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汉室风云录 > 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 侯公划界思天下 霸王初闻鸿沟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 侯公划界思天下 霸王初闻鸿沟界

小标题:侯公划界动楚君臣,霸王初闻陷深思

撕毁合约的前者不再少数,可首先撕毁合约的人在史书上终究是会有点诟病的。

不过刘邦非拘泥之人,与亲人相比,与天下相比,总要有取舍。

项羽之前敢以烹杀刘太公要挟刘邦,可见项羽对契约精神也不是很死板。

刘邦转身看向中涓石奋,只是一个眼神,压根没有开口,石奋就已经心领神会,立刻快步取回私印。

大汉制度源自大秦,大汉之印有三个比较重要,一个是传国之印(另名,后世的传国玉玺),一个是太后(王太后或者皇太后)之印,还有一个就是王印(或者皇帝印)。

此时此刻刘邦的王印是很重要的,传国之印在关中,很多事情直接是萧何盖上后生效,刘邦的印是可以调动兵马的,兵符尚在韩信手里,故而刘邦的印显得很特别。

很快群臣诸将的眼神都聚焦在石奋身上,聚焦在其手上捧着的王印上。

刘邦不再犹豫,直接双手抓起印,在鸿沟为界的草稿上盖上王印。

侯公的这个举动有些反常,两国谈判,都是先谈条件,等彼此的条件都能接收时才开始起草合约,彼此盖上大印。

如侯公这般直接带着盖印的帛书去谈判的,他是头一个,但也能看得出侯公对此行的信心。

不管多难的事情,在信心之下勇往直前即可,到时自有人相助。

侯公在郑忠以及另一名剑客的保护下前西楚军营。

或许是上次陆贾惹恼项羽,整个军营萧杀之气更浓。

看到汉使再来,西楚士卒没好脸色,这些跟着项羽身经百战的勇士也很气愤。

陆贾的话简直欺人太甚,别说项王不同意,他们这些勇士也觉得该给陆贾那贱嘴几巴掌。

可见这次来的使者,竟然是一身的道骨,没有很明显的汉军服饰,知道指不定是隐藏在山里的高人,也不敢造次。

这个时候除兵卒外,很多战将和群臣的服饰就比较随意,大多穿当年大秦尚未吞并天下时候的六国服饰。

虽然穿着比较随意,但有两个国家服装基调渐渐走向统一,那就是大汉和西楚。

大汉的服饰比较接近曾经的楚国,西楚更是继承了楚国贵族的样式。

只是汉和西楚的颜色不同,但款式都是源自于故楚。

很多习惯于故土服饰的仕子(各种人才)开始因王者的喜好而改变服饰,比如叔孙通,为迎合刘邦而改穿楚服。

不过如同叔孙通这样的人比较不多,在这个乱世,服饰终究还没有形成定制。

换句话说,就是穿不穿工作服都行。

看着一身青衫的侯公,楚卒只是觉得这个人比那陆贾还要令人头疼。

这些士卒立刻将情况上报给项声,项声在被灌婴大败后就一直比较郁闷,在军中他没有往日的意气风发,但为让自己有点面子,肩负起楚军的戒严工作。

军帐内的气氛还是很冷,不只是天寒,而是项羽没让人增加燎炉的火,不过帐内所留的几人却是有一丝丝汗冒出,不知道哪来的火气。

这次项羽没有留下很多人,只留下项伯、项冠、灵常和季布四人。

钟离眛看又回到荣阳驻守,其余诸将各司其职。

至项羽军帐,郑忠感到震惊,一是震惊项羽的气场,百闻不如一见,这气场当真是令人感到压抑;二是震惊于这侯公,看着此人弱不禁风的样子,居然此刻透着一股坚石般的气息,不卑不亢,傲然而立。

既然是来谈判的,侯公没有拐弯抹角,只是将眸光多看几眼项伯,两人对视片刻,随后才将眸光看向项羽。

项羽知道汉使来意,直接开口道,“如汉使无诚意,就回告汉王,引颈就戮即可。”

