以来,从来没有这么富裕过,以至于这段时间户部尚书陈奇瑜见了谁都是一脸笑眯眯的样子。
“凡是获得此奖项的科研工作者,不仅可以获得奖金、勋章,省府州县官员见了也当礼遇,此之为国士。”崇祯皇帝重审道。
大明有匠户千千万,只要能调动这些匠人的积极性,崇祯皇帝知道这是多么庞大的创造力。
也许用不了几年,大明的各类科技就会短暂腾飞,他从来不敢小看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即使现在的匠人,某些顶尖着创造出来的技艺,就是后世有各类精密仪器加持,也不见得能造出来。
宋应星笑了,真切的会心的笑了,他仿佛看到了未来,无数优秀的匠人汇聚于此,为了杂学而奋斗终生。
“毕爱卿,制造局的施工队都还在吗?”崇祯皇帝扭头问向工部尚书。
“回陛下,微臣怕有疏漏,如今却是都在后山呆着,并未解散。”毕懋康如实回复道。
“那便不用解散了,朕命你在制造局后方建造一所学府,一所足够容纳五千学生居住、生活、学习的伟大学府,回去后你便立即立项,争取尽快将施工图纸画出来。”
“五千人……”毕懋康心惊。
国子监学生最多时也不过八九千人,这学府既然建造于制造局之测,肯定是与工学、杂学有关,陛下竟如此看重杂学吗?
“微臣遵命!”毕懋康虽震惊,但心里还是很高兴,常年钻研工学,他当然知道工学的重要性。
“走吧,陪朕一块参观一下。”说完崇祯皇帝当先步入制造总局大门。
一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空旷的空地,空地中央竖立者一块巨大的青石,上书云“大明皇家制造总局”,据说是宋应星亲自篆刻的,笔力苍劲比崇祯皇帝的御笔可耐看多了。
“这么大块空地,只是用作偶尔开会实在太浪费了,收拾一下,铺上青砖可以当做操场,鼓励各门类匠人,每天早上点卯前都要多活动活动。”崇祯皇帝道。
不论做什么,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宋应星点头应是。
空地的左右两侧均建有一排排的枣红色屋舍,皆是清一色的木质房屋,崇祯皇帝又皱起了眉头。
“如此密集的木质建筑,倘若引发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毕爱卿可有考虑道?”
“回陛下,凡是与火器相关的科研门类,都被集中安排在制造局右后方,微臣专门以青砖条石建造了十数座此类房屋,当能防火。”毕懋康小心翼翼的回复道。
“嗯,不错不错。”崇祯皇帝终于是放心了一些。
只是仅仅这样好像还不够,万一哪个不开眼的还是引发了火灾,大明的科研岂不是要中断?
“宋老,你要设立几个重点项目,第一个自然是火器线膛技术,第二个是水泥,第三个是玻璃,第四个是良种培育,第五个是炼钢技术。”崇祯皇帝皱眉道。
“水泥?何为水泥?”宋应星也皱起眉头,线膛技术他如今正在研究,玻璃他也听说过,据说相比琉璃更加透明清澈,以前西洋人曾带入大明一些小的玻璃镜子。
“具体说来,就是一种建筑材料,加水搅拌后成浆体,能在空气中硬化,并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胶结在一起,不仅放火还很坚固,据说可用石灰和火山灰混合制成,但具体配比还需你们多做试验。”崇祯皇帝道。
他现在很后悔后世上学时没将化学学好,不止是化学,物理、数学都很重要,少了哪个都不行。
“至于良种培育,这可是个比较复杂的学科,目的有两个,一是产量更高,二是适应性更强,也可去搜寻和推广新的农作物,譬如土豆、番薯、玉米,这些作物产量很高,如今应该已经传至大明,可着人去江南沿海一带地区搜寻。”
“还有炼钢技术,大明虽有钢,但技术还不够成熟,钢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产量也小,朕需要你研发出一套完备的可大量生产的炼钢技术,据朕所知,可架设高炉、以焦炭为媒介来试验。”崇祯皇帝边走边说个不停,宋应星跟在后头恨不得拿个小本本记下来。
宋应星震惊之余,心里还不断的冒出一个个问号,最终实在是忍不住了,便问道:
“敢问陛下是从哪里知道这些的?”
《天工开物》的事儿虽然离奇,还可称之为巧合,可陛下一向呆在宫里,怎么能知道这么多神器的东西,譬如遂发式火铳、线膛技术,还知道水泥、玻璃和土豆,这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咳咳——是位姓鲁的圣人跟朕说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赶紧给朕弄出来,这些都是朕急用,不说别的,就土豆和番薯,这玩意儿亩产至少有两千斤,还不占好地,山旮旯野坡随便都能种,大明有了它,以后再不会有饿死的穷人,那是多大的贡献你可知道?”崇祯皇帝当然不会说实话,只能拿树人先生来挡枪。
这时候虽然也有土豆番薯,但产量肯定没有后世培育出来的良种高,但两千斤还是有的,而且这些作物适应性贼好,特别适合山陕这类相对缺水的地方耕种。
“两千斤!!还不占好地??这怎么可能!!”不止是宋应星,连毕懋康的眼睛都直了。
当下大明耕作的主要作物是小麦和水稻,北方良田,一年两季夏麦秋粟合起来亩产不过两石多点的产量,折合三百多斤,南方水田虽然产量比北方高,一年亩产也不过五百多斤。
这劳什子土豆番薯,竟能亩产两千斤,若是有了这玩意儿,北方何至于陷入如此严重的饥荒?
“为什么不可能,那鲁圣人还说了,只要学会培育良种,这土豆和番薯亩产还可至少提高一千斤。”崇祯皇帝大言不惭道。
后世土豆亩产基本在三千到五千斤,而番薯则轻松可达六千斤,高产栽培可达万斤以上,崇祯皇帝可一点没夸张。
宋应星本来还想问鲁圣人是哪位圣人,但话到嘴边还是忍住了,面前这位可是陛下,刚才之问已经十分无理,总之做好本分之事就对了。
从玉泉山回去的路上,崇祯皇帝踌躇满志,他交代的事儿虽然不多,但每一项都不容易,接下来一年可有得宋大爷忙了。
唉,眼瞅着要过年了,也不知山陕那边情况如何了,崇祯皇帝心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