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这个大明太凶猛 > 第532章 他来了,闯王来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几家欢喜几多愁!

三月初九,当闯贼的先头骑兵到达京城外的时候,京城九城震动,城门紧闭。守城兵无不是惶恐不安的看着在城外来回奔腾的骑兵。

当天下午,更多的闯贼出现在城外,开始在城外安营扎寨,首先被围的是北边的德胜门和安定门,然后是西边的西直门和阜成门,内城的东边城门和外城各门是直到初十才被闯贼包围,并有骑兵在外城的近郊巡逻。从此,京城与外边的消息完全隔断。

当闯贼由李过和李友率领的两三万先锋步骑兵轻松击溃了在沙河防的数千京营兵,长驱来到德胜门外时,驻节永平的蓟辽总督王永吉派人送来的十万火急的军情密奏侥幸送进正待关闭的朝阳门,直送到通政司。通政习堂官一看是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军情,不敢拆封,不敢耽误,直接送进宫中。据王永吉密奏,辽东总兵吴三桂已于初五领兵南下,他本人将率领数万精锐边兵星夜驰援京师,恳请皇上务必坚守数日,以待关宁的援兵到来。王永吉的这一密奏,让崇祯只觉是绝处逢生,狂喜的他不禁以掌拍案道:

“吴三桂果是忠臣!”

恰好听说皇上已经一天没吃饭,来给皇上送饭的皇后,听见皇上的拍案声,心中大惊的她并没有听清皇上的话,赶快走进来,见皇上喜形于色,顿时放心的皇后柔声问道:

“皇爷,为何事手拍御案?”

崇祯欢喜道:

“吴三桂已率领数万精兵从辽东前来勤王了,京城不要紧了!”

皇后连连说道:

“我朝三百年江山,国基永固。虽说成祖以天子守国门,置天子于险地,可是从英宗以来,京城虽然几次被围,但总能逢凶化吉,这次也是一样。请皇爷从今不必过于焦急,损伤御体。请下手诏,催吴三桂的救兵速来好啦。”

崇祯点头:“叫司礼监来人!”

皇后随即传旨在殿外侍候的太监,速传司礼监太监前来。趁这时候,崇祯用未笔给吴三桂写了一道手谕:

“谕平西伯吴三桂,速率大军来京,痛剿逆贼,以解京师之危!”

司礼监太监将这一皇上手谕拿去之后,在黄纸上端盖一颗“崇祯御笔”便玺,封好,封套上加注“八百里飞递”五个字,登记发文的月、日和时间,不经内阁,直接送交兵部,要立即派快马送出京城。

看见皇帝正在默想心事,皇后想着他连日饮食失常,夜不安寝,难得这会心情略好,便向他柔声功道:

“皇爷,既然有了天大的好消息,吴三桂即将率关宁精兵来解京城之围,请皇爷稍宽圣心,先用些膳食,然后再休息上一阵。”

崇祯望望皇后,却没有做声,

倘若是在往常,崇祯如此狂喜,一定会立刻将王永吉的飞奏宣示内阁,然后由主管衙门将这一消息布告京师臣民,以安定人心。然而,现在的经验让他变得慎重了。已经有许多次,他的希望变成了绝望,他的“庙谋”无救于大局瓦解。甚至很多时候,都与他的预期恰恰相反。

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对吴三桂勤王一事也不敢抱十分希望。如今他担心吴三桂害怕“闯贼”兵势强大,在畏缩观望,不能星夜前来,又担心闯贼会分兵阻挡关宁兵西来,一面加紧攻城,使关宁兵救援不及。

自从昨天三大营在沙河溃散以来,他的心头就压着亡国的恐惧,只恨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能够为他分忧。由于这种绝望心情,他不肯贸然将吴三桂勤王的消息向臣民宣布,独自在宫里绕屋走动着,最后又满面愁容的坐下思索,随后又深深地长叹一声,甚至都没有注意到皇后一直站在那。

皇后一直都没有离开,她就是静静的站在那里,她既对眼下的国家大事放心不下,担心着祖宗的江山不保的同时同样也担心着皇上。

听见皇上深深地叹息一声,她便用轻柔的话声问道:

“皇爷,已经来了大好消息,为何还要如此忧愁?”

