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大明新命记 > 第三八三章 豪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因着这个王俊在其中跑前跑后,居中张罗,颇为得力,杨占鳌便提拔他临时充任了自己的副官。

同时,将这些在登州城新募的人马分为六十棚,临时编作了两个哨,并将其中一哨交给了王俊管带。

杨振听了严省三的介绍,又听了杨占鳌的补充,一时之间也不能确定,这个王俊到底是不是那个在崇祯十三年揭竿而起的山东义贼王俊,只得寒暄勉励了几句了事。

历史上的王俊,同样是山东费县人,于崇祯十三年在鲁南地区纠集了大批灾民作乱,一度截断了京师与南方的漕运。

明亡后,鲁南一带的各支农民军,聚集到了这个王俊的旗下聚义抗清,在鲁南山区坚持了好几年,直到顺治九年才被满清调集重兵剿灭。

杨振虽然知道这个名字,但是对这个人的生平却并不清楚,不敢确定杨占鳌他们在登州府招募到的这个王俊,是不是历史上那个先反明、后反清的“九山王”义贼王俊。

尤其是,杨振对抗清义士王俊的了解,基本上都是满清入关以后的事情,对于这个人之前有什么作为,尤其是崇祯十三年揭竿而起以前的情况,比如说其家世背景之类,一无所知。

这样一来,他也没有办法像试探于七那样,通过问他一些自己知道答案的问题,来确定他的身份。

不过,这个王俊三十来岁的年纪,铁塔一般的体魄,炯炯有神的眼睛,却叫他觉得,即使他不是历史上那个“九山王”王俊,那也没有什么关系,稍加磨练,恐怕就是一员悍将。

接下来,严省三介绍的人,一个叫作张天宝,一个叫作王余佑。

其中那个叫张天宝的,同样出身沧州,却是严省三少年时的好友。

这次严省三回到自己的故乡沧州募兵,首选当然是自己的三亲六故九族亲友。

那些熬盐为业的灶户们,终日辛劳却三餐难继,生活异常困顿,根本看不到出路,有了严省三这个蹈海求生的族中人衣锦还乡的例子,自是纷纷应募。

除此之外,严省三的目标,就是少年时的“狐朋狗友”们了。

这个张天宝,同样是灶户出身,但是自幼喜欢舞枪弄棒,加上沧州习武之风盛行,十几年下来,却也练就了一身武艺。

这一次,严省三时隔多年衣锦还乡,又遇见了张天宝,而张天宝也成了当地缙绅商会自募的团练护漕队的头领。

两个人再见面,严省三要招兵买马,张天宝想出人头地,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张天宝带着一批饭都吃不饱的护漕队和一批运河上的纤夫二百多人,领了严省三给的安家银子,安顿了妻儿老小,跟着他踏上了赶赴登州的路程。

严省三通过自己的三亲六故九族亲友张罗应募的青壮兵员一共有三百余人,加上张天宝带来的三百余人,一共凑够了六百多人。

这就是严省三自己回去沧州的收获了。

从河间府的沧州到登州会合,再在登州集结了所有募集的兵员,乘船渡海,返回松山城,其中路途遥远,过程艰辛。

为了管带队伍,严省三同样按照杨振在先遣营的编法,除了预留一队同宗同族出身的亲兵小队之外,将所有募集的人员分作六十棚,暂编为了两个哨队,他自己直领一队,同时交给张天宝管带一队。

他们以十人为一棚,十棚为一总,三总为一哨,并任命了临时的棚长、百总,快速将队伍建立了起来。

对于张天宝这个名字,穿越者杨振同样有一些印象,大体上记得满清入关之后京畿河间府、天津卫一带有个名叫张天宝的豪强起义抗清。

而杨振之所以对这个名字有较深的印象,是因为历史上的这个张天宝打出的抗清旗号十分奇葩。

满清入关之后,长江南北,大河上下,奋起抗清的忠烈志士有很多,他们打出的旗号也是五花八门,不尽一致,但是大多数都是拥立明朝宗室藩王,或者打出崇祯太子的旗帜,这是正常的。

但是河间府的这个张天宝却不一样,或许是因为他姓张的原因,他打出了天启皇后的旗号,找了个女的冒充天启皇后张氏,同时自称天启朝的国舅爷,完不理会人家天启朝的皇后并不是河间府人氏。

