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交恶
那么说夏姬的故事为什么要将郑国的兴衰连带表达一番呢。这很大原因在于郑国在春秋时期在中原的地位非常重要。
所谓重要并不是它有多厉害,当然最初它是蛮厉害的,但是郑武公庄公之后,完全是三流角色。
另有个原因是郑国在儒家的记载中缺乏一种执着的精神,不是依附楚国便是依附晋国,毫无半点周家天子同族的气概。因为无论是晋国还是楚国都是拿郑国当做踏板的,只要出兵中原,第一站便是郑国。
郑国虽然弱小,但是他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在春秋争霸中的重要性。夏姬的整个故事就发生在晋楚争霸,晋国失去了霸主地位。中原的管理权落在了南霸天楚国手上。
而夏姬最终与巫臣的归晋,乃至于奔吴,直接扼杀了楚国再兴的图谋。郑国也因此避免屡屡受到楚国的侵扰,晋国重新称霸中原。
而这都是因为这个美艳绝伦的女人之缘故。但是要将其中的责任,春秋消亡的责任像刘向说的那般严重,显然是强词夺理了。
周郑交质的结果很明显,平王吃瘪,郑庄公非常满足。周王质子没等到去郑国贡献自己的质子力量便死掉了。平王不几年也呜呼哀哉了,王孙继位,就是周桓王。周桓王脾气很大,不像周平王那样卑微,看不惯郑庄公的“犯上”,一上台就分政虢公,明目张胆的警告郑庄公,老子才是正尊。
郑庄公不吃这一套,桓王即位的当年,取温之麦。温地虽附属于周,严格说还不算周的领地,但是向周纳贡,郑庄公派人“取温之麦”,这是给周王的敬礼,是不是正尊打打看,结果桓王忍气吞声,毕竟实力在那摆着,尽管从周礼的道义上郑庄公做的不那么地道,但是我就是做了,看你怎么办?你周王觉得天下独尊是吧,特么我还是你的爷爷辈呢,郑国三代国君为周做牛马,现在你说削权就削权,郑国的面子不要了吗?
秋,又取成周之禾。取温之麦,周桓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估计也不敢贸然跟郑国翻脸。但是郑庄公的性格不依不饶,当年逼的周平王不得不让太子去郑国为质就看出庄公绝不是善罢甘休的主儿。既然你周王闭着眼儿不搭理我,那就是刺激的你还不够。秋,又取成周之禾。这次是真打脸了,直接跑到周王的地盘上撒野,我就在你们前拉屎给你看,看你忍多久,不服来战。
不过,郑庄公不是那种一根筋到底的角儿,跟桓王的几次交手,看破了周王的色厉内荏,没多少本事,只会说狠话。郑庄公去拜见周桓王了。由此可见郑庄公身段的柔软,前面打你的脸,接着我再去拜见去尊你一下,软硬都能玩的开。
周桓王是只有脾气没有本事的人,郑庄公来朝,按说你可以借坡下驴算了,大家假装一团和气,还能落得个虚名。周桓王不,始朝周桓王。桓王怒其取禾,弗礼也。郑庄公没有受到礼遇,老子低三下四的来拜见你,居然不给面子,那就别怪我手辣。庄公怒周弗礼,与鲁易祊、许田。周王礼制,诸侯之间不得违规交易特殊用地,
“祊易许田”,说白了就是鲁郑没经过周王的允许,私下里把天子用来祭祀泰山的专用田“祊”给调换了。古时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况且放弃了“祊”就等于放弃了祭祀泰山的权利。
由于历史的原因(周公定礼),鲁国一直认为有资格祭祀泰山的只能是天子,还有就是鲁国国君,其他诸侯是没有这份权力的。因此,当郑庄公提出用天子之泰山之邑的“祊”来交换靠近许国的鲁国“许田”时,就高兴的答应了。
祊和许田均为周王室所赐,郑庄公擅自将祊与鲁国许田对换,一方面出于地理远近的考虑,另一方面借此表示对周王朝的蔑视,郑庄公提出的这个交换实际是表明周王将“不祀泰山也”,这太不把周王放在眼里了。这也是郑庄公对朝拜桓王没受到礼遇的回敬。周郑关系彻底破裂,周王自恃天下之尊,郑庄公的郑国诸侯为雄。你周王要得是“礼”,老子要得是“霸”,你进一尺我还你一丈,周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直到后来发生了繻葛之战。
周桓王即位后,不满郑庄公的骄横跋扈,以为平王懦弱,以致自己的老子为郑国质子,病死异国。桓王即位,马上进行对郑国的削权。郑庄公还以颜色,先是取温之麦,后又取成周之禾,步步紧逼,以武力示威周朝。桓王无奈,实力不济也只能装作不知道。这一次交锋又是郑庄公胜出。
关于郑庄公假命伐宋的记载没有再太史公笔下发现,但是在《左传》中有提及此事,宋国出现政治动荡,宋缪公卒,公子冯奔郑。郑庄公想结交宋国,恰好宋国动乱,宋穆公的儿子在郑国避难,传统礼法,公子冯是合法的继承人,但是宋穆公临死将国君传位于自己的侄子,无奈公子冯跑到郑国。郑庄公想扶持公子冯为国君,这有利于未来郑国的发展。
兵送公子冯出师不正,需要一个适当的理由,于是郑庄公朝周拜见周桓王,本是要讨论宋国事,但是庄公被周王戏弄。周桓王年轻气盛,不象周平王那样忌惮郑庄公。周桓王三年,郑庄公首次入朝朝觐周桓王,想给周室一点面子。周桓王因此前发生的各种不爽,并不想买账,因此非常怠慢郑庄,甚至故意调侃。桓王询问郑国当年收成,郑庄答以丰年,桓王长吁一口气说:“那成周今年的收成,本王我可以自己享用了吧?”意思是你不会再来抢了吧,把郑庄噎在当场。桓王觉得还不过瘾,在郑庄回国时,送了十车谷子给他,权当回赠的礼物,再次揶揄往事。
受到周桓王冷遇的郑庄公,私下曾接受周公赠予的彩缯,于是将周公所赠彩帛,分布于桓王所赐的十车黍米之上,外用锦袱覆盖。出都之日,宣言‘王赐’,以此号召列国,责以从兵,有不应者,即系抗命。后庄公又间齐宋盟,以王命布于齐鲁,许鲁以利,蔡、卫、郕、许诸国,亦传檄召之,终竖“奉天讨罪”旗号伐宋。
单纯论及此事,郑庄公可谓多智,朝周不成,因败以为功,既然老子来周一次,临走不能丧着脸,何况本为宋国纠纷而来,周王不予理睬也就罢了,我的事该要办还要办。于是假说奉周王命讨伐宋国,志在扶持公子冯。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伐宋。
周桓王面对郑庄公,提起旧事,让郑庄公当面难堪。桓王也是得理不饶人,庄公临走还赠予几车粮食,意思是你们郑国不是抢了东周的粮食吗?很好啊,我现在送你们几车。这是赤裸裸的羞辱,挖苦郑庄公仗势欺君,弄的郑庄公灰头土脸。但是手下大臣劝庄公忍耐为上,不管周王说什么,毕竟他有给我们赠物,在他来说是羞辱,在我们来说正好借此发挥。正所谓彩缯禾黍不相当,无命如何假托王?毕竟虚名能动众,睢阳行作战争场。郑庄公于是心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