倘若在平日,崇祯或许会挥手使皇后退出,那怕是在皇后的面前,他也决很少对她谈起一句心里话。但是现在亡国之祸到了眼前,崇祯的态度也变了。他恼恨文武群臣没有一个争气的,甚至有不少人在等待向“流贼”投降,等着做逆贼的官。

他的心里同样痛恨平素大小事务,朝臣们总是争论不休,可是眼下竟然没有一个人进宫来向他献救急之策!

这是大明的官吗?

想到这崇祯禁不住滚出热泪。皇后的心里一紧,忧心着亡国的惨祸已经临头的她也跟落泪哽咽道:

“但愿上天和祖宗眷佑,国家逢凶化吉。”

崇祯不由得握住皇后的手说道:

“倘若蒙上天与祖宗保佑,能让朕守得住京城,事定之后,朕便传位于太子,这些年,朕兴许真是误国了,朕想不通,为什么朕如此勤政,大明依然到这步田地……”

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他怎么也无法为什么自己这么勤政,却落得这步田地?

为什么大哥那样,结果还能勉强维持局面。

苍天啊,有这样的道理吗?

看着浑身微颤的皇上,皇后颤声道:

“皇上勤政世所众知,今日时局,实,实在是……!”

实在是不知说什么的皇后跟着地呜咽痛哭起来。崇祯明白皇后呜咽包含着即将亡国之痛,也跟着叹息洒泪。

正在这时,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进来了。他刚刚领命任京营提督、总管守城诸。见到皇后,他直接将皇帝给吴三桂的手诏放到御案上,跪下奏报道:

“皇爷,如今各城门全被逆贼围困,且有众多贼骑在四郊巡逻,还听说有众多贼兵往通州前去,给吴三桂的手诏送不出去了。”

崇祯大惊失色道:

“东直门和齐化门都包围了?”

“连外城的东便门和广渠门也被逆贼的大军包围。奴婢去齐化门巡视,遇到张缙彦,他将皇爷给吴三桂的手诏退还奴婢,带回宫中。”

闻言崇祯脸色凄惨,默然不语的他明白吴三桂的救兵已经没有指望了,而且守城兵力又如此空虚,亡国的惨祸已经近到眼前,尽管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可还是被惊出了一身冷汗,浑身战栗的他几乎不能自持。

朕的大明要亡了!

祖宗的江山要丢了!

但是性格刚烈的他,还是很快恢复了常态,叹气道。

“土木之变,英宗陷敌。也先兵势原盛,挟英宗兵临城下,认为京城唾手可得。那时国家何等危急,可是朝中有于谦在,领京营残兵迎敌,击退也光,使我大明转危为安。如今朕非亡国之君,可是十七年来,满朝文武泄泄沓沓,徒尚门户之争,无一人是忠心谋国之臣,倘若朝中有半个于谦,何至会有今日!”

说完,再也无法控制内心情绪的他随即放声痛哭起来。是的,不是他这个当皇帝的无能,而是因为这朝廷之中没有忠臣。

是那些人害得自己丢了祖宗的江山。

王承恩跟着跪下说道:

“这是气数,也是国运,请皇爷不必伤心。”

崇祯一边哽咽着,一边恨恨的说道。

“虽说是国运,可是倘非诸臣误朕,国运何竟至此!只说从天启至今二十年中,国家何尝没有人才,没有边才。皆因朝廷上多是妨功害能之臣,蒙蔽主上,阻挠大计,陷害忠良,使人才不但往往不得其用,而且不得其死。从天启朝的熊廷弼、孙承宗算起,到本朝的杨嗣昌等人,都是未展抱负就群起而攻之,使朝廷自毁长城,而有今日之祸。朕非亡国之君,而遇亡国之事,死不瞑目!”

