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接受几十万胡人的归附,冉闵的心里还是犹豫不决的。
崔皓、韦謏说的这些冉闵都很清楚。
两面三刀,很容易把自己搞得里外不是人的。就跟历史的武悼天王冉闵一样,失败的原因大致有四个。
其一,背信弃义,失去大义,导致众叛亲离。
其二,极端残暴,嗜杀成性,反复无常。
其三,刚愎自用,猜忌心重,不听劝谏,对手下文武官员也心狠手辣,动辄杀全家,杀三族。
其四,穷兵黩武,枉顾民生。
这第一个原因是最致命的,因为冉闵在颁布杀胡令,篡位称帝之后,彻底失去了大义的名分,遭到了诸胡的围攻,而最直截了当的原因,还是在于冉闵没有完全贯彻杀胡令。
最后冉闵还把自己的儿子封为大单于,接纳了许多胡人,这样一来,就引起了百姓的极大不满,彻底失去中原汉家百姓的民心了。
但这个时候,大理寺卿徐机站出来说话了:“陛下,臣以为崔皓、韦謏大人所言差矣!当年晋王朝无法有效地解决当时胡人大规模内迁的问题,对于这成千万的胡人安置的问题其实一直萦绕在西晋的朝堂之,对于胡人的安置问题他们更多的是借鉴东汉代以及曹魏时期的办法。”
“即并不完全排斥胡人,在防范他们的同时,也将胡人运用至各个方面,帮助司马家族巩固他们的统治,即所谓的用夷!”
“军事的运用,即以夷制夷,已夷为兵。经济的融合,即化夷为民。只此两点,倘若当时的晋王朝能够妥善运作,没有后来的八王之乱的话,绝不会有之后五胡乱华的事情!”
冉闵点了点头,觉得徐机说的没错。
自东汉以来胡人内迁已成规模,民族融合也是一种趋势,由于文化以及习俗的差异外加官员的横征暴敛导致胡汉矛盾日益严重,因而徙戎的呼声一直是不断升高。
然而由于中原地区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乱不断,人口大量损耗,朝廷控制的人口更是直线下降。
这导致在具体的实践层面,两汉以来形成的“用夷”策略和实践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故而“用夷”比之“徙戎”更为切合西晋的实际形势。
当然这也并非说“徙戎”是一无是处的,至少冉闵认为江统的徙戎论中阐述的几点的确是西晋在胡人问题的重大失误。
如果早年间晋武帝等人能够认真的听取徙戎论之中的一些有用的意见,那么西晋王朝或许可以避免一场灾难也未可知。
徐机又道:“陛下,臣以为可以接纳这些归附的胡人,但是必须要妥善安置,严加防范。胡人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但陛下完全可以用以夷制夷,已夷为兵和化夷为民的办法去处理。”
“中原经历数十年的乱世,满目疮痍,土地破败,人口凋零。倘若真的能教化这些胡人,臣相信几代人,百年的时间,一定可以化胡为夏,把胡人都变作汉人的!”
“嗯。”冉闵点了点头,但还是不置可否。
这时,冉良站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徐大人这个谏言甚好。以夷制夷,已夷为兵!已夷为兵是将内迁的胡人部众编入军队之中扩充军队的实力。早在汉朝时,汉武帝就曾经利用过这个方法打击匈奴,而当时大汉的两大柱石卫青及霍去病其帐下都有不少的匈奴人。”
“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乱,中原出现了十室九空的现象,而人口的大幅度下降必然也会导致实际可用兵源的下降。因而针对这一情况曹操、孙权、刘备都曾经将目光盯在了其周边的少数民族身。”
“比如诸葛亮北伐中原之时其部队之中就有南中人,而且诸葛亮还把这些南中士兵统一编队,组建了无当飞军;姜维北伐中原之时也曾经利用西北的羌人来牵制曹魏;同样的东吴孙权也曾经多次将山越的兵源编入东吴军队之更新最快 ωωω.七8zω.cδмあ七^八中文ヤ~8~1~ωωω.7\8z*w.còм <首发、域名、请记住
“由此可见,胡人也能成为大魏军队的力量之一。而化夷为民,也能弥补我大魏当前的缺陷,即人口不足之缺陷!中原久经战事,人口稀少,劳动力不多,陛下虽然鼓励百姓生育,但要想新生儿长大én,还需要十几年的时间,陛下等得起吗?”