这次没有让项伯或者灵常先开口,而是直弃主题。

话音一落,持剑的项冠缓缓自左向右靠近侯公、郑忠等三人,季布则自右向左靠近,没有说话,但一股威压自二人身上弥散开来。

季布和项冠皆是身经百战之人,所杀者不知几何,每人身上都带着一股令人胆战的气息。

侯公依旧笔直的站着,没有丝毫的局促,不知道这种定力是怎么练出来的。

即便是负责保护刘邦安全的郑忠,都感到一丝丝不安,这也是多年从军的经验。

常常负责刘邦安全的,一个是刘邦的参乘周緤(此人也兼任领兵打仗),一个是郎中郑忠,

很多其他的郎中或者参乘多升任为都尉或者将军去打仗。

郑忠没有选择独立到外面领兵,一直跟在刘邦身边,常在刘邦身边什么没见过,可即便如此的人,

也觉得项羽营造出来的氛围就是要给汉使一种无形的威压,在谈判上可以很自然的占据一些优势。

其实在出发时郑忠曾问过侯公一个问题,既然汉已占据天下大半,具有绝对的优势,

为何不令楚霸王派出一个使者,来到汉营,在汉营进行谈判,将谈判的主战场握在大汉的手中。

侯公则言楚使曾中陈平之计,成为项羽罢免范增的导火索,虽然项羽有心收权,然没有弄死自己谋士之心,范增之死以及内部的紊乱皆是离间计的原因,项羽曾敢再来一次。

这一番言语使得郑忠对候公刮目相看,虽然没在汉军中任职,但情况还是那么了解。

知己知彼,侯公给人一种知天下大事的样子。

只见侯公面对项羽的直视,开口道,“霸王起于江东,披坚执锐,诛暴秦,立诸王,所行为何?”

候公没有顺着项羽的思路,而是来一击灵魂的拷问。

项羽当年豪情万丈,杀郡守段通,收江东子弟,北击秦军,诛杀秦王子婴,焚烧咸阳,威震八方,所思为何,不过是灭秦复楚,不是复芈姓之楚,而是建立项氏的万世基业。

不过项羽当着侯公的面自然不会这么说,“寡人起于江东,皆因是秦无道,寡人与诸侯共诛暴秦,自当复诸国社稷,续香火,少严法酷刑,还天下一个安稳日。”

侯公问起这个问题后,项伯眉头一皱,项冠瞪眼看着侯公,心想,什么意思,问项王此句,不就是在质疑西楚的国策,质疑他们项氏起事的初衷,但仅限于此,只听侯公接着道,“项王有诛暴政,行仁政于天下之心,何不休战讲和?”

候公的话未直接冲着讲和,竟然另辟蹊径,询问项羽的称霸初心,再让项羽不自觉的先同意讲和。

对于刘邦请和已经不是第一次,曾经在项羽围困刘邦于荥阳,断绝甬道后,刘邦请和,

那个时候项羽在气头上,没有同意,那时的范增也主张急攻,免得后患无穷,所谓的天欲予之而弗取,反受其咎。

如今项羽心中也期盼和解,天下太平,连年的亲自征战,外加诸多爱将的死去,霸王熊心有些疲软。

只见项羽双瞳变换不定,怒气呵出,“前汉使所言,欺寡人账下无人,此乃和解诚意乎?”

话里有话,侯公从项羽的语气上可以听出,他不再反对和解,有和解释放人质的可能,这也是陆贾前面打好的基础。

这些都是主观原因,侯公知道客观原因才是导致项羽开始考虑和解的问题。

侯公道,“兵无常势,此一时彼一时也,强国有下坡,弱国有崛起,此时楚弱汉强,纵使同意前言所指,待项王兵强马壮之日,必会复取失地,如此再生战火,不息不朽,

故而汉王托臣来言和;念昔日兄弟之约,愿归还所侵之地,以鸿沟为界,以东为楚,以西为汉,以此为诚意,愿项王释放刘太公,楚汉结万年好合。”

侯公知道话多话少都不妥的道理,直接开门见山,也懒得废话,直接将鸿沟为界的底牌亮出。

故而鸿沟为界四个字直接让项羽、项伯、项冠、灵常、季布五人变色。

这个条件相对于陆贾所提,相当有诱惑力。

鸿沟为界让项羽那阴沉的脸色缓和不少,然后他做出一个决定,紧急商议,让侯公和两位勇士暂在卿帐内休息。

昔日的西楚拥有天下九郡,兵强马壮,号令天下,名为霸王,如今居然要和汉以鸿沟为界,

项冠表示不服,愿意再战汉军,不,他直接率一支彪悍精锐,悄然绕道,直接去打函谷关,或者武关,直接攻入关中。

项伯直接摇头表示拒绝,甚至还训斥项冠,做事要冷静,需三思,还想打入关中,恐怕还没到函谷关或者武关,途中就被各自的守军联合灭掉。

灵常也赞成道,“然也,汉将吕泽一直镇守成皋,其麾下战将如云,节制各地兵马,欲进入函谷关,何其难也。”

两位人物的反对让项冠打消这个念头。

项冠立刻又提出新的看法,居然和解,西楚不能吃亏,除之前的九郡,还可以和汉分食三河之地(即河南、河东、河内;河南在秦又称三川大地,河东,指的是西魏的地盘,现在的山西部分,河内自然是曾经司马卬的殷国,现今的鹤壁、新乡、焦作一带。)

几人陷入深思,尤其是项羽,也在考虑和解后的各种利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