然而即便如此,这个张天宝仍然靠着这个旗号和身份聚集起了一直庞大的队伍,一时间名声大噪。

可惜的是京畿河间府天津卫一带,过于接近满清入关之后的核心地带,张天宝的起义很快就被消灭掉了,而他本人也跟着兵败身死。

至于严省三从沧州带回来的这个张天宝,是不是就是历史上在天津卫河间府起义抗清的那一位,杨振同样无从判断。

因为他只是大概了解,满清入关之后,燕赵大地上抗清义军蜂起,而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这么一个名叫张天宝的,并因其特别的旗号而有了一些印象。

其他有关这个张天宝及其起义军的更多的东西,他就然不知道了。

除了这个张天宝之外,严省三介绍的另外一个人,叫做王余佑,此人却是郭小武的亲姐夫。

与于七、王俊、张天宝三人不同,这个王余佑既没有高大壮硕的体格,也没有威武不凡的仪表,完是一副寻常人的样子。

他肤色黝黑,面相棱角分明,冷峻而且沉默,身材倒也并不矮小,只是干瘦干瘦的,浑身没有几两肉的样子,同时还略微有一些驼背。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其貌不扬的汉子,却是招远一处采金矿场颇有号召力的资深工头,不仅帮着郭小武从招远的几处淘金矿场募到了三百来人的矿工队伍,还直接帮着杨占鳌、郭小武他们与栖霞的于七搭上了线。

王余佑的祖辈、父辈,本来是专做金银器皿、首饰以及其他制品的金匠手艺人出身,到了他这一辈,遇上崇祯四年的那场登莱之乱,不仅破了产,还欠了一屁股债,不得已进了采金淘金的矿场给人抵账卖命。

这么七八年的时间下来,王余佑辗转在莱州府、登州府各地的矿场做工,银子没挣到多少,但是凭着金匠手艺人的见识,却在各地矿场的矿工群体里面攒下了不少人脉,混成了不大不小的一个工头。

却说旧时的矿场,多是走投无路的良家子卖命换钱的地方,也是那些东躲西藏的亡命徒扎堆隐匿的地方。

他们的工作环境极其危险,工作条件又极其艰苦,这些人挣的工钱可以说是典型的血汗钱、典型的卖命钱,但凡还有一条别的稍好一点的出路,他们都不会去干这个。

郭小武的到来,正好给了这些朝不保夕却又走投无路的矿工们提供了一条出路。

与此同时,这些采金淘金的矿工群体,却又多数都是青壮年,他们有的是力气,正是上好的兵员胚子。

就这样,从招远几处淘金矿场招募了一批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苦力矿工之后,王余佑陪着自己的把总官小舅子郭小武,去了栖霞的几个采金淘金的矿场招人。

然而,栖霞的几个较大的矿场,都是于七家的,他们去了没几天,就被人告发到了于七那里。

于是,于七就派了人把王余佑、郭小武“请”到于家大宅,等到问清了他们的来意,于七不仅没有怪罪他们,而且还请他们帮着联系了身在登州城内的杨占鳌。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多了。

这个登州府武举出身的举人老爷,虽然出身豪富之家,但却喜好结交草莽豪杰,与杨占鳌等人一见如故,随即决定亲自带领族中青壮,自募家族矿场里的矿工,自出粮饷船只,到松山军前投效征东先遣营。

这个事情,让杨占鳌当时欣喜若狂。

考虑到王余佑是郭小武的姐夫,同时没有王余佑的话,不仅郭小武拉不起来三百余人的矿工队伍,杨占鳌也结交不到于七这个大金主,得不到于七自募的八百来人,所以杨占鳌就提拔王余佑临时当了一个队官,帮着郭小武管带他们招募的三百来人。

到了此时,他更是郑重其事地,将这个王余佑,与其他几个豪杰一并,介绍给了杨振。

杨振当然也知道,杨占鳌和严省三他们将这几个人当众介绍给自己的意思。

他们希望在接下里的整编过程中,杨振能给这几个人一个合适的官职。

这一点,当然没有问题。

于七就不用说了,杨振已经打算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直接给他一个千总官的官阶了。

至于王俊、张天宝、王余佑三个人,杨振打算先给他们一个把总官的职务看一看再说。

正所谓,猛将必发于卒伍,一上来就给他们较高的职务,对于他们的未来来说,未必就是好事。

再说了,杨占鳌、严省三、郭小武这几个奉命前去募兵的心腹干将,因为错过了出击敌后的战功,眼下停留在千总、把总的位置上。

若是自己骤然将王俊、张天宝、王余佑提拔到了千总官的位置上,对杨占鳌等原先遣营将领管带这一批新募的队伍,也会产生一些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