这最后一段话,深深地触动了冉闵。
是啊,十几年的时间,自己等得起吗?
有这工夫,还不如好好想想怎么去增加劳动力吧!
其实对于以夷制夷,已夷为兵还有化夷为民这三个政策,冉闵不是没有想过,但是真正要运作起来是十分困难的,首先要考虑的一点:万一胡人再度作乱,他冉闵就是汉家的千古罪人了!
这三个针对内迁胡人的政策,早在汉代便已经实施了。
自汉武帝大规模打击匈奴之后,至西晋初期其广袤的边境线之再无一个如匈奴一般的庞然大物威胁着西晋王朝。然而纵是如此其边境线也是不太平的。
东汉的西凉之乱等一系列问题,到西晋初期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西凉之地不时还有小规模的叛乱,诸如“秦凉之变”。
胡人在黄河以北以及关中地区已经初具规模,其成群结队地扎根在西晋的土地,没有了长城守卫的西晋而言始终是个威胁。
针对此一系列情况,西晋王朝也并非是毫无作为的:
一方面他们挑选得力干将前往北方边境线平息叛乱;另一方面即利用胡人的骁勇善战将其编入军队之中,即所谓的“已夷为兵”以及胡人诸部之间的矛盾对其进行分化瓦解,这种就是“以夷制夷”。
还有已夷为兵。
因为前朝有这种先例,西晋朝廷将一部分胡人编入了西晋军队之中,而八王之乱之时参议叛乱的八王都利用胡人扩充自己的军队以此来壮大自己的实力,由此可见在西晋的时候胡人的有生力量已经成为了西晋主要的兵源之一。
这种做法对于西晋朝廷而言并非一无是处的!
将胡人编入军队之中弥补了中原青壮年士兵兵源不足的局面,缓解了一部分压力。
将一部分军队编入军队之中也缓解了中原百姓生存空间不足的情况,缓和了胡汉矛盾。
可以说,已夷为兵的方法解决了当时西晋实际可用兵源不足的情况,可以说在这点之西晋朝廷的想法并没有很大的失误。
胡人自东汉之时便已经开始大规模内迁,至西晋初年已经初具规模。内迁胡人弥补了因战乱而导致的中原百姓人口不足的情况,然而正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当时的胡人人数实在是太多因习惯风俗的不同与农耕民族的冲突一直是不断的。
东汉之时围绕着西北这一块地方所爆发的叛乱终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反而因为官员的横征暴敛反而引发了更多动乱。
针对北方叛乱迭生的情况西晋王朝也一直是头疼不已,其中尤以秃发树机能的叛乱持续时间最长,针对叛乱迭生的关陇地区,西晋王朝也是花招百出。
一方面为了剿灭秃发树机能西晋王朝数次派遣大将镇守,其中除了文鸯有所建树之外,其余几任都督都死于任,直到马隆彻底平息动乱;另一方面就如这篇文章所讲采取“以夷制夷”的方法,利用胡人下级之间的矛盾以及各部落之间的矛盾对其进行分化瓦解。
泰始七年,刘猛叛乱,晋武帝派遣何桢前去平定叛乱,而何桢则利用刘猛账下部将李恪助其诱杀刘猛,不久刘猛的叛乱就被平定,匈奴诸部臣服西晋。
刘渊自离石要塞起兵之后,并州刺史刘琨借助臣服于西晋的鲜卑族的力量屡次击退了刘渊对并州的进犯,迫使刘渊不得不改变战略,转而攻略河东,同时对盘踞在西晋北部边陲的鲜卑诸部宇文鲜卑、慕容鲜卑以及段部鲜卑又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牵制。
可以说西晋以夷制夷的方略是极为成功的,如没有后面一系列动乱的话,胡人诸部根本无法撼动西晋王朝统治的根基:
一方面由于胡人诸部之间矛盾颇深,以至于他们根本无法团结一心。
另一方面以夷制夷的运用,使得当时诸多雄才大略的游牧民族领袖无法团结草原诸部抗衡西晋王朝。
以夷为兵以及以夷制夷的成功运用在军事位西晋带来了诸多效益,缓解了西晋朝廷军事的压力,让西晋王朝可以安心的制定灭吴方针。