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都市言情 > 蓬州还魂 > 第一百三十二章 奔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朱书堂等马大兴喂好牲口,又从医院的食堂里接了满满一碗热水倒在冷水桶里,饮了马。

冬天里的牲口也是怕凉的,饮用的水或者是事前存放在水缸里的水,或者是适当的兑上一些热水处理。

因为跑了一天的马都饥渴的够呛,所以,除了吃得多,喝得也多。老朱一看,一匹马就要喝一桶水,他欢实地又接了两桶冷水,并分别在每一桶水里兑了一碗热水,一匹马一匹马地饮用。

等三匹马吃饱喝足了,他跟马大兴说了几句客气话,然后栓好马,刹上车闸,就和马大兴、山小、小喜一起到医院食堂吃饭。

大家都一天没有吃东西了,一个个都饿的像饿狼一样,一盘馒头七八个,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

老朱立刻又要了一盘馒头,又多加了一盘咸菜和一个红萝卜片炒鸡蛋热菜。大家客气地接过菜食,继续猛吃。

这些人也不讲究是否吃得香甜可口,只顾狼吞虎咽地先填饱自己的肚子。吃饭间说话的声音也停了下来,听到的只有喝汤时的吸溜声、吃馒头时的咀嚼声、吃咸菜时的嘎嘣声和吞咽时的嘎登声。

“大兴啊,今天可是沾了你的大光了。要不是你帮忙,我老朱可就上愁死了。说不定半拉眼他们早就没命了!我可怎么给他们家属交代啊!”老朱看大家吃得差不多了,再次跟马大兴客套起来。

“老朱你说到哪里去了!既然咱们能走到一起,那就是缘分,那就是一家人,咱队里的事就是我老马的事,这都是我老马该做的!”马大兴谦虚地回着话。

“今天咱们都辛苦了,中午也没有顾得上吃饭,晚上一定要吃饱肚子,这天气冷的,吃饱了也暖和。”老朱关心地鼓励大家多吃一点。

山小和小喜也应合着说:“你放心,我们一定吃饱肚子,说实话还真的饿坏了。”

“是这样,咱吃完饭以后,老马啊,你做好人就做到底吧哈,你再送他们回村吧,今晚我和山小留下来,剩下的人都跟你回去,小喜,你呢,回去给老马找一床被褥,让老马在牛棚和老刘凑合着睡一个晚上,第二天早起你给老马做好饭,好让老马继续拉石头,顺便再把二蛋和你再拉回来。”老朱用心地安排着晚上和第二天的事。

“好的,我们吃完饭就出发。不过,我的跟县社打个招呼。”老马说道。

“这个你放心,你只管回家,我抽空给你们县社领导说说去。别忘了拉上指挥中心的老梁和小冯,山小,你先去病房看看吧,好让二熊和二蛋早做回家的准备!”老朱提醒道。

“还有,老马啊,等我腾下空儿来,准备以生产队的名义给你们县社送一面锦旗,你是县社的骄傲。再给你写一封感谢信!”等了一会老朱又想起了送锦旗和写感谢信的事。

“别这样,我老马是什么样的人,你还不清楚吗?我是吃饭干活儿,不图名利!”

“老马,你昨天没有送石头,跟我们跑了一天,县社能给你记工吗?这不是净是损失吗?我们必须向你们县社领导讲清楚,你是为人民服务去了,而不是逃工去了!”老马点了点头。

他觉得老朱说得对,需要给领导解释清楚,老朱送锦旗是次,解释清楚倒是真。老朱出面说话,总比自己去解释好得多!他觉得老朱时时处处替自己着想,真是一个贴心的好哥们儿。

说话间天已经大黑,老梁和小冯也都赶来了。

老朱又去病房里叫上二熊和二蛋,嘱咐他们二人,到了家一定要去半拉眼家里去看看,有问题赶紧解决,不能过夜。又嘱咐小喜和老梁作伴去文明家里看看,他们家孩子都还小,需要照顾,替他们家里解决一下眼前的问题。

这边一边说着,那边大家一齐下手,已经套上了马车。一声响鞭,马车已经驶过蓬州医院前面的石桥,向左一拐迎着马路上的灯光向西奔去,夜空下得马车后面留下了咔咔咔的马蹄声。

人走了,马车也走了。老朱身子骨儿一下子瘫软下来。就顺便抬起一只腿骑在医院前面的石桥上坐下。

他无精打采地看着县城的大街,路面宽阔,东西幽深,灯光闪烁,流光溢彩,到处可以听到隆隆的炮声,到处都是过年那种喜庆氛围。

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里到现在连通上电灯都没有,不由得心里惆怅起来。

他疲惫地看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男士们服饰一新,西装革履,插着裤兜,叼着洋烟,迈着方步,一个个着装整洁,风流倜傥;再看看路边的女士们,更是穿着喇叭裤,留着披肩发,穿红戴绿,花枝招展,还有的女士,一只胳膊缠在身边男士的腰间,一双双,一对对,情志悠闲,打情骂俏。

他忽然想起自己的儿子友康和友健,过年时穿的都是旧衣服翻新;他想起自己的大女儿友钟,都定亲了,连一双像样的外衣和鞋子都没有;他想起了最小的两个丫头片子友梅和友莲,更是吃剩的,穿剩的,能买一朵鲜花插在她们头上就已经高兴得不知道东南西北了。

他想起了自己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形象,一个个消瘦单薄,拖拖沓沓,愁眉不展的山里孩儿模样。

此时此刻的他,只想扇自己的几个耳光。他觉得孩子们转在自己手里倒了八辈子霉,糟了八辈子罪。是自己没有能耐像城里人那样养活着这些孩子,是自己对不住这些受罪的孩子们。

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子朱友康的身上,他知道朱友康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是一个有思想的孩子,他队里的大口井、水渠和水塔就是儿子友康的杰作。

他觉得自己这个生产队长,在城里狗屁都不是,在县城里就连路边的一根电线杆子都不如,电线杆子在县城里除了照明,还是一道不错的风景。

而自己又算的了什么呢?自己坐在这石桥上半天,黯然失色,莫如鸟雀,有人欣赏吗?有人认识吗?来往行人知道你是谁吗?

他眼前的这些人、这些景,和自己的心境反差太大,简直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驰。

烦心的他,抬起搭在石桥上的那只腿站起来,转身向医院里面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