说罢,崇祯又一阵泪如泉涌,掩面呜咽起来。

知道亡国惨祸已经临头的王承恩,心知的城陷也就在这一二日内,也忍不住伏地悲哭,却不知拿什么话安慰皇上,更不知道眼下应该如何处置,他是一个老实人,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

屏息立在窗外的太监,听见主奴二人一个坐在龙椅上,一个跪在地上,相对呜咽,他们或是偷偷揩泪,或是轻轻走开,到别处哭出声来。

过了一阵,崇祯命王承恩起来,问道:

“有没有办法给吴三桂送去手诏,催他火速率骑兵来救京师?”

王承恩犹豫片刻,躬身答道:

“兵部已没有办法送出皇爷手诏,请容奴婢此刻再去同厂臣密商,给出厚赏,无论如何,都得派遣一个忠心敢死之人,冲出城去,前往永平和山海关方面,将皇上手诏送到吴三桂军中。”

崇祯明知他的手诏那怕是能够送出,也已经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可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他也决不肯放弃。他望着王承恩,滚出眼泪,哽咽说道:

“你赶快去吧!”

在王承恩离开后,悲从心中来的崇祯,便又一次放声痛哭道。

“朕非亡国之君,而遇亡国之事,死不瞑目!死不瞑目啊……诸臣误我,诸臣误我……”

立于一旁的皇后,听着皇上的哭声,便出言劝说道。

“陛下,事已致此,又何必如此啊,要怪,要怪就怕陛下待臣下太过宽容了……”

尽管皇后只是随口一说,可听的崇祯的耳中,却让他立即赞同道。

“正是如此,正是如此,若是朕如高皇帝、如成祖一般,那怕就是像德藩的朱慈颖一般,动辄杀人,动辄独断专行,又何至于如此,祖宗江山……”

突然,崇祯的话声戛然而止,他就像明白什么似的,激动道。

“这朝廷上都是些什么样的大臣?一个个都是妨功害能之人,只知蒙蔽主上,阻挠大计,陷害忠良,使人才不得其用,甚至不得其死。熊廷弼、孙承宗,再到杨嗣昌一个个,不都是被这些嫉贤妒能之人群起而攻之,使朝廷自毁长城,如此才有今日之祸。他朱慈颖为何跋扈?为什么动辄杀人,独断?不是他性能如此,实在是,朝中尽是奸臣,他欲保祖宗江山,不得已而为之啊……朕,朕错了……”

突然,就像是想通了什么似的崇祯颓废的坐到椅上,良久都说不出话来。

这个时候,他忘记了其它,忘记了过去一次又一次对朱慈颖的嫉妒,忘记了恨不得杀之后快的想法。

此时他的脑海中,只剩下了后悔,后悔为什么没有早早的想通这些。

“哎,德藩的朱慈颖远在济南都能看出朝中尽是奸臣,为何朕身处其中却看不到呢?”

当局者迷?

何止是当局者迷啊,分明就是他们合起伙来一起蒙蔽自己,要不然自己又怎么可能会……

为什么没有人揭穿他们呢。就像那些言官们,难道说他们就不应该慷慨激昂的揭穿那些人是如何蒙蔽君上的吗?

可恨言官与一般文官一样,惟尚空谈,现在想来,十七年来许多事都坏在这帮乌鸦身上,殊为可恨!

可惜现在明白这一切已经晚了。

看着皇帝在那里沉默不语,皇后便开口说道。

“其实,现在还有平虏大将军在,无论如何,他都是高皇帝的子孙,他肯定不会眼睁睁的看着。祖宗打下来的江山让那些流寇给夺去的,肯定会千方百计的恢复祖宗的江山。”

皇后的话落在崇祯的耳中,让她感觉极为刺耳。可是这个时候,他却又说不出一句反驳的意见,甚至他的心里已经后悔了,为什么当初不吊他去平闯贼那?

要是那样的话,又何至于如此呀?说起来都是因为那帮人当初反对,要不是他们反对的话。

怎么可能会落得今天这步田地。说起来都是那帮人坏了大明的江山。

哎,可惜想通这一切实在是太晚了……

面对着皇后,他一时间说不出话来了。如果自己早一天想通这一切的话,又何至于会这样眼睁睁的把祖宗留下来的江山给丢掉。

即便是将来,将来……他能恢复的了祖宗留下